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民营企业的社会负担相对较轻。民营企业的发展只有20多年历史,同国企相比,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二、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发展民营经济的意义
(一)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平均每年以9.5%的速度增长,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增长率平均为30%左右,个体私营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从1989年不到1%增长到2004年的39%以上。在部分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如浙江省2004年民营经济增加值,纳税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省约47%、49.6%和79%;2004年广东省私营企业出口超过5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7%。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扩大了社会就业
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据劳动保障部2003年底对全国66个城市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显示,目前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65.2%在个体、私营企业中实现了再就业。民营经济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民营企业对社会劳动力的吸纳功能,大大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及新兴产业的发展
1、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在GDP的比重逐年下降,非国有经济比重快速上升,民营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并且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竞争力的直接动力,促进了国有、集体经济的资产重组和机制转换。
2、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民营科技企业相对集中电子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仪器仪表、生物医药和材料技术等技术密集型领域,涌现出像北京联想、深圳华为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企业,为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民营企业还成为文化、体育、娱乐、休闲以及其他产业的主力军。
(四)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
1、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同时建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今后实现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实施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要。
2、非公有制经济从“允许存在”到“必要补充”,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发展民营经济绝不是权宜之计,不是阶段性任务,而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它将伴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
三、现阶段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政府管理方式和手段还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不少政府部门仍习惯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要服务对象,尚未真正对全社会各类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以直接干预代替市场引导,以任务指标代替政策导向,以检查收费代替监督服务,没有建立起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为目标的管理体系。
(二)缺乏良好的融资环境和融资渠道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相继设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但无论是自身机制上还是技术操作上,都无法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民间融资市场建设又严重滞后,大部分中小企业缺少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正规渠道。股票、公司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门槛过高,中小企业难以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三)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在管理模式方面,许多我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即企业由一位强有力的人物作为统帅,实行高度集权化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缺乏来自内、外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使得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且容易导致严重倾向的独裁和集权化。企业短期投机行为严重,投机取巧,极端不负责任,影响了市场的秩序,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2、在产品质量方面,经营者质量意识模糊,品牌扩张能力缺乏,特别是小型个体私营企业质量管理普遍薄弱,部分企业质量管理滑坡的现象严重,在质量方面的标准化、计量等技术仍然很薄弱,制假屡禁不止。
3、在人才方面,民营企业观念落后,任人唯亲,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民营企业家尽管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际上从灵魂深处却更加相信经验,对知识和人才缺少强烈的需求,民营企业试图用血缘关系建立一种天然的信任关系,以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性。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仅仅依靠自己、依靠家族的力量是不够的。
(四) 民营企业遇到问题的原因
1、对于民营经济作用的认识,长期以来“姓资姓社”的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根深蒂固。一些部门认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会冲击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认识和观念上的不适应,导致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还不宽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国家对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护力度不够;行业准入限制比较多;民营企业在土地征用、人才引进、信息获取、户籍管理等仍存在不公平待遇;“三乱”现象突出,有些部门在执法中随意性大,企业负担重,各种名目的收费繁多。 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思考及对策(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