[摘要]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 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因为在国际商品交换的背后隐藏着各国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工。可以说,如果没有国际分工,不管这种分工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而产生的,还是由于社会经济条件而发生的,就没有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
[关键词]发展阶段;多边贸易;国际商品市场
绪论
市场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领域,也是商品生产正常、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市场的容量与社会分工、社会劳动专业化程度密切相关。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市场也逐步地发展起来。市场与社会分工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分工是基础,市场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社会分工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市场的发展也是没有止境的。
一、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水平低下,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别较小,商品生产不发达,所以只存在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手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分离, 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由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和随后的殖民地开拓,市场范围扩大了,促进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资本主义发展进人原始积累时期。在这一时期,西欧殖民主义者用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对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掠夺。他们开发矿山,建立甘蔗、咖啡、烟草等农作物的种植园,生产和提供本国不能生产的农作物,扩大本国I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建立起早期的国际专业化生产。如当时盛行的三角贸易—西非洲提供奴隶作为劳动力,西印度群岛生产并出口蔗糖和烟草,英国生产并出口工业品(毛织品、铁器、枪炮等)就属于典型的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 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的发展进人形成阶段。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等国建立起大机器工业和现代工厂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促成真正意义上国际分工的形成。这一时 期的国际分工具体呈现出如下特点:首先,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和规模迅速扩张,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商品使国内市场饱和,需要寻求新的销售市场。同时,大机器工业改革了传统的运输方式,提供了电报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把原料生产国和工业品生产国联系在一起,使国际分工成为可能。然后,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日益为大宗商品所代替。这些商品包括小麦、棉花、羊毛、咖啡、铜、木材等。19世纪中叶后,随着英国全面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加强了对棉花和谷物的进口依赖,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寻找、开发海外原料和食物资源,从而使得大宗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贸易额迅速增长。最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巩固,欧洲殖民国家推行国际专业化生产的手段也发生了改变,从过去的野蛮、暴力掠夺、超经济强制转为比较和平的贸易或经济方法,利用交换行为,逐步把亚非拉落后的农业经济逐一纳入国际分 工体系。事实上,就对殖民地传统经济的破坏力而言,自由贸易远比野蛮强制、暴力掠夺更为彻底。发达国家“把它们的枪和剑变成工厂机器,并且现在不流血的但是仍然可怕的贸易竞争中彼此搏斗。”马克思指出:“英国先是把印度的棉纺织品挤出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输出棉纱,最后使这个棉纺织的祖国充满了英国的棉纺织品。”值得强调的是,19世纪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国际分工是一种垂直分工模式,是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是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分工。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首先,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型经济,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一两种或两三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从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经济的两种依赖性: 一是经济生活上依赖少数几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1937年,锡和钨的出口值占玻利维亚出口总值的67.9%,香蕉和咖啡出口占洪都拉斯出口总值的90.7%、危地马拉的87.4%、哥斯达黎加的90.3%;二 C是高度依赖世界市场,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市场。亚非拉国家依靠几种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换取所需要的工业制成品。落后国家对世界市场的这种双重依赖性导致其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脆弱性,发达国家的周期性经济波动会通过贸易渠道传导到这些国家,从而使这些其次,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扩展到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他们之间也形成了以经济部门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关系。1886年,英国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为20%,1913年 下降到13.1%,而其他西欧和北美国家,特别是美国和德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却迅速上升。再次,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除亚非拉国家之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强了对国际分工的依赖。
最后,在现有分工格局的基础上,贸易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国际定期集市、现场看货交易方式逐渐减少,代之以样品展览、商品交易所的产生和发展。此时的商品交易所开始依照商品大类品种实施专业化经营,并引人期货交易。1848年,美国芝加哥第一家谷物交易所诞生。1862年,伦敦有色金属交易所成立。总之,在这一时期,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参加国际分工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许多部门首先是为了世界市场而生产的,而每一个国家消费的许多产品都源自世界市场,直接或间接凝结着许多国家劳动者的劳动。
二、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与运行
(一)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
1.多边贸易与支付体系的形成
在多边贸易与支付体系下,各国不必再保持与每一个贸易对手国家的贸易平衡,而是寻求以对一些国家的贸 易盈余来冲抵对另些国家的贸 易逆差,最终保持总贸易量基本平衡。例如,英国从西欧和北美新兴工业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对这些国家的贸易常年处于入超状态;英国虽然也从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大量进口食品与工业原料,但它也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的主要提供国,英国对经济不发达国家的贸易常年处于出超状态,因此,英国就可以利用与经济不发达国家的贸易出超冲抵其与西欧、北美诸国的贸易人超。同时,英国海外投资的大量收人也成为冲抵人超的主要来源之一。以1910年的国际支付为例,在该年度,英国对印度有6000万英镑的盈余,对中国有1300万英镑的盈余,这些盈余加上英国对日本、澳大利亚、土耳其的贸易盈余才可以冲抵英国对美国、西欧大陆和加拿大等国为数高达12,000万英镑的贸易逆差。多边贸易和多边支付体系为所有贸易参加国提供了购买货物的支付手段,同时使国家间债权债务的清偿、利息与红利的支付能够顺利完成。由此可见,多边贸易与多边支付体系的建立加强了世界市场上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商品交易与金融交易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促进各国及世界经济的顺利发展。
2.国际金本位制度和世界货币的形成
世界市场的发展与世界货币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世界市场越是发展,货币也就越需要摆脱其地方的、民族的特殊形态,而回到天然的、最适宜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那就是贵金属。世界货币的早期形态是黄金与白银,后来是黄金。国际金本位制度是1914年前世界多边贸易与支付体系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世界各国货币的价值提供一个相互比较的尺度,并使各国货币汇价保持稳定;二是为世界各国商品价格提供一个相互比较的尺度,从而使各国商品以同一货币标价时,价格基本相同,有助于将各国的商品生产与交换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顺应了世界市场形成的要求,世界货币的产生是各国生产与交换国际化的表现与结果。在已形成的世界市场上,世界货币发挥着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贮藏手段等职能,其中最要的是作为支付手段平衡国际收支差额。
(二)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与运行
1.固定的国际商品市场
(1)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它是在指定的地点、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式,由特定的交易人员(一股为会员经纪人)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专业市场。最早的商品交易所是建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粮食交易所。在商品交易所进行交易的商品往往具有同质性,即品质相同,如有色金属、谷物、原料、油料、橡胶等。目前主要通过交易所交易的商品大约有50多种,占世界商品流通额的15%~ 20%。世界性的商品交易所,如芝加哥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每天的开盘、收盘价格,以及全天的最高、最低价格均被刊登在世界重要的报刊上,作为市场价格的指示器。因此,一般地, 世界性商品交易所的价格被公认为世界市场价格的重要参考数据,对世界市场价格产生建设性影响。
(2)拍卖
拍卖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是一种在规定的时间和场所, 按照一定的规章和程序,通过公开叫价竞购,把事先经买主验看过的货物逐批或逐件卖给出价最高者的过程。以拍卖方式进人国际市场的商品,大多数是品质不容易标准化、不易存储、生产厂家众多、产地分散或难于集中交易的商品,如毛皮、茶叶、古玩艺术品、地毯等。一些国家的政府和海关在处理库存和罚没的物品时也常采取拍卖的方式。
(3)博览会、展览会
博览会是一种定期在同地点、在规定的期限内举办的有众多国家、厂商参加产品展销的国际市场。举办博览会的目的是使参展者展示科技成果、商品样品,洽谈业务,促成贸易。展览会一般是不定期举办的,它与博览会的区别是只展览不销售,通过产品展示,促成会后的交易。
2.非固定的国际商品市场
除了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国际商品市场外,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品交易都可以纳人非固定的国际商品市场,这些交易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单纯的商 品买卖交易,二是与其他内容相结合的商品交易。
三、结论
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息息相关,我们只有充分的了解世界市场才能做好国际贸易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劳埃德 .拜厄斯,莱斯利,鲁.人力资源管理[M].第六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13一264.
[2] 麦克纳,比奇.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17-211.
[3] 亚瑟小舍曼,乔治,勃兰德,斯科特.斯奈尔.人力资源管理[M].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33-343.
[4] 王琪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222-245.
[5] 关淑润.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86一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