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资源的分类及特点…………………………………………………………1
(一)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定义………………………………………………………1
(二)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1
二、中国自然资源概况………………………………………………………………2
(一)土地资源………………………………………………………………………2
(二)水资源…………………………………………………………………………3
(三)矿产资源………………………………………………………………………3
(四)气候资源………………………………………………………………………4
(五)生物资源………………………………………………………………………4
三、在中国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中,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5
四、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对策……………………………………………5
(一)强化科学技术知识在资源开发中的作用……………………………………5
(二)强化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6
(三)强化自然资源开发导向………………………………………………………7
(四)强化政府在资源和环境保护中的生态责任…………………………………7
五、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综述……………………………………………………7
内 容 摘 要
从环境科学和经济学角度综述了自然资源的含义及自然资源的主要特点,介绍了我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状况和学者们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主要观点。
面对我国自然资源总的态势是资源总量虽多,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组合不够合理,后备资源不足,资源相对紧缺,而且浪费严重的现象,一方面,需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制定一系列科学的、可行的应对政策,并且通过各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为保护当地自然资源而采取相应地有效措施。另一方面,还需不断强化国民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倡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合理、科学、有效地开发及利用好我国的自然资源。
关键字:资源紧缺、浪费严重、存在问题、应对政策、合理开发、有效保护。
中国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资源短缺状况日益突出。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和不足2%的铝土矿,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是人口众多,最大的劣势是资源不足。由于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由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可再生资源也显出明显的衰弱态势。以下分5个方面加以评述。
一.自然资源的分类及特点
从环境科学的角度,自然资源分为:
1、原生性自然资源,如阳光、空气、降水等,它们随地球的形成和运动而存在,属非耗竭性资源。
2、次生性自然资源,这种资源是地球在演化过程中的特定阶段形成的,质与量有限定,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属可耗竭性资源。耗竭性资源又可分为非再生性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和可再生性资源(如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各类生物群等) 。
从经济学的角度,自然资源分为:
1、 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可以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 可再生资源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可以自我更新繁殖、增加,生物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
2、 非再生资源,直译为(可耗竭资源) ,对原生性资源则未与考虑。 非再生资源是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如铁矿、煤等。 其中非再生资源又可分为可回收非再生资源和不可回收非再生资源,前者如金属等资源,后者如石油、煤、天然气等能量资源。此外,许多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的混合。其特性介于两者之间,如土壤资源。 自然资源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 自然性。 自然资源是自然界物质生产过程的产品,与人工合成品具有本质区别。
(2) 历史性。多数自然资源是经过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形成的。 例如石油的形成需要数万年或更长的历史。
(3) 有限性。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对非生态资源而言,随着人类消耗量的增加,资源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耗尽(如石油);对生态资源而言,如果人类的利用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也会导致枯竭(如森林)。
(4) 整体性。各类自然资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时空上往往交互重叠、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对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对其它资源产生影响,并进而导致整个资源系统的变化。
(5) 种类与功能多样性。自然资源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仅已被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就200多种。某种自然资源的功能是多样的。例如,森林不仅可以提供木材、各种林副产品,还具有防护、减灾、净化和函养水源等功能。
(6) 可更新性与不可更新性。多数自然资源具有自我更新或再生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更新保持数量和质量平衡,但其自然更新速度是有差别的;一些自然资源不能自我更新,会越用越少(如石油) 。
(7) 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由于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同类自然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类型、储量、质量也均有很大差别。
(8) 国界性。在现阶段社会,自然资源按国界进行划分,和人一样具有国别。但也不完全如此,如大气资源不受国界限制、国境线上的地下矿产资源可能引起国际纠纷、某些动物自由游动可以改变国籍等。
(9) 公共性。自然资源是全社会、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原则上不能限制任何人享受其所提供的生态、社会服务,同时任何人对某些资源的享受也不会影响他人的享受。但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消费不受限制时,最终会导致消费的抗争。
(10) 不可替代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多数自然资源产品可由人工合成品代替,但几乎所有替代品的原材料仍来自于自然资源或其衍生物,在本质上仍然是自然资源;同时也有许多自然资源是完全不可由人工产品替代的。
二.中国自然资源概况
我国自然资源具有两重性,既是资源富国又是资源贫国。 按自然资源总量排序在世界上居第4 位,是资源富国。 但由于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均占有量很低的贫国。
1、土地资源。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 ,宜农林牧利用面积为7. 3亿公顷 ,仅次于加拿大,但人均却不足0. 67 公顷 ,远低于世界人均的3. 27 公顷 。(1)农耕地约1. 33 亿公顷 ,其中一等耕地约0. 53 亿公顷 ,受一定条件限制的二等、三等耕地占60 %。人均耕地只0. 12 公顷 ,只有世界人均耕地0. 36 公顷 的30 %。据估算,由于人口的增加等原因,20 世纪末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到0. 1 公顷,到21 世纪20 年代人均地将下降到0. 08公顷。(2)园地53. 33 万公顷 ,各类果树面积约220万公顷,年产各类果品2. 1 亿公斤 左右,排世界第7 位,但人均不足0. 2 公斤,世界发达国家人均在100 公斤 以上。(3)草地面积3. 67 亿公顷 ,仅次于澳大利亚和美国,居世界第3 位,其中北方草原2. 87 亿公顷 ,南北方山区草地约0. 67 亿公顷 ,沿海滩涂约0. 13 亿公顷。在草地中一等只占13 %。实际可利用的约2. 27 亿公顷 ,草地质量不佳,生产能力低下,还有退化草地0.87亿公顷。全国人均草地0.2公顷 (世界人均草地为0. 73 公顷 )。(4)乔木和灌木毛面积1.67亿公顷 ,其中一等林地占65 %。我国林地资源的质量较好,后备树种资源丰富,约有1.6 亿公顷,林业发展潜力大。(5)我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153.3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5. 9 %。20 世纪50~70 年代,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以15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进入80 年代,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大2100平方千米,速度在加快。(6)在我国960 万平方千米 的土地上,有水土流失面积153万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87万平方千米,并且逐年扩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平均每年流失土壤达16亿吨,其中带走4000多万吨氮、磷、钾肥料。长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而水土流失面积就占有56. 2万平方千米。
2、水资源。我国水资源总量约2.8 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只有26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P4,排世界第88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合理:首先在地理分布上不均,水土资源组合很不匹配.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36%,水资源却占82 %,地少水多;长江以北耕地占64 %,水资源仅占18 %,地多水少;黄淮海地区,耕地占全国的41.8%,水资源不到全国的5.7 %。据1986年全国236个城市调查,80 %的城市缺水,年缺水量达3.64×109 立方米。
3、矿产资源。从矿产种类来看,我国的矿种资源比较丰富,是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现已发现矿产162 种,探明储量148 种;已发现矿地近20 万处,已勘探和开发的矿区约15000个。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配套程度高,总量丰富,居世界前列。但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水平的1P2,居世界第80位。我国大宗矿产贫矿多,富矿少。很多矿种的储量不大,主要矿产中有一半不能满足生产建设的需要。1987 年底我国探明煤炭储量为8742亿吨。居世界第3 位,其中精查储量为2600亿吨,人均煤炭资源234. 4 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12. 7吨水平。煤炭分布很不平衡,晋、陕、蒙3省区储量占70 %,东部10省仅占5. 5 %。
4、气候资源。气候资源是不能直接利用的,具有区域差异性、被动性和不可储性的特点。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空间水、热、光的组合各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气候。全国地跨9个温度带,可划分为40 个气候类型区。我国光照条件好,全国大部分地区年光照时数在1800 h 以上,全国年均太阳辐射总量在335. 0~837. 4 JPcm2 之间。年植物的生理辐射为252. 0 JPcm2。我国热量资源丰富,日均气温持续≥10 ℃的温暖期,大多数地区在180~250 d ,在南部达330 d 以上; ≥10 ℃年积温在3 500~6 000 d·℃。目前我国气候资源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粮食大面积平均产量只有气候潜力的30 %~60 %。
5、生物资源。(1)森林资源。我国地域辽阔多山,地形和气候千变万化,自然条件复杂,因此适宜多种林木生长,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森林类型:如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红树林、灌木林等。我国是世界上木本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木本植物8000 余种,其中乔木2800 多种。材质优良且经济价值高的约1000 种,还有繁多的经济林木和珍贵孑遗树种,森林中有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一个巨大的基因库。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低,仅12. 98 % ,与世界森林覆盖率30. 6 %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仅0. 11 公顷 ,居世界第120 位。我国活立木总蓄量102. 6 亿立方米,是世界森林蓄积量3100 亿立方米的3 %。我国森林资源还存在分布上极不平衡,林地利用率低,树种结构不合理,森林环境效益差等问题。(2)野生动植物资源。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据调查我国有高等植物35000 多种,陆栖脊椎动物近2000种,其中爬行类300余种;鸟类1200余种,兽类400多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种数的10 %。淡水鱼类记载的近600种,海鱼1500种,也占世界鱼类种数的10 %。两栖动物278种,占世界两栖类总数的6. 7 %。此外我国有丰富的昆虫资源,传粉昆虫如蜜蜂、角额壁蜂、唇壁蜂、紫壁蜂等;绢丝昆虫如桑蚕、柞蚕、天蚕等;工业原料昆虫如五倍子蚜虫、紫胶虫、白蜡虫等;药用昆虫如冬虫夏草类、亚香棒虫、蛹虫、地鳖虫、虫茶、鼎实多刺蚁、蚁蛉、洋虫、九香虫、芫菁、隐翅虫及金蝇等;食用昆虫如蝗虫、蚱蜢、螳螂、白蚁、龙虱、蚂蚁等;饲料昆虫如蝇蛆、黄粉虫等;观赏昆虫如金斑喙凤蝶、双尾褐凤蝶、三尾褐凤蝶、中华虎凤蝶以及阿波罗凤蝶等国家珍稀蝶类。总的来说,我国资源总量在国际上是名列前茅的,但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资源问题日益突出,面临着产生资源危机的可能。
三.在中国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中,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资源综合管理及把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机制,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和法规体系将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
2、经济发展在传统上过分依赖于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同时伴随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污染产出,忽视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退化的关系;
3、采用不适当行政干预的方式分配自然资源,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源市场的培育;
4、不合理的资源定价方法导致了资源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表现为自然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以及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
5、缺乏有效的自然资源政策分析机制以及决策的信息支持,尤其是跨部门的政策分析和信息共享,从而经常出现部门间政策目标相互摩擦的不利影响;
6、资源管理体制上分散,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和机构。
四.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对策
我国自然资源总的态势是资源总量虽多,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组合不够合理,后备资源不足,资源相对紧缺,而且浪费严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对资源需求量大,如何从资源上保证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其总战略应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高度重视节约资源,改变以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经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了确保有限自然资源能够满足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要求,中国必须执行“保护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的方针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政策,依靠科技进步挖掘资源潜力,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有效配置资源,坚持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的道路。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必须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使资源开发、资源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基本对策为:
1、强化科学技术知识在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加强对传统产业的知识化改造,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由能值转换分析率分析可知,作为价值体现的人类智慧型劳动及信息资料的太阳能转换率极高,因此,初级产品的输出,一方面损失了自然界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贡献,另一方面,失去了重要的对产品提高附加值的机会。而我国重要的资源国情恰是人均资源量少,人口多,劳动剩余,因此,在自然资源管理系统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初级产品的深加工水平,是我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加强资源综合评价,制定科学发展对策。自然资源的综合评价,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利用资源信息科学体系加强资源的综合评价。虚拟水交易也是解决中国水资源和粮食问题的新途径。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新产品和替代品。科学技术进步既可以或多或少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又可研制新材料和材料使用技术,探寻新的勘探技术,寻找替代产品,这对解决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将起重要作用,同时,生物工程、遗传工程,对解决未来的粮食危机也将起着不可忽视地作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循环经济倡导一种基于不断循环利用资源的发展模式,尽量减少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预防浪费,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开展我国自然资源流动过程研究。所谓资源流动是指资源在人类活动作用下,资源在产业、消费链条或不同区域之间所产生的运动、转移和转化。开展我国自然资源流动研究,有助于把握我国资源合理方向,构建资源高效持续利用模式,挖掘资源潜力以及阐明资源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负面效应产生的环节和机理。增加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转化。我国长期以来最突出的问题是,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难,高技术的产业化更难。必须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否则知识经济仅会称为学者们的文章和领导的修辞。
2、强化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
完善自然资源的价格机制,强化资源的有效补偿机制。长期以来,我国资源价格严重扭曲,导致“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不合理现象。在运行机制上,没有引入价值规律进行产业经营,使资源消耗得不到补偿,又不能运用价格杠杆促使资源得到合理、节约利用。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开发和利用,造成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完善自然资源核算体系。自然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自然资源,在合理估价的基础上,从实物、价格和质量等方面统计、核算和测算其总量和结构变化,并反映其平衡状态的工作。当前国民经济核算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1)自然资源的价值在国民账户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2)国民经济核算仅仅记录了人造资本的消耗,却忽视自然资本的消耗。(3)对于国民经济活动过程所引起的环境污染与退化,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没有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损失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反倒将环境处理费用加入国民收入。
3、强化自然资源开发导向
引导社会形成可持续消费模式。所谓可持续消费,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包括节制消费、替代消费、循环和重复使用以及拒绝使用野生动物制品。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复杂多变的偏好得到满足,文化消费、信息消费越来越成为人们消费的重要内容,消费结构升级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然指日可待。因此,我们要树立资源价值观;提倡适度消费;倡导合理消费;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消费教育与导向。
实施开放型自然资源开发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资源全球化成为资源利用的热门话题。我们应充分发挥我国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价位偏低的有利条件,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双向的资源开发战略。
4、强化政府在资源和环境保护中的生态责任
政府的生态责任是政府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职责,它是政府责任的一种延伸。政府的生态责任特别的源自政府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权力垄断性,政府是唯一能够合法调动和支配全社会的公共资源以应对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组织机构。这就要求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担任更大的责任。
五.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综述
人类生存的世界是由人- 社会- 自然组成的复杂系统,而且也可视为巨型生态系统. 自然资源可以区分为许多隶属于这一巨型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如土地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等。人类社会要发展、进步,就要不断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鉴于我国的资源状况,众多学者提出了如生态资源观、资源节约论及资源经济分析方法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新观点和新策略。
生态资源观的定义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系统理论与系统工程的方法,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生态资源观以系统论、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以现代高新技术为应用技术,以节约资源、高效利用资源为目的。因此,生态资源观实质上是资源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由于其基础理论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可称为资源综合管理学( In吨era吨ed Mangemen吨 of Resources)。生态资源观、资源节约论及其它理论有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略可综合如下:
1、改进资源利用方式,强化资源管理。我国从20 世纪70 年代起为加强资源保护、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改进资源管理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长期奉行工资-原料低价、工业产品高价的数量型扩张工业化战略和按行政方式无偿低价配置自然资源的经济体制,以致资源供给短缺和资源过度消耗并存的局面十分严峻。因此有必要制订一条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方针,执行集约利用资源的技术路线,适当压缩需求,使供需缺口尽可能减少,改变目前粗放分散利用资源的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稳定和扩大资源基础。在资源相对不足,人口众多的情况下,为了支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必须提倡节约资源,确实把它置于同扩大资源产品供给同等的、甚至更高的战略地位,把节地、节水、节能列为重大国策,同时建立健全节约资源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制定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政策,刺激经济由资源密集型结构向知识密集型结构转变;逐渐消除变相鼓励资源消耗的经济政策;强化对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经济优惠,把资源利用效率作为制定计划、投资决策的重要准则和指标。此外,在资源密集型产业(如能源、化工产业) 建立和完善节约资源的技术政策和技术规范体系,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资源建立特殊的保护制度。
2、发展资源产业,补偿资源消耗。我国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普遍存在补偿不足,更新积累投入过低的问题。为增加资源供给,必须发展从事资源再生产的资源产业,逐渐建立正常的资源折旧和更新积累的经济补偿机制。为了强化资源产业的地位,有必要把资源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3、建立和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培育资源市场体系。树立资源资产观念,建立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强化资源所有权,实现资源有偿占有和使用,是改善资源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建立和完善资源产权制度的过程中,要逐步调整行政性自然资源配置体系,理顺自然资源和资源产品价格,培育市场体系,消除自然资源需求过度的经济根源,抑制滥用和浪费资源的不良现象。
4、建立资源核算制度,制订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自然资源核算是对自然资源的存量、流量以及自然资源的财富价值进行科学的计量,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正确地计量国民总财富、经济产值及其增长情况,以及自然资源的消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根据全国自然资源总量及其时间、空间分布以及各地区科技水平、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和效率,制订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发挥资源优势互补的作用,协同发展,实现全局的最大效益。
5、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价值。要实现充分利用资源,最大可能地提高资源使用价值,建立节约低耗的技术体系,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因此,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为主体,以低耗物、低耗能研究为两翼的多学科联合研究对提高资源使用价值十分必要。
最后,为了确保有限自然资源能够满足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执行“保护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的方针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政策,依靠科技进步挖掘资源潜力,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有效配置资源,坚持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的道路。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必须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是资源开发、资源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樊芷芸. 《环境学概论》,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 1 – 20。
2、张 帆.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07 – 154。
3、何 方. 《生态资源观》,经济林研究,1992 .62 – 70。
4、曲格平. 《中国人口与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1 – 250。
5、刘胜祥. 《植物资源学》,武汉出版社,1994. 80 – 256。
6、刘天齐. 《环境保护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23 – 47。
7、赵尔宓. 《中国两栖动物地理分布》, 四川动物(专刊) ,1997。
8、胡 萃. 《资源昆虫及其利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6 – 268。
9、王庆礼. 《略论自然资源的价值》,2001 .25 – 28。
10、刘江梅. 《中国自然资源的现状及可持续利用途径探讨》,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 .33 –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