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在就业形式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经济增速放缓,但是就业总量呈稳定增加趋势,同时,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供给的趋势,目前也在不断上升。本次文章是对就业市场出现了这些新特征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在这个基础上,从推进经济转型的升级,到完善劳动保障制度,促进就业观念转变等各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就业;经济;对策
充分就业是宏调的重要目标,现在各个国家政府都在积极采取各方面政策措施,从而实现就业的持续平稳增加。这么多年以来,我国一直是以经济增速为目标,政府和学者认为,经济增速应该保持在至少百分之八以上才能有效的缓解就业压力。在近年来,经济调结构和提高质量的背景下,我国的就业人数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比例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经济增速也出现了结构性的放缓,但是就业呈现稳定增加趋势。目前,在我国进一步加大经济转型和升级力度的形势下,目前就业仍然是改革和经济增长的基本底线,对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这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就业形势变化的基本特点
(一)目前的就业岗位比较充足,市场需要大量劳动力
在中国经过改革后,市场上转化的过程中,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多方面中,面临着两个重要问题,一方面是人口基数庞大,造成了社会上劳动力的供给过剩,另一方面是由于劳动力的结构不合理,从而出现了局部和一段时期的劳动力缺乏现象。2007—2015年,求职人数与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处于基本平衡状态,从现实情况看,在此阶段的劳动力数量正在稳定增加,但在有些地区出现民工荒,技工荒,招工难等现象,甚至还有一部分行业,企业因为找不到工人而面临停产停业的情况。从2015年开始,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的趋势较为明显,在这种复杂快速的变化就业形势中,中国新型就业会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
(二)经济增速逐年放缓,就业指数却维持高位
从数量关系方面看,我国经济随着GDP同比增速逐渐下降,增速与就业增量自2011年开始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但求人倍率并未出现下降,受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方面影响,CIER总指数出现震荡上行。按经济学的常理来看,在经济增速下降六个百分点的情况下,我国现在至少将面临六百万以上的失业压力,但实际上2012年的新增城镇就业人口,比2009年只减少九十八万人,现在仍然保持在一千万人以上。对于这个现象的解释,有一部分的经济学家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政府当时采取的 “刺激政策”起到作用。
相关人士研究认为,在接下来的几年情况看,2010年以来经济增速放缓速度和就业稳定增加的趋势并没有因为“刺激”政策的结束而发生逆转。2012年,经济增长百分之八点一,相比降低了四个百分点,新城新增就业一千五百二十万余人,比上一年同期增多四十九万余人。2014年,经济增速由百分之八点二降到百分之六点五,全年目前市场比较稳定,目前新增城镇就业一千一百三十四万余人,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三十九万余人。2015年,经济增速和上一年同期增速为百分之二点五,在全年实现城镇新增的就业人数达到一千二百五十七万余人。从以上的分析数据来看,可以看到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经济增速也在不断慢慢放缓,目前但就业形势来看,仍然比较乐观。
二、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出现新变化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迅速增长带来的就业机会和巨大变动
目前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带来了迅速的就业增长,在就业结构中的所有分布变化尤其突出,在就业总量获得的迅速增长的同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迅速推进所有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因此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生产性服务就业集聚的就业效应相对更加显著。
近些年来,在调结构和促改革等政策措施的正确引导下,我国的经济增长动力格局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服务业发展也走上了快车道。在“十一五”时期,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二;2015年服务业同比增长百分之九,增速比2014年提高三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五,比第二产业的所占比重高二点二个百分点。因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2008-2015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人数增长百分之二百,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数增长百分之八十五,住宿和餐饮业就业人数增长百分之七十九,金融业就业人数增长百分之六十七,房地产就业人数增长百分之一百七十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百分之八十三。
(二)产业发展和就业结构趋向合理
在经济发展变化中,产业的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会逐步趋于一致,当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调时,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就会存在一个偏差。产业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度一方面反映经济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反映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就业转移状况。2003-2012年,我国三次产业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变化。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变化。从产出结构看,第一产业产出占比由12.8下降到10.1,减小2.7;第二产业占比由46下降到45.3,减小0.7;第三产业占比从41.2上升到44.6,提高了3.4。从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从49.1下降到33.6,下降15.4;第二产业就业占比从21.6上升到30.3,提高8.7;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历史上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就业人数。2003至2012年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缩小趋势明显,从2003年的最高点72.6降到47.0,减小25.6。这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合理的产业结构带来了就业的持续增加,同时不断优化的就业结构也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经济总量扩大、国家就业政策
一方面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使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虽然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但经济总量逐渐变大。在此种情况下,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量较过去高出很多,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长依旧能够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二是国家促进就业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从国家层面看,人社部等部门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出台了多项促进就业的措施,提高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各级地方政府都采取措施使就业岗位稳定,通过招聘会、提供技能培训等多种途径太高就业率。三是企业用工的思路和方式有所改变。
三、对策建议
(一)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加速发展第三产业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达国家经济体均是第三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二产业,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看,第三产业比重已占全社会的60%~80%,其产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70%~8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与吸纳就业能力相对较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的关键。政府应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等。深入推进新一轮的改革,破除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努力推进服务业的发展。
(二)完善劳动保障制度,转变就业观
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向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加大理性就业的宣传,倡导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引导劳动者端正就业心态,明确就业目的,主动调整自身就业能力与就业期望,实际岗位之间的差异。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劳动保障职责,保障流动就业人群的合法权益,促进形成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三)加强就业政策制度建设,完善教育机制
在岗位开发上,要大力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岗位。在政策设计上,要进一步完善落实鼓励毕业生到中小型微企业,到基层就业的社保,培训补贴等政策。在制度改革上,要深化就业制度改革,简化就业程序,消除毕业生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单位之间流动就业制度性障碍。推进教育制度改革,推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是茶馆需求有效对接。
(四)重视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就业
劳动者的就业状况、就业质量与其个人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同时劳动力素质水平也决定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规模,因此,提高劳动力素质,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再就业方面存在的结构性问题。逐渐强化面向劳动者的职前和在职培训,完善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认定,建全职业技能开发和鉴定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对农民工等职业技能偏低的特定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就业适应性。多开展再就业培训,安排各类失业人员学习,接受免费再就业培训,逐渐增加就业量。
(五)更加积极地鼓励和规范灵活就业
鼓励灵活就业是各国应对失业问题的举措之一,有些发达国家非全日制的就业人员占所有就业人员比重不断的上升,但是发展中国家更应将促进灵活就业作为处理问题的重要方式方法。对于非正规就业的人员,要加强其劳动力度的保护;对于自营劳动者来说,其就业是为了自身的生存需求,应该降低相关政策及措施的门槛,以便可以鼓励更多的失业人员自主创业。
结语
劳动力的供求矛盾与就业问题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社会问题,巨大的就业压力,由于我国人口较多、劳动力资源也比较丰富等特殊情况,应该把以就业为中心、兼顾经济发展长期战略的政策坚持下去。实行就业优先的经济振兴计划,重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逐渐建立调差失业率的制度。
参考文献
[1]魏作磊.对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 2004.(3):80-85
[2]都阳.转变、劳动力市场转折与经济发展[J]国际经济评论,2010.(6):136-148
[3]王晓刚 郭力.产业转移、经济增长方式与中国就业牵动机制的区域差异分析
[J]统计与决策2013.(7):131-134
[4]蔡.从人口学视角论中国经济减速问题[J]中国市场2013.(7):12-16
[5]尹碧波.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与低就业—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陷阶[J].中国流通经济.2011.(2):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