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本文从就业市场供方角度,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来分析整个就业市场,分别从大学生的稀有问题、人才市场的需求问题以及市场角色转变问题来发现三组信息不对称。 通过扭转信息不对称来规范个人意识,实现个人层面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解决刚毕业大学生如何找到自己相对满意且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一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引导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调整
从总体来看,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不佳,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中国大学生的供给呈现高速增长,年增长率在近几年达到20%-40%左右。然而,按照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发展历史,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和有能力吸收比中国现在多得多的大学毕业生,中国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而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挤占效应”突出、就业成本增加等都是具体表现。那么,作为高学历拥有者的大学生,为何存在就业问题,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涉及的方面极其复杂,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研究。本文就力图从大学生个案分析,由点到面地针对典型案例进行拓展式的剖析,以大学生自省的言调提出自身的“成长—就业”策略,再以此提出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的调整建议。
一、整个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
2017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800万左右。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对称,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便随之独立显著化了。一般的逻辑结论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国的扩招政策,增长方式,甚至改革进程都必须加以重新考虑。本文试图利用经济学提供的关于信息不对称的有关思考方法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如:问题的背后隐含了哪些信息不对称。解决了这些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要比纯粹地通过量性策略来解决问题可能要切实有效得多。
审查自身及周边的客观环境。事业成功的取决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人际关系的积累、志同道合的团队组建、资金的积累或融合等等,不一而足。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个人的素质越高越全面,越是能创造机会、把握机会。其中又尤其强调的是心态和进取精神,因为这是一般大学生最难拥有的。
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问题是大学生供给量逐年稳步增加,而社会对大学生需求量的增长趋缓所致。造成高校大学生需求量的增长趋缓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
很多人困惑为什么我国经济多年来一直维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力却没有呈现同样的增长速度。实际上,经济发展和就业发展并非同步。因为经济的发展是技术、资金、劳动力和管理等众多生产要素一起作用的结果。其他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性越高,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依赖就越低;其他要素的成本相对劳动力越低,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依赖也越低;其他因素较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依赖也越低。因此,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只是相对并非绝对。
因此,寄希望通过经济增长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一定能实现。如果为了就业增长目标,放弃经济增长目标,在实践中,可能是荒谬的;因为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很难有就业的增长。我国由于就业人口基数很大,没有经济的增长,就业的增长是难以想象的。
而苛求政府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双高目标,往往也难以实现。于是,理想的状态是兼顾经济增长目标和就业增长目标。但现实是错综复杂,对两个目标的兼顾在实践中可能很困难,这时候要解决的往往是经济增长目标。因为经济增长了,就业量水涨船高,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降低。但是如果只关注就业增长,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甚至倒退。而经济一旦倒退,就业增长成了无源之水。
印度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失业人数中大学大学生占了12%;70年代达到120万人,占失业人数的20%;90年代初,失业率仍然高达15%。韩国大学生失业率一直很高,如首尔大学1999年夏和2000年2月毕业了4300多名学生,实际就业率只有31%,加上考研的和留学的才达72%左右。首尔其它大学就业率基本维持在30%左右,最不好就业的是地方大学的大学生,就业率只有10%—20%。近年来全球经济,特别是欧美国家整体上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欧美国家大学生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
就业弹性系数走低与长期以来我国所选择的经济增长模式息息相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优先”的目标模式,屏蔽了社会就业问题的紧迫性。第一产业已经不再具有吸纳就业的潜力;而曾经是吸纳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领域——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趋于下降,这与各地工业化过程中倾向于向资本密集型方式转变有关;只有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仍保持较高的吸收就业能力,成为目前中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但即使如此,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优势依然没有充分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不足,也影响着对大学生的吸纳。
二、对策调整
(一)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保护权利的立法
出台让实习制度“名正言顺”的法规。可包括的主要内容为:通过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 建立长期稳固的社会实习基地, 避免大学生实习短期行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逐渐制订并完善大学生实习期间人身及相关权益保护制度, 如建立用人单位的诚信制度, 保护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合法权益;补充完善 《劳动法》,规范大学生实习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相关劳动纠纷的问题。
(二)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创造西部开发、农村建设、基层建设的岗位需求。
为达到供求平衡,不单单只在供的方面做努力,也需在求的方面做出改善。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基层干部储备培养等政策可针对大学毕业生制定。从切实有效的角度考虑,大学生相对具备年轻体壮、敢于尝试的优势。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与其一味地控制大学生就业市场供给增长,还不如加强适合大学生的岗位创造。
(三)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建立信息预警机制或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
全国各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社会、深入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因为大学生专业不能满足对应的行业工作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没能做好与社会上用人单位的交流和沟通。在信息缺失且技术、观念不断更新的背景下,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则必然导致“产品”被淘汰的危局不论是建立信息预警制度还是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诸如此类的信息反馈手段都是为了打通并完善高校与社会的信息沟通渠道。
(四)大学生成才的自身对策
一方面大学生觉得就业难,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又招不到人,这种供需矛盾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应届毕业生根本达不到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这需要思大学生思考的是:一是否关心过一般企业对人最看重的是什么, 是责任心? 是交际能力? 是专业水平? 还是拼搏进取心?二是为了增强竞争力,我们在校期间是否就应该注重培养各企业所看重的 “能力” 与“素质”。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很多看好的“能力”与“素质”是在一般学习生活中难以有机会锻炼的,那么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去挖掘和抓住那些难得的锻炼机遇。三是要认识自己的优势,商场如战场,当今行业与行业间,行业内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正酣,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在很多方面有许多潜力和优势。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
1.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能纯粹地和别人攀比工作,应该在自己拥有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向长远看,更多地了解企业的文化和各种制度, 考察其是否有利于自己的长期发展。
2.变“我为中心”观念,拓宽专业视野,树立多元就业观念。在大学生供大于求的境况下更应该少做挑剔,一方面综合提高自身能力,拓宽就业面,另一方面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不要好高务远。
3.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多角度地分析自己。
不要盲目的推崇自己,更不能盲目地否定自己。将自己一分为二的分析,以便于在今后的工作生涯中扬长避短,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作用。
4.善于把握国家、社会发展的时势。关注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基层建设等。鉴于自己年轻多往艰苦且急需支援的地方工作,既能有好机遇,又能极大地锻炼自己。
5.学会跳出一般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树立创业意识,把握相应机会。平时要会观察市场,注意见识的积累。
总而言之,对于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看,最重要的还是学会运用经济学的逻辑思维去看待和分析身边的问题。本文强调“信息”这一词实际上就是强调“观念”和“意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摆在面前,就是要让我们去分析原因,本文分析的立足点则在自我反省。大学生就业出现的难度和失败,在通过横向比较往往得出的是人生成长的不足和失败。过多的经济学文章是从宏观和理性数字来分析这一问题,本文则努力立足微观个体来起到“唤醒” 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格里高利.曼昆 经济学原理(上册)[J].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55 -166
[2]格里高利.曼昆 经济学原理(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50
[3]陈爱娟,廉永杰,薛伟贤.西部大学生就业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4:4-7 [4]孙英浩.欧美国家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71 -72
[5]吴亦明.社会保障与就业.吉林人民出版社
[6]杨小琼.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研究.广西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