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其对银行业的影响将直接关系着整个经济发展系统的稳定。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发现我国电子货币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其重点还在信用卡方面;降低交易成本的特性、异质性货币需求和客户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原因。电子货币对银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淡化了商业银行的结算职能,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等方面形成较大挑战;而且,电子货币扩大了货币发行主体范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职能和金融市场监管职能也因此受到较大挑战。因此,本文针对电子货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管理不当、金融电子化缓慢等问题,对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分别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建议,并深入讨论了如何促进电子货币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发行主体、货币政策、监管体系
【正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进入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依托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电子支付工具也越来越多。在货币经历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和纸币三次革命后,作为电子货币、电子信用卡以及电子支票三大类电子支付工具之一的电子货币,因具有保存成本低、流通费用低、标准化成本低、使用成本低的特点,表现出快速发展趋势;甚至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电子货币将取代纸币,成为最主要的货币形式,在商品流通及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为在经济运行系统中更健康、有效的使用电子货币,维护银行业的稳定,有必要分析电子货币的形成、发展以及其对银行体系的影响,进而有针对性的对电子货币的发展进行引导。
一、 电子货币的概念及其发展概况
电子货币(ElectronicMoney),是指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将该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是在现代银行电子应用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出现的。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在本质、职能及作用等方面是相同的,本质上都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一)电子货币的形成与发展因素
自20世纪70年代,电子货币产生以来,其正被越来越多的厂商、消费者、银行和政府部门所接受,应用领域与范围以惊人的速度扩大。究其形成发展因素主要有三点:
首先,降低交易成本的特性是电子货币产生并发展的根本原因。电子货币极大地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限制,减少了巨额货币印钞、发行、现金流通、物理搬运和点钞等大量的社会劳动和费用支出,极大地降低了交换的时空成本。同时,由于电子货币的方便性、通用性和高效性等特点,电子货币在使用和结算过程中,简化了以往使用传统货币的复杂程序,加快了市场全球化,加强了全球经济的联系,人们通过网络和电子货币可以更快、更省地处理经济事务。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减少了交易费用,节余了更多的社会财富和提高了资源优化配置的范围和效率。
其次,异质性货币需求加速电子货币的形成与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深入应用,传统的货币手段让部分生产者和消费者感到支付上的不便,对能够快捷、安全的进行支付的新货币形式就有了内在的需求,电子货币不但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而且也具备了基本的货币特征,能够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同时,电子货币匿名性与隐私性的特点适应了人们在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环境中保护隐私权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电子货币需求规模。
最后,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电子货币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金融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使得传统货币业务的利润越来越小,而与此对应的电子货币市场需求日趋庞大,发行电子货币既可以为金融行业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且电子货币的创新性较强,可以长期衍生出多种服务手段吸引客户增加潜在收益;着就为电子货币的出现和不断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电子货币的发展概况
目前,电子货币主要有银行卡和网上电子货币两种。从全球来看,电子货币的使用情况并不一致。根据国际清算银行调查显示,卡基电子货币已经在很多国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尤其是在公交、公用电话、停车计费和自动售货机领域。相对于卡基电子货币,网基电子货币的发展则较慢。目前,网基电子货币已经在部分国家开展或正处于试验阶段,但其在用途、范围和应用上有很大的限制。
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由于国情的缘故和信用概念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没有市场基础,直到80年代中后期,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被推向市场,商品经济的生存竞争意识才迫使中国的银行界开始思考电子货币的发展策略。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中银卡”是我国第一张银行信用卡,与国外相比,银行信用卡发展历史很短。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仅2003年上半年交易总额达485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全国受理银行卡的银行卡的银行网点12.9万个,商户约10万户;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4.9万台,销售终端33.4万台。截至2010年第一季度末,我国银行卡渗透率达到31.96%,发卡总量约为21.69亿张,同比增长14.9%,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呈现下降趋势;全国银行卡业务10.49亿笔,金额2.1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5%和31.96%,比上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随着社会资金交易规模的持续扩大,电子货币(以银行卡为例)对提高资金使用率、加速社会资金流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必然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目前发展的重点主要仍在信用卡业务上。邮政的个人储蓄系统的ATM卡已经实现了150多个城市的通存通兑,而且不收取手续费。我国银行电子化的重大工程就是“金卡工程”,国内已有部分省、市的银行网络系统开通,全国性多层次的网络连通及调试工作正在加速进行,在已经连通的省市将逐步实现实质意义上的银行商业处理业务的现代化。
二、 电子货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伴随着电子货币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职能与经营、生存也受到一定的挑战。具体而言,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商业银行传统结算职能的挑战;二是对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挑战。
(一)电子货币对商业银行结算职能的挑战
随着以IP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革命的深化,传统银行以存款、贷款和转账结算为主的资金信用中介和结算中介的功能将逐渐弱化。
电子货币的不断发展使得结算业务的提供者逐渐超出商业银行的范围。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系统中的应用,小额结算方法呈现出多样化,开放式网络结算服务使用者的队伍也不断扩大,结算业务作为银行固有业务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例如电信、交通等行业发行的名目繁多的、储值性质的磁卡,实际上已成为新形式的结算账户。如果这些行业能用更低的价格,通过电话、因特网,提供更贴近顾客需求的服务,那么在结算业务领域,商业银行将可能被其他行业夺去更多的机会。而且,电子货币可以通过网络发行并在全球流通,许多机构与公司均可以发行和经营电子货币的业务。如果其他公司发行了代表自己品牌的电子货币,那么这些公司就可能越过银行单独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这种资金清算与银行存款结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这些行业能用更低的价格,通过电话、因特网提供更贴近顾客需求的服务,那么在结算业务领域银行将可能失去一部分客户。 论电子货币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