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不强。市场的可变性要求企业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和环境。但是,对于中国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来说,虽然某些企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足够大、产品销量已经足够多,但是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健全、管理手段现代化程度低、产品升级换代周期长等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企业很难及时随着外部环境和市场的变化推出新产品和新的经营方式,以消除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建立通畅的产品更新渠道,确保企业的产品永不落后。残酷而变幻的市场就像“寒冬”,企业没有足够强的抵抗力,要么惨遭折磨,无法快速发展,要么熬不过“漫长的冬天”,中途殒落。一个懂得根据市场变化灵活变化的企业,才能主动地创造市场和扩大市场,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4、国际化程度很低,国际竞争力弱。在当前国际化程度急剧加快,国际化大集团纷纷进入中国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竞争力相形见绌,在外资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行业优势面前,国内许多行业难挡一击,难逃被蚕食的命运。同时,在对外贸易中,我国企业过分偏重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仍然偏小,在非贸易性海外投资项目中,近40%属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密集型项目。据统计,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不过370亿美元,只占累计外商在我国投资总额的6.58%,凸显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差距。即使像海尔集团这样国际化经营取得显著成绩的我国企业,2004年其来自海外生产销售的收入也不足10亿美元,不到其当年全部销售收入的8%。以零售业为例,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等国际零售巨头在进入中国时,都声称三年不要利润,用来打开中国的市场。结果,这些外企所到之处,附近就会亏损几家国企。沃尔玛在深圳开设第一家连锁店时,其周边的商场营业额随即下降了5%-10%。
以上种种差距表明,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上,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明显略逊一筹。虽然从数字来看,某些行业的市场份额并不低,但国内企业生产的大都是初级产品,中国企业只是在“大规模定制”和“定单生产”的温床上享受着高份额,真正的核心技术和高额利润仍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对于我国企业而言,这种优势只能是一种加工优势或制造优势,更确切地说,这是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扩散或转移。可见,这种笼统的国际竞争力是难以站住脚的,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方面,我国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面对中国企业所具有的差距,目前,我们应该充分认清形势,从各个具体措施入手,苦练内功,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1、积极打造水平高、适用性强的人力资本
目前,我国企业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和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是制约核心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核心能力并不单单是某一个人所能决定的,但却离不开企业对自身经验和成果的长期积累和沉淀,人才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企业核心能力对人才有高度的依赖性。首先,要培育建立在本企业组织基础之上的学习型组织。企业如果希望自己能保持永不消退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致力于培育学习型组织。但是,具体到每个企业情况千差万别,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其个性特点,学习型组织并不是一以贯之,笼统地学习学习再学习,而是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形成适合的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黄骅信誉楼商贸有限公司现在是以裂变的速度在发展,得益于其强大的人才培养机制。各分公司或各个班组,都致力于培养两套人马,也就是副经理必须具备经理一样的能力,这样,当公司出于扩张需要,调走经理时,副经理可以马上顶上,而他的下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再培养一个可以担当重任的副经理。其次,根据形势变化引进高水平的人才。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源水平会有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适时而动,人的能力与企业的发展水平相比,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当年振动一时的华帝集团七位出资人退隐,转而聘请职业经理人,就是典型的例子,企业过大,出资人难以驾驭,必须聘请水平更高的经理人。第三,通过合资、合作、出让股权等形式,加快与国外企业的融合,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源水平。上海广电集团近年来为培养国际人才,除了选送人才出国深造外,还把国企后备人才选派到合资企业挂职锻炼,这些人员回来后都担任了企业中层或高层主要领导岗位。实施同样举措的还有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公司把下面的合资企业作为培养、使用经营者的基地,安排年轻的后备经营人才到合资企业任职,2-3年后再安排到国有企业当经营者,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合资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提升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管理水平。总之,企业应通过各种学习形式,不断地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贯穿于整体的学习和进步之中。从管理学的角度讲,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水平都具有生命周期,而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学习型组织,以及企业良好的学习风尚,可以促进企业观念更新、加快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从而更有利于知识成果的转化和先进技术的应用,进而延长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领先技术的生命周期,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健康和可持续的成长发展。
2、以“技术应用创新”提升核心技术能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