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界,实施跨国经营。这些企业已认识到只有“不失时机地走出去”,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走出去”,同样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但归根到底要靠企业作为主体在国际市场展开竞争来实现。对走出去战略的系统规划已成为我国企业跨世纪的重点工作,系统完整科学的规划将十分有利于“走出去”战略成效的取得。我国学者认为,外向型企业的战略任务包括了“实施境外投资,开展国际化经营”和“发展跨国公司,提高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注1)。本文主要从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内涵,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现状、模式和经营战略的选择四个方面来阐述关于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问题。
一、“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内涵
(一)、“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大格局提出的,是我国面向21世纪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是我国由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向世界经济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步骤,其理论是逐步提出和发展的。
1997年秋,根据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对战略性资源需求加大的实际,党中央在十五大上提出并确定了“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
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从事境外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实现成熟产业的国际转移。
2001年的3月,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企业要“走出去”。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就“走出去”战略明确指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国家经济安全。”
(二)、“走出去”战略的内涵
综合来讲,“走出去”战略的内涵包括:要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鼓励企业利用国外智力资源,在境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和设计中心。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实现国际化发展。健全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在金融、保险、外汇、财税、人才、法律、信息服务等方面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同时加强对境外投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监督机制,规范对外投资的监管。
二、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积极引进国外的大量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在和世界经济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也在努力探索着“走出去”发展,并已初具规模。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已形成发展速度加快、经营主体多元化、市场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和项目质量不断提高的局面。
1、发展速度加快。截至2002年底,中国累计设立境外非金融类企业6960家,协议投资总额138亿美元,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148亿美元,仅2003年就新设境外中资企业350家。 关于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研究2(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