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
一、首先对对外贸易的概念及作用进行阐释。
二、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对这两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说明
(一)货物贸易发展存在问题
1.贸易增长仍表现为粗放型
2.贸易方式过于依赖加工贸易
3.贸易条件未获得明显改善
4.出口产品结构档次及附加价值低
5.外贸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
6.出口经营秩序有待加强
7.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偏低
8.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缺乏
(二)服务贸易发展存在问题
1.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高
2.服务进出口对象过于集中
3.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
4.服务贸易管理滞后
5.服务业整体开放程度较低
6.服务贸易人才缺乏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一).我国出口效益不高我国出口效益不高
(二)外贸增长方式以数量型、粗放型扩张为主
(三)贸易方式不合理
(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贸易摩擦频繁
四、根据以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总结为以下十一小点。
(一) 澄清认识,把外贸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务来抓
(二)制定新时期的外贸发展战略
1.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
2. 扩展贸易空间,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拓。
3. 创造竞争优势,重视企业制度创新。
4. 增强环保意识,努力占领国际绿色市场。
(三)努力营造我国外贸稳定增长的外部环境
(四)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发新兴国家市场
(五)全面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六)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软化
(七)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
(八)鼓励企业对外投资,以投资带动贸易
(九)优化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十)提高加工贸易产业的层次
(十一)推进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
结论: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想要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及经济强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此作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摘要】: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对外贸易领域中进行一系列改革,如逐步加大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力度,不断放松贸易管制,赋予各类企业进出口经营自主权,大幅度降低关税及削减非关税壁垒等措施,确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站在全球经济及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对外贸易,则会发现中国的对外贸易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着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及经济强国,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对外贸易的概念及作用,其次是对外贸易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对外贸易现状的分析,以及对面临的挑战的认识,最后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对外贸易 挑战 应对策略
【正文】:
一、对外贸易的概念及作用
(一)对外贸易的概念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 或“进出口贸易”,简称“外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
(二)对外贸易的作用
对外贸易不仅把商品生产发展很高的国家互相联系起来,而且通过对外贸易使生产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也加入到交换领域中来,使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深入到他们的经济生活中,使这些国家和民族的劳动产品日益具有商品和交换价值的性质,价值规律逐渐支配了他们的生产。随着各国的商品流通发展成为普遍的、全世界的商品流通,作为世界货币的黄金和白银的职能增长了。黄金和白银除去具有货币一般购买手段之外,还被用来作为国际支付、国际结算与国际信用的手段。随着黄金、白银变成世界货币,产生了形成商品世界价格的可能性。世界价格的形成,表示价值规律的作用扩大到世界市场,为各国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条件进行比较建立了基础,促进了世界生产和贸易的发展。通过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不但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而且还可以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加速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调节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二、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一)货物贸易发展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廉价劳动力、低技术低成本及土地资源等优势,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这种方式使我国的货物贸易出现了飞速的发展,但近年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国际贸易的发展特征出现了明显了变化,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外贸发展模式正逐步取代以比较优势为导向的外贸发展模式,因此,我国货物贸易中的一些潜在问题也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当前我国货物贸易潜在问题主要表现为:
1.贸易增长仍表现为粗放型
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很大比例。这种模式一方面导致出口商品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资源利用率很低,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从一定程度上讲,我国出口增长越多,资源消耗就越多,对我国环境造成的污染也会越严重。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人均矿产占有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0、1/20、3/5。许多资源如铁矿石、铬、钴、铂、钾盐和金刚石等严重短缺。若这种外贸增长方式继续发展下去,我国对外贸易乃至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空谈。
2.贸易方式过于依赖加工贸易
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壮大,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且面临诸多问题,如企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产品档次偏低,缺少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高创汇的产品,资源和能源浪费严重;国内加工企业营销能力弱,对特定市场依存度过高,易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抗风险能力弱等。应大力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促进加工企业增大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提高国际市场经营开拓能力,变中国的加工地位为生产经营地位,以提高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
3.贸易条件未获得明显改善
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下跌,使得2008年以来,我国大宗产品进口数量大幅增长,但进口金额却呈下降走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扩大进口提供了机会,但由于出口价格也同时走低,使得我国总体贸易条件并未获得明显改善。具体表现为:中国对外国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依赖程度仍然严重;跨国公司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偏大,其中多为内部采购,高价进口低价出口;国外需求相对于国内供给明显不足;出口产品价格及金额的降幅大于数量的降幅;出口价格降幅高于进口价格降幅。此外,企业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进口的价格减少并没有转化为对外贸易的条件优势。
4.出口产品结构档次及附加价值低
虽然我国出口产品以机电产品所占比重最大,但我国机电产品档次较低,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不高,缺乏有后劲的支柱产品,支柱产业的出口能力尚未形成规模,且主要为加工贸易产品,这些产品在我国的加工过程大多比较短暂,附加价值也不高。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已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很小,只有15%(世界十大出口国平均为40%左右),且多数还是由外资企业实现的。金融危机中,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降幅明显低于总体出口降幅,表明中国出口竞争力强的产品仍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目前,中国出口量最大的10类产品中有9类是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如鞋、玩具和运动用品,以及布料和服装等),但这些产品的产业链条短,附加价值低。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