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的方式有两种,即激进式和渐进式。激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在短期内迅速解除利率管制带来的扭曲,但极易导致经济的剧烈波动,造成的损害需要较长时间的修复。渐进式可以避免经济的大幅波动。美国、韩国的渐进式改革实践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而智利激进式的改革实践则失败了。这其中有各国不同的制度因素环境,也有对改革的选择模式问题。根据IMF和世界银行专家的观点,“只有同时满足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监管充分有效这两个条件时,该国才能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仅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否则必须有一个创造条件的过程”⑥。
(五)有效的金融监管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保障
利率由管制转变为自由化,这是急剧的市场变革,其震荡性是深远的,也是巨大的。金融领域的风险具有集中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如果失控将会带来连锁反应,对社会经济运行产生消极影响。因此,为了保证这一转变的顺利进行,需要政府在放开利率前就要建立一套适宜而谨慎的金融监管制度,制定高质量的监管标准,进行严格而有效的监管,评估银行风险。这对利率放开后金融体系成功地发挥作用至关重要。“它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弥补政策设计中的不足,缓和短期内释放出的冲击波,保证改革的平稳进行”⑦。美国、韩国因为建立了一套有效而严格的监管体系,利率市场化后,引起的社会震动较小,从而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而智利等拉美金融危机的经典案例深刻地反映了金融监管不力使利率自由化引发的危机发挥到了极点。
(六)利率市场化与资本账户的开放顺序关系到金融改革的整体成效
利率市场化与资本账户开放都是一国金融自由化的重要内容,二者先后顺序的安排,关系到金融改革的整体成效。“麦金农(Mckinnon,1991)认为,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是经济市场化次序的最后阶段。只有国内贷款能按均衡利率进行,通货膨胀率受到明显抑制时,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才算成熟。也就是说资本账户的开放应放在利率自由化之后”⑧。当今世界的国际游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任何国家的承受能力,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让人刻骨铭心。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一般采用渐进式方式,利率是逐步放开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资源配置扭曲现象,此时,如果放开资本项目任国际游资频繁冲击国内金融市场,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智利在1977年实行利率自由化,两年后放开资本账户,三年中外资流入翻了两番,对国内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七)中小金融机构对利率市场化的承受能力是监管当局必须考虑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不仅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风险重重,就连美国这样市场机制健全的发达国家在利率市场化期间也出现了大量银行倒闭现象。由于取消了行政性保护,使得直面市场的一大批中小金融机构因难以独立经营而倒闭,“从1975年到1987年,美国有685家银行倒闭,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利率市场化以后,每年银行倒闭的数量超过了100家,储蓄贷款协会也陷入严重经营危机”⑨。虽然美国有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暂时吸收中小金融机构倒闭的影响,但也不能完全消化倒闭带来的全部影响和危害,大量的中小金融机构倒闭及经营危机,仍然对美国的经济和金融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损害。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分析及相关建议
(一) 时机分析
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的利率改革一直没有停止,并且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89年,主要是调整利率水平;1990-1992年主要是调整利率结构; 1993年至2004年10月28日,主要是进行利率机制改革,使其成为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期间于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97年6月放开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3月放开贴现和转贴现利率,2000年9月21日放开外币贷款利率。从2004年10月29日起,贷款利率除农村信用社外已经过渡到上限放开、实行下限管理阶段。尽管如此,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并不完全成熟。
1、从宏观环境看,利率自由化的经验告诉我们,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前提,从我国的实际看,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比较稳定,并且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但目前的宏观经济有不稳定的成分,宏观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为了实现经济的软着路,以央行2003年121号文件为标志,人民银行试用经济手段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包括提高存贷款利率,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正值宏观调控的关键时期,能否实现软着路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变数。如果在宏观经济处于过热时期放开利率,利率就不可避免地加速上升,高利率会导致对高风险项目的追逐,泡沫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一旦泡沫破裂,经济就会陷入深重的灾难中。如果货币当局通过扩大货币供给来打压高利率,结果将加速通货膨胀,韩国的教训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同时,我国处于财政赤字状况,经济发展存在一定隐患,麦金农认为,“被赋予自主权的个人和企业,其不受限制的借贷活动只有在价格稳定和财政赤字被消除以后才能令人满意地得以开展”,按照这种观点,如果我国的财政状况没有得到改善,仍然会造成宏观经济的波动。⑩
2、从商业银行及金融监管看,放开利率管制,商业银行必须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及自我定价能力;而监管部门必须具备充分的风险监管能力。商业银行要具备自我约束能力的前提之一是应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而目前占市场最大份额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其法人治理结构、风险评估和经营管理机制还不能适应全面利率市场化的要求,更没有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据人总行的调查,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与利率风险管理机制还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利率风险的认识有待加强;二是利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有待完善,缺乏完整、专业的基础业务数据系统,现有系统不能进行适时利率风险计量;三是缺乏完善的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和科学的定价机制,没有建立分客户、分产品、分部门的核算机制和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为中心的定价体系;四是缺乏管理风险的金融工具”(11)。同时,利率市场化,要求建立严格而有效的监管体系,必须有从定量角度加大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评价能力,即分析评价商业银行自身的控险能力、化险能力、排险能力,对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健全性、系统的安全性等作出一个综合的评价,并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模型,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坏账准备,各项存贷款的利率、期限及其结构进行系统性分析、动态性监测。但我国在许多方面还有待于改善,如混业经营潮流下的监管法规建设、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和资本项下的资本流动性综合监管、“新资本协议”下金融机构内部监控机制和风险评估体系等,在监管重点、监管方式、监管手段、监管技术上还没做好利率市场化的准备,如果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不到位及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完全放开利率,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市场风险会凸现出来,如果失控,将会出现连锁反映,甚至出现剧烈震荡,利率市场化改革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大。
3、从市场主体的基础看,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利率自由化缺乏基础。利率自由化的前提是微观经济主体产权界定明确,并能对资金价格的变动作出灵敏的反映,否则就不可能在成本收益的基础上经营。“如果微观经济主体不能根据市场变化进行理性的经济活动,利率机制就会失去微观经济基础而难发挥作用,一国也就失去了有效降低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力量”(12)。而我国的国有经济恰恰是在缺乏预算硬约束的情况下参与市场竞争的。根据IBM的观点,随着利率自由化的推进,国内利率自然会上升,利率大幅度攀升是很典型的,从而导致国内利率大大高于国际利率。如果国有企业消化不了高利率带来的成本,不良贷款则会进一步上升,甚至威胁银行体系安全,也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
4、从金融市场看,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其高低变化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没有一个发达健全的金融市场就不可能存在一个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利率市场化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同业拆借为主的短期资金市场和以各种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为主的长期资金市场。尽管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态势良好,但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资金市场还未形成全国统一、规范的市场,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我国金融市场还存在许多问题,如金融市场各子市场发育不平衡,债券股票发行向国有企业倾斜,影响利率对其他企业的作用;机构投资者数量不足,影响利率作用的深化;缺乏品种齐全结构合理的融资工具等,这些都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行。
5、 从定量指标看,根据史宝平的实证研究,“一国实行利率市场化前三年的GDP增长率变异系数在0.6以下,通货膨胀率在5%以下,前五年真实金融深化率在60%以上,银行信贷占GDP的比重在80%以上时,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时机比较好。从宏观经济运行看,近十年来,我国GDP平均增长9.32%,近三年的GDP增长率变异系数为0.052;1998-2003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为-0.79%;从资金市场发展来看,近五年平均金融深化率和银行信贷/GDP分别为59%和99%。据此判断,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经济条件定量标准、通货膨胀率定量标准上还有差距,还存在着某些真实经济条件不成熟的客观性,但是已非常接近利率市场化的定量标准”(13)。
(二) 建议
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没有完全成熟,因此必须根据国际经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1、 确保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世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利率市场化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必须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确保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为利率市场化塑造良好的宏观氛围。目前我国的宏观调控正处于关键时期,利率市场化也处于关键时期,能否实现经济的软着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后宏观调控的艺术及力度,在今后的宏观调控中尽量用经济手段,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为利率市场化提供稳定的环境。
2、 推进国有企业、商业银行改革进程,为利率市场化打基础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借鉴与经验(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