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摘 要] 高速发展的21世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想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运作中求得一寸立足之地与长期稳定地生存与发展,必须时刻关注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在既保证自身特色的情况下还要迎合时代的要求不断推陈出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便由此凸显。
[关键词] 企业文化;成因剖析;对策建议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群体意识、企业精神和道德规范的一种综合体,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念。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
企业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概括起来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创业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物质企业文化如企业面貌、产品包装、技术工艺等,这些能体现企业的经营思想、管理哲学和审美意识;精神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理念的最深层,是长期生活和工作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经营思想和精神风貌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狭义的企业文化仅指企业在创业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明领域,如企业的价值观、理念、行为准则等。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应属于狭义理念。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企业文化有三个层次:一是品牌形象方面。企业品牌首先具备的就是商业价值,其次是社会责任。商业价值通过盈利模式来体现,表现为行业中的竞争实力,商业价值和竞争实力的来源是客户价值;社会责任体现了社会公众对企业品牌的认同度,只有关注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有望获得可持续发展。二是企业的外环境,即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该层次的关键在于服务质量,即在相同价格体系下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三是企业的内环境,即内部的组织体系、管理流程、员工激励等,体现了企业为员工创造价值的文化。
二、企业文化的特性
独立性: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淀积,这是由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特色、企业传统、企业目标、企业员工素质以及内外环境不同所决定的。
继承性:企业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产生、生存和发展,企业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企业文化的继承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精华。二是继承企业的文化传统。三是继承外来的企业文化实践和研究成果。
相融性:企业文化的相融性体现在它与企业环境的协调和适应性方面。企业文化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必然要与企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社区环境相融合。
人本性: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强调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要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注重的全面发展,用愿景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环境培育人。
整体性:企业文化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引导企业职工把个人奋斗目标融于企业整体目标之中,追求企业的整体优势和整体意志的实现。
创新性:创新既是时代的呼唤,又是企业文化自身的内在要求。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在继承中创新,随着企业环境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而改革发展,引导大家追求卓越,追求成效,追求创新。
三、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企业仅仅有领先的高科技,并不一定就高速发展;高科技只有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微软的成功,在于比尔.盖茨较早地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俗话说“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人才,百年企业靠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如果说企业制度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从不同的方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话,那么企业文化则渗透了上述各个方面之中,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精神支持。众所周知,海尔用了仅仅20多年的时间,就从一个接近倒闭的集体家电小厂发展到现在的国际跨国大公司,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的独特先进的企业文化。在它独有的“人单合一双赢”的文化模式下,每一个员工都成为自己的CEO,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创新空间,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自己创新的能力,每一个人不是为了产品本身而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梦想而创新,并通过创新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梦想。海尔的超速发展与壮大,
得益于以创新为典型特征的海尔文化。海尔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支撑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是它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了引领全球家电发展趋势的核心能力。
(二)提高企业的品牌效应。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这些无形资产正在成为推动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企业要生存发展壮大,其实越来越取决于它所掌握和拥有的独特而先进的企业文化这一无形资产。而产品品牌就是其十分重要的一环,企业通过持之以恒地培育企业文化,就会在员工心目中形成质量,讲品牌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关心品牌的氛围,自觉维护品牌的形象,为企业品牌形象力的不断扩大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三)全面提高职工素质。
人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性因素。启动一个企业,要从启动人开始。可以这样说,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企业的发展,同样,没有职工队伍的素质,也就谈不上企业文化。职工素质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职工素质上去了,企业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才能不断增强。不论我们抓品牌还是抓管理,都是为了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一方面是为了抢市场,创效益,更重要的是培养职工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培养职工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培养职工勤学苦练、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职工遵章守纪、热心服务的精神。有了这些精神,企业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四)更好的树立企业的形象。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形象。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培育企业文化,创立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同时也是企业宣传自己形象的过程。企业环境建设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境建设又是企业形象的突出表现。所以说,环境建设的过程就是企业形象树立的过程。当前,很多企业之所以十分重视厂区的美化、绿化、净化,是因为这不仅仅是树立企业良好的环境形象,从企业文化这个角度上看,环境形象好,体现管理上水平,产品的质量就有保障,用户就放心;环境形象好,体现一个企业的精神风貌,它象征着这个企业蓬勃向上勇于进取;环境形象好,让人们感到舒心舒适,增添工作热情,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加强企业环境建设,可以向社会展示企业良好的形象,扩大企业在社会中的影响,这是企业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概括、总结、提炼而成的产物,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企业管理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当今时代,企业管理模式从经验型向文化层面飞跃,从过去的生产现场组织到以人为本,以文化力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并最终推动企业的发展,这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潮流。因此要强化企业文化力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发挥企业文化的渗透作用,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营销战略的有机结合,实现制度与文化理念的对接,使员工既有价值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推动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企业文化是一种隐形的生产力,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社会影响。企业在具备了较先进的企业文化后,企业内部才会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吸引力、竞争力和外在的公信力,企业才能快速发展,而这些动力的形成恰是良好的企业文化。
四、怎样建设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建设走入了误区
企业目标代表着企业发展的方向,没有正确的目标就等于迷失了方向。完美的企业文化会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去制立企业的发展目标,这种目标一定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企业员工就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鉴于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当今许多企业也在不断致力于公司的文化构建。企业文化能够在我们的企业中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与我们传统的教化思维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贯做法不无关系。最初的企业文化,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脱离了经营管理实践,使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走入了误区:
1.企业文化政治化
在许多企业的走廊、办公室、到各车间的墙上四处可见形形色色,措辞铿锵的标语口号,如“团结”、“求实”、“拼搏”、“奉献”等。这些已经被滥用的词汇无法真实地反映该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方式、管理风格,更别说在全体员工中产生共鸣了。
2.企业文化口号化
把企业文化等同于空洞的口号,缺乏企业的个性特色,连企业的决策者本身都说不清楚,其所代表的具象表现,对员工自然无法起到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3.企业文化文体化
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看成是唱歌、跳舞、打球,于是纷纷建立舞厅、成立音乐队、球队,并规定每月活动的次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这是对企业文化的浅化。
4.企业文化表象化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创造优美的企业环境,注重企业外观色彩的统一协调,花草树木的整齐茂盛,衣冠服饰的整洁大方,设备摆放的流线优美。但这种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企业精神内核的苍白。
5.企业文化僵化
有些企业片面强调竟然有序的工作纪律,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把对员工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等同于企业文化建设,造成组织内部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创造力、活力和凝聚力,这就把企业文化带到了僵化的误区。
(二)建设企业文化路径
那么,我们的企业应该怎样建设企业文化呢?可从以下几个相互影响的阶段开始:
1.不自觉的文化创造
企业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组织内部广泛认可的一些组织运营的理念或思想,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就是具有鲜活的个性特征,零散的而非系统的,在组织内部可能是“未经正式发布的或声明的规则”。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关注的是发展进程中那些难忘的,重大的事件或者案例背后所能体现出的文化气质或者精神价值。这些事件或者案例的背后往往是组织面临着巨大的利益的冲突和矛盾的情境下发生的,这种冲突和矛盾下的企业选择正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2.自觉的文化提炼与总结
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在取得一定的市场进步或者成功的时候,就需要及时的总结和提炼企业市场成功的核心要素有哪些。这些成功要素是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成功的工具和方法,具有可参考或者复制的一般性意义。更加重要的是,企业往往在取得市场成功的同时,吸引了更大范围,更多数量的成员加盟。各种管理理念与工作方法交汇冲突,企业如果缺乏共同的价值共识,往往会发生内部离散效应。这一阶段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自觉的进行一次文化的梳理与总结,通过集体的系统思考进行价值观的发掘与讨论,并在共同的使命和愿景的引领下确定共同的价值共识。
3.文化落地执行与冲突管理
日益庞大的组织规模和多元化的员工结构,为文化的传播和价值理念的共享提出了新的挑战,前期总结和提炼的价值理念体系如何得到更大范围内组织成员的认同就成了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事情。文化落地与传播的手段和工具不计其数,从实践来看,企业在文化落地阶段就应该遵循“从易到难、由内而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文化落地建设:①文化传播平台和渠道的建设:企业首先要建设一个打通内外,联系上下的传播平台。所谓打通内外就是要发挥好文化对内凝聚人心,对外传播形象的作用,既要在内部传播,更要重视对外的展示。所谓联系上下就是要建立一套高层与员工能够平等互动的文化沟通管道,从实践来看,信息交流与沟通平台必不可少。②价值观的识别与管理:组织在确立自我的价值体系之后,更能有效的识别和管理组织内部的价值观。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人才输入时的价值观甄选、组织内部日常的价值观检测以及员工的价值观培养与矫正等三项工作。首先价值观评测是一个对人才进行有效甄选的工具和方法,保证进入的员工在价值观与理念方面与企业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或较高的匹配度;其次,岗位素质模型也是落实文化理念与价值规范的良好载体。
4.文化的再造与重塑
一个健康的组织一定有一个“活的”文化体系预支相伴相生,这个活的文化体系具备并不具备自动进化的智能,需要企业持续不断的进行系统思考,并根据组织内外的环境与组织发展的需要进行文化的更新、进行甚是再造。至于文化更新的频率期有一个核实的时间。文化建设进程是企业主动进行的一次从实践到理论,进而理论指导实践的一个过程,文化落地阶段正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只有牢牢把握价值观这个核心,企业文化的建设才不会出现大的偏差或者失误。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可以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来自于这个企业多年沉淀下来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随着企业的发展,广大员工对于企业文化有一个从认知、认识到认同的过程,重视、培育与整合的过程,最终成为企业和员工自觉的行为和价值共识。它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同类企业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赵曙明,裴宇晶.《企业文化研究脉络梳理与趋势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10):1-8.
[2]顾越英.《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流通经济.2011,(10):0073-04.
[3]徐尚昆.《中国企业文化概念范畴的本土构建》[J].管理评论.2012,24(06):126-134.
[4]黄全花.《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视角》[D].西南财经大学.2012,(24):185-185.
[5]金爱兰.《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经营管理.2013,(02):0046-03.
[6]袁柏乔,肖啸空.《构建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根基——基于企业文化视角》[J].企业经济.2013,(03):50-53.
[7]王少杰.《企业文化演进路径及对绩效影响的实地研究——基于工商人类学视角的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07):71-84.
[8]石中坚.《浅论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交际.2016,(05):55-57.
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