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几年,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审计人员无效监督甚至与被审计单位勾结舞弊的丑闻不断被披露, 审计质量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审计机构要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确保其职能得以有效的履行,审计质量提高不能仅依靠于职业道德建设和法律管制,只有追本溯源,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审计质量。
【关键词】: 公司治理、审计质量、解决途径
引 言
企业财务舞弊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焦点问题,成为了影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顽疾。无论是银广夏事件后中国证监会的及时救火,还是美国安然事件后“萨班斯法案”的出台,无不显示了社会公众、监管者以及学术界对于审计质量问题的高度关注。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还是中国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并实施,都强调了“投资者保护”这一基本理念。如果仅从会计信息的角度来看,提供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是每个上市公司的基本义务,而这些会计信息会有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投资者受保护程度的大小。根据财务报告供给链理论,投资者所获取的财务报告是经过两道程序完成的:其一是公司管理层编制财务报告,其二是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层所编制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同时,这二者又相互影响。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公司选择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审计条件,而在此环境下,注册会计师也愿意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进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公司现有的以及潜在的投资者需要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进行鉴证,而上市公司管理层也希望通过外部审计人员来证实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他们良好的经营业绩。上市公司在对待会计信息的评价上,更需要得到公正、独立、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也就是说,投资者存在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同时,当上市公司面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配股、增股以及扭亏等情况时,其管理层往往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于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可以通过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性或者抑制审计范围的方式来影响注册会计师,最终达到掩饰其盈余管理行为的目的。
也就是说,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掩盖自己的行为,维护其在证券市场上的良好形象,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甚至产生购买审计意见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说,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其对审计需求的导向,并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
审计是鉴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火墙,而审计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根本利益。不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所有问题的根源,有缺陷的公司治理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也无法保证会计信息到审计信息的传递,无法通过外部治理对内部治理进行控制,而这种控制便是独立审计。现实中,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健全,使得管理层不仅能轻易利用手中掌握的信息优势进行盈余操纵,而且对注册会计师的聘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高质量的审计本应当有效检测并限制盈余操纵信息的对外报告,但当注册会计师面对充分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的审计市场时,很难完全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和职业谨慎,造成了审计质量的低下,中国资本市场审计质量低下的原因更多的时候体现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审计质量(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