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施管理模式的创新
着重提高企业经营者和主要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转变他们的经营管理观念,更新思想,摆脱狭隘的小生产意识的影响。要进行有关政策法规、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及科学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学习培训,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头脑、了解市场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民营企业家,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企业和经营者提出的要求。
在建立新型的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方面民营企业不仅要充分吸取家长式管理模式灵活高效优势,注意不断改进、总结和提高;而且要在一定阶段果敢地抛弃旧的管理模式,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大步迈向股份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建立起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型的现代企业科学管理模式。
(五)重视人才的引进和使用
在人才方面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必须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转变观念,强化人才意识,注重对人才的尊重,培养和激励,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利用企业自身的环境优势,帮助员工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不断增强“人才”与“工作”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实现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其次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营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民营企业必须摆脱其家庭情结的文化因素在企业中的影响,重新树立一种具有稳定性、吸附性和包容性的企业文化。同时,民营企业家还必须突破文化教育的束缚,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吸引有才华的人与其共同奋斗。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以实现企业的目标。针对民营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
1、在民营企业内部建立职工入股制度。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要鼓励他们以资金或自身的人力资本入股,通过适当分配股份使人才与企业利益共享,把人才自身的利益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业,这对人才既是一种激励,又是一种约束,有利于人才的稳定和潜力的发挥。还可以引入股权激励,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
2、合理确定人才的薪酬结构,不能把他们和一般人员等同对待,要使人才的收入与他们的实际贡献相符,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人才努力工作。只有奖罚并举,提高人才的责任意识,才能促使人才释放最大能量。同时要注意要把利益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
3、要注意人才的培养。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在于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更重要的在于不断创造人才。为此,建议民营企业把人才的培养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建立完备的教育培训体系,实现教育培训制度化。
(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人类在21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具有三大突出特征,即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面对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竞争集约化的趋势,国力的较量在于世界级的跨国公司,企业的较量在于国际竞争实力。中国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工艺技术水平较低、市场区域较窄的企业为数不少,究其根本原因,与企业自身能力关系密切,即使有不少民营企业在中国当前看来不失为强者,但从世界范围来比,在规模、效率、盈利性、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虽然中国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但中国加入WTO后,完全化和国际化的竞争已日益加剧,我们的企业跨出厂门就是世界市场。由于中国民营企业目前从事的行业基本上不属垄断行业,因此,民营企业一直是将来更是在竞争中求生存、在挑战中求发展。中国民营企业要敢于走出国门,将产品市场和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市场向国外延伸,并着眼于整合全球资源,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之目标。通过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学习、实践,获取先进的理念、成功的经验、优秀的人才和更加广阔的市场,使自身以进为守,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扩大企业的生存空间,提升企业的内在素质,实现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目标,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全世界优秀的企业,都是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世界500强的发展历史证明,几乎所有企业都是从国内市场起步,以本国为基地,不断走向世界,最终为跨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和国际化是国际级大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必经过程,是中国大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也是大企业实现可持续民展的动力。因此认为,从未来判断,在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取决于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程度。
(七)实施市场创新,积极推行名牌战略
民营企业发展到今日,要想进一步发展,提高竞争力,通过树立品牌,实施名牌战略来开拓和占领市场已经变得刻不容缓。我国许多企业的产品就其质量而言并不亚于国外的产品,但就是由于牌子不响而大大影响了其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一些企业只能借助外国的品牌从事“贴牌”(DEM)生产和让外方代为设计(DOM)企业的收益很大一块被合作方攫取,有研究表明,外国企业不仅通过DEM赚取经济利益而且还通过这种方式从战略上进一步扩大其品牌的影响力而抑制我国企业品牌的扩散。因此,只有在进一步强化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的力度,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成为真正拥有自己品牌的制造商,才能使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
(八)重视民营企业自身的信誉塑造,注重社会公众形象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信条,注重信誉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交易的多次博奕中获得最大利益。随着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加大,民营企业拥有了一定的财富,也有不少民营企业拥有的一定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由于中国浓厚的政治、社会、文化、意识背景,也由于一些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在一定意义上讲现实中国对民营企业接纳程度有限,而且负面反响较多,尤其是在当今我国处于时代变革与企业转型的特定历史阶段,既是发展的机遇期,也是危机的多发期,这种现象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也许是不可跨越的过程。但从民营企业来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宽松的政治、社会、文化、舆论大环境,而这个环境的营造,与民营企业自身密切相关。优秀企业的经营目标不仅仅是实现经济效益和利润的最大化,同时,也要重视社会效益,树立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中国民营企业要提升社会公众形象,先要提升民营企业家的形象,因为企业家再也不是单纯意义的企业舵手,企业家已成为一个公众人物,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正如日本“经营之神”松下辛之助所言:“企业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家的素质”。因此,民营企业家既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自身的价值、拥有的财富;又要提高自身修养,为人处事韬光养晦,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参与公益事业,用行动倡行诚信和公平,使个人、企业和社会三者共赢发展;还要凭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个性魅力的企业领袖风范,进而提高企业、品牌的影响力、竞争力和文化力,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引领者。
(九)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纵观中国乃至世界“最受尊敬企业”,他们受人尊敬的原因,归根结底有一条,即“最能全面评估企业优秀的惟一因素不是经济实力,而是企业文化”。我们应当达成这样一个共识:一流的企业因为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而基业常青。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存在,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锻造企业的战略资产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在凝聚企业员工的力量,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地,要在企业中逐步形成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和崇尚科学技术的文化氛围,从而使企业尽快过渡到富于创新精神的学习型组织。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周期的发展阶段。时代是一个大熔炉,一定会熔炼出一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国民营企业,铸就更多世界级的品牌,为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纪鹏:《产权革命中的民营企业制度创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5页
2.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41页
3.刘迎秋:《我国民营企业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1月
4.杨亚琴:《论我国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政策环境》《社会科学》杂志,2001年第5期
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思考及对策(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