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不仅以农业大国著称于世,而且也以多劳动力大国著称于世,中国农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处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它们不仅构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重视“三农”问题,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以及中国农村社区现代转型。
关键词:“三农”;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现代农村社会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与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息息相关。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有其自身基本特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有其独特内涵。目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必须采取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等措施加以解决。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党中央准确分析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全面把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科学选择。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农村也面临重要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意义重大而深远。第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时期“三农”理论体系;第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是推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第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理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第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五,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展现了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好农业,用城镇化的方式建设农村,用现代化的进程转变农民的美好愿景和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
那么,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什么是?首先,中国有7。8亿农民,人均耕地1。41亩,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依靠科技来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来进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来组织高效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概括许多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之路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作用下,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扎实稳步地推进。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正发生着深刻变化,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农业资源和市场约束增强,农业科技还不发达,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许多困境和制约。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以下五个方面。
1、农业基础薄弱的制约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因国家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含量低,技术装备水平差,导致农业生产经营粗放,存在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缺陷,农民积极性受到影响,农村生态环境不佳。农产品供给处于紧平衡状态。特别是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2006年,我国耕地有效的灌溉面积为8。48亿亩,仅占总面积的46。41%,每年自然灾害损失的粮食就超过700亿斤。农业基础薄弱,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2、农业发展科技的制约条件
现代农业是依靠增加大量现代工业装备和物质投入、开放的高效农业系统,以产业化为重要途径。通过多种形式联合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和商品化,使农业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宽和延伸,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善,这都需要强大的农业科技支撑。但我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科技人员数量不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不够,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和40个百分点。
3、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
一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由于农业生产时大量化肥、农药等的使用,不仅降低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而且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600多万吨,氮肥当季利用率只有30%左右,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36亿亩;地膜的大量使用也形成了新的污染源。上述条件的制约,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步。
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制约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政府的推动下不断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不少农产品的生产总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以经济效益来看,仍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如我国谷物、肉类、禽蛋、水果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投入成本过高,如2005年我国每千公顷化肥的使用量高达366。5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分别是日本、美国、法国的1。6倍、3。6倍和6倍,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5、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整体水平偏低的制约条件
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是现代农民。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整体水平偏低,据调查显示,全国5亿多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6。87%。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影响新知识的吸收和农业科技的推广,进而影响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史表明,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是首要选择。我们应该借鉴它们的经验,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途径。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人力资本积累少,这是我们的国情,因此,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实现途径:
6、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强化农业基础,必须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要通过结构优化增收,继续搞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着眼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妥善处置乡村债务,全面保障农民工权益。
7、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科学发展农业的重要条件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耕地减少,粮食增产更加困难,食品质量安全面临许多问题。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条件,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实行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亦即农用地归集体所有,由农户占有、支配、使用并依法处置,并使这些权能商品化、社会化,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适当流动和集中。目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中出现的土地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集中、企业承包农户土地等形式,从制度变迁的绩效看是积极的。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并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必将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8、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注重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要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国家应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免费为农村培养科技人才,提高现有人员的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发展农业科技过程中,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实现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
9、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
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基本标志是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要发挥农民的作用,又要依靠政府的支持,还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体,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农民,因此,只有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政府的支持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政府应制定支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通过改革,使得国家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长效机制。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促进法》,加大补贴力度,大力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改善土地耕作质量,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进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此外,还要制定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必将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
10、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现代农民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是现代农民。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政府部门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造就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主体。
二、中国农村社区现代转型
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村社会和农村社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重新规划,农村社区实现了多功能的整合和集聚,但仍然带有传统社会遗留下的痕迹,在具有现代性的同时还保留了自身的传统性。国家与社会关系是考察农村社区的一个重要视角,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兴起之后,国家和市场对农村社区进行了合理的介入,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1、传统农村社区:与国家政权相疏离的社会自治共同体
中国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一种自治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与国家政权相区分,远离权力系统的社会组织。在自然状态下,以“熟人社会”加以表征,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村落。传统村落虽是“熟人社会”,但常各自独立,即有限范围内的熟人社会,更多的是以宗法村社为代表的村落,他们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自然物质基础稳定,其理想的状态是“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传统中国,整个小农经济时代的农村社区相对稳定,其在整个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功能也相对固定。而且,由于本身的组成模式较为简单,在长期的发展整合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完备的生产文化格局,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有着良性自我整合功能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此时的国家政权虽然对农村宗法社区直接的干预较少,但国家—社会的结构模式是“弱国家—弱社会”型的,“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结构就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整合是以家族宗族层次为主,国家和社会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被‘同质化’了,它们对于人们施加的各种政策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家族宗族村落共同体来执行,这种非直接的作用,造成国家与社会功能的弱化。”
2、现代农村社区:国家治理体系中多功能的集聚
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对农村社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对农村社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重新规划。经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取代了过去的自然村落,而农民也成为了公社社员。人民公社是国家全面深度介入并按照国家意志重新组织农村社会的产物。国家的全面深度介入,传统的家族组织被瓦解,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被纳入全国政治生活之中,这就一方面打破了传统农村社会的封闭性和与国家的离散性,强化了国家与农民的联系,将农村纳入到国家治理的体系,改变了传统的“上下脱离”的体制;另一方面则弱化了农村内部的横向联系和认同感。这使得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村社区角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样,“国家权力几乎垄断了全部社会资源,国家对社会的湮没,形成国家权力无所不及与社会成员对权力的高度依附为基本特征的‘国家全能主义’社会结构。国家通过政治的行政的强制性手段对原有的社会结构体系进行了重组。这种重组不仅使社会与国家一体,更重要的是国家通过对资源的控制进而为社会的各个领域提供了一套系统运作的目标、机制、规则和价值评价标准。”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强国家—弱社会”的社会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强势发展,日益向乡村社会渗透,使得农村地区逐渐成为国家规划性制度变迁的产物,以致传统的农村社区不再是传统的自然状态。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渐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但是农村社区已不可能回到传统农村社会那种状态,新的村民委员会成为农村社区的新形式,是国家认可的建制村(通常称为行政村)。在现行体制中,既承担着村民自治的功能,也承担了部分国家行政的功能。这种巨大的改变,无疑使农村社区承担了不同于传统时代的许多现代特性,而对于这些现代性的整饬、梳理以使之有效、和谐地发展也正是我们建设农村社区的目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公民社会开始兴起,我国社会结构开始转型,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基本活动领域从统合为一到相对分离的转化,“强国家—强社会”的社会结构模式开始显现。国家控制社会的具体范围在缩小,社会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独立的提供资源和机会的源泉,社会自治领域开始出现。在此背景之下,我国农村社区实现了多功能的整合和集聚,但仍然带有传统社会遗留下的痕迹,在具有现代性的同时还保留下了自身的传统性——
1. 农村社区是农民参与国家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2. 农村居民仍是农村社区的主体。
3. 家庭仍是农村社区的基本构成单位。
4. 血亲、姻亲、邻里关系仍是农村社区的联系纽带。
5. 农村社区承载了多重功能,是国家政权体系向乡村的合理延伸。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建设的功能以及生态建设的功能。
3、国家合理介入下中国农村社区的现代转型
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目前的中国农村社区作为现代农村的基本社会单位,已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自然状态,它已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社会问题的聚汇处和矛盾冲突的引发地,农村社区及其建设问题也是相对弱小的社会如何获得自身发展机制的问题。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兴起之后,国家和市场对农村社区进行了合理的介入,农村社区的边界日益开放,中国的农村社区也面临着新的转型。在国家合理干预下,当代中国农村社区从政治权力转向市场力量,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服务体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改革政府与社会关系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毋庸讳言,国家对农村社区服务体系的构建下了很大力气、投入巨大资金,在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了农村社会运转体制,创新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需要的新体制,不断协调好农村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对促进农村社区的现代转型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一只脚已经迈进了现代工业社会,另一只脚还停留在原始的小农经济社会。因此,在我国广大农村必须进行一场改变小农生产方式的“农业革命”,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制度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以及给农村诸多的政策扶持,是当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前进和农村社区现代转型的主要动力和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美]内斯比特。社会学研究[M]。纽约:1986。 [2]黎熙元,何肇发。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3]孙中山。三民主义[M]。长沙:岳麓书社,2000。 [4] 李劲。关于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演变趋势的思考[J]。福州党校学报,2007(6)。 [5] 岳天明,魏冰。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下的社区建设及政府角色定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6] 薛克智。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难题及对策[J]。 理论探索,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