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济环境、企业自身体质的不完善、国家经济政策等影响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以民营企业出口现状的特点入手,强调企业必须提高自身软实力和创新能力,政府提供公平的投资平台和制定扶植政策,打造区域品牌,让民营企业出口走出“经营难”、“创新难”和“转型难”三大困境,并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给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构筑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路径依赖。
【关键词】:民营企业,贸易壁垒,竞争优势,品牌,融资
【正文】:
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轨道,为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政府宏观政策调控下,不同类型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公平竞争。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经济作为中国国际贸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一、民营企业出口现状
我国的民营企业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市场经济中茁壮成长起来的,它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生力军,是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地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是外贸领域市场准入制度的一个重要突破。
1.出口企业数量和规模
我国的民营出口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他们利用其自身体制新、经营灵活的特点,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由小到大,成为驰骋在国际市场上的一只“黑马”。据资料显示,到1999年,有6l家具有出口经营权的企业,2009年4月,我国海关统计显示:我国出口记录的民营企业数量为9.9万家,较去年同期增加了0.7万家。
另外,民营出口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据海关统计,年出口额100万美元以下的占1/3,左右,100万至500万美元之间的1/3左右,500万至1000万美元之间的占13%左右,超出1000万美元的占18%左右。由于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民营企业出口值明显受到重创,其经营更是艰难,到2009年,1—4月份出口值超过1000万美元的民营企业仅1174家,同比减少16.7%,出口值超过l亿美元的民营企业为29家,减少37%。
2.出口贸易额、增速和比重
以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只能充当国有外贸企业的货源单位进行出口创汇,不能自营出口,而到了1999年,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进程,国家批准61家民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直接打入国际市场,当年出口创汇是6.3亿美元,之后发展速度很快,到了2008年,民营企业出口贸易额达到3807亿美元,是1999年的604倍;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9年的0.32%提高到26.6%;出口增速在2003年以前一直保持120%以上的高速年递增,2004下滑到99.3%,2004—2008年也保持在45%以上的快速增长,特别是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国出口增长只有17.2%,比2007年同比增长25.7%,下降了8.5个百分点,而出口企业2008年的出口实绩增长达到53.8%,远高出全国同期的出口增幅,同比还高出2007年44.9%增幅的8.9个百分点。
就民营企业出口整体而言,出口贸易额、增速和比重十年来保持较快的增长,但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2008年民营企业出口高速增长的背后呈现出两大值得我们重视的特点:一是整体的增长主要是依赖于享有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数的增加,而非单一实体企业出口增长。大多数民营企业因国际市场萎缩、订单减少,出口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二是出口贸易额与出口效益并未表现为正相关。民营企业出口因成本上升、而价格又偏低,大多利润很薄,有的出现亏损或严重亏损,轻者由出口导向型向出口兼内销转变,重者停工停产,甚至倒闭破产。
民营企业出口问题研究(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