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价格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行业自身发展,甚至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一个行业在发展之初,由于其技术上的不成熟和资源配置、利用的不合理会导致成本偏高,致使价格居高不下,而一些垄断行业更是在国家的保护之下垄断价格。随着垄断的打破,技术的进步,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会逐渐降低,也给降价提供了空间。随着价格逐渐逼近成本,企业无利润可赚时,其它的竞争形式,包括品牌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产品品种竞争以及技术竞争等就成为了企业竞争的主体,企业的品牌、服务、质量、技术的提高同时就会促进整个行业的提高和进步。同时,本行业在发展进步的同时还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移动通信业向前发展的同时,技术的进步、服务的个性化、信息化要求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也必须不断创新,以便能与移动通信运营商所提供的技术、服务相匹配。你的移动通信业务发展很快,但终端设备跟不上,不能支持移动通信运营商所提供的各种增值服务,那么你就要促使终端设备厂商加快发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价格战”既可以促进行业自身进步,也可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
2、“价格战”会有利于企业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发展。
一些行业的价格竞争已到了白热化的地步,许多人担心,价格竞争过度会导致“行业垮台”,但在世界各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过因为价格竞争而导致“行业垮台”的先例。因为价格竞争的一种结果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提高效率是发展的根本途径,严酷的竞争环境会导致技术的加速进步和质量的大幅提高,同时也使企业竞争力提高。我国于2001年的12月11日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应对外来竞争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电信业将于5年后全面放开,外国电信企业的进入将给我国的电信企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和触动。外国电信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与先进的技术,在价格上会占据一定的优势。而我国企业通过价格竞争认清自己的实力,提高技术与服务,实现优胜劣汰,增强竞争力,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3、“价格战”能有效提高市场占有率,争取顾客。
当竞争日益激烈时,降价就成为了争取顾客和占领市场的必然,企业为提高市场占有率,价格往往是首选的利器。在物质不是极大富裕的今天,低价是有相当的吸引力的。企业通过低价策略,迅速占领中低端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争取顾客资源,以使企业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联通在进入市场之初其资本、实力、技术都比不上中国移动,但其采用了低价策略,从中低端市场入手,使市场份额从最初的百分之几迅速增长到30%,使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4、“价格战”可以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实惠,促进消费。
许多产品最初的价格都是居高不下,利润很大,在老百姓并不是非常富裕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很低。当企业为促进产品销售,获取市场份额而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利润赚取,就会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实惠,引起消费欲望。企业相互降低价格其最终受益者是消费者,消费者可以以更优惠、更实际的价格买到合适的商品。
5、“价格战”可以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
价格是卖方与买方的利益均衡点,卖方竞相削价是因为其内部的相互竞争所致,竞争的原因在于资源有限、市场有限、机会有限。竞争实际上也是一种优化选择,有实力的企业留下,没实力的企业淘汰,实际上,每一次的价格战都会造成整个行业的重新洗牌,并导致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价格战”其实也反映了企业优胜劣汰的要求。
(三)“价格战”弊之分析
然而,“价格战”在给企业带来一定利益的同时也有其负面的影响。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通信需求也越来越高,老百姓们对通信产业从一开始的“代表身份的象征”已越来越多地转变为对通话和提供服务的实际需求,更多的是关注如何获得物优价廉。尤其是在电信体制改革后,打破了行业垄断,电信业也出现了竞争,使得老百姓有更多的选择权,在提高服务、网络质量等手段效果较慢的情况下,价格这柄占有市场份额的利刃被摆上了台面,于是价格大战开始漫天盖地的铺开。
就拿移动通信市场来说,价格战首先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展开,然后蔓延到全国。从最初的低价入网、免费入网、话费打折到后来的免月租费、送手机、直至许诺低廉的“网中网”通话费......小心翼翼地利用各种方法突破国家资费政策的禁区,直接或间接地降价,以期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用户资源和市场份额。
在陕西某地,十多家移动通信代理商同时打出大幅广告:中国移动月租费6元,话费每次0.2元;中国联通月租费5元,每次话费0.18元。在四川,一些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区间话费每分钟仅几分钱,是国家资费标准的几分之一。这种你来我往、以硬碰硬、招招见血的价格竞争,一度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
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多,使大客户成为各电信公司争夺的焦点。很多企业都知道商业上的“二八原理”——抓住大客户就等于抓住了收入之本。因此,对大客户的争夺也就达到了不择手段的程度。重庆某地一家酒店要建宽带网,几家营运商蜂拥而至,竞相压价,一家刚谈好,另一家不问代价和成本,立即许诺在上一家基础上打30%的折扣。结果压过来压过去,一个本来一年几万元的业务,弄得大家都只有啃骨头的份儿。在浙江的一些地方,有些大客户被电信运营商竞争不胜其烦,干脆搞起了“竞标”,使运营商的利润被压至最低。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相继进入,对大客户的争夺将更加残酷和激烈。
去年,某省的价格战打得空前激烈。移动、联通和电信的“小灵通”胶着在一起,你降我降他也降,使企业业务收入大幅跳水。结果三家原本在全国排名靠前、效益不错的电信公司,年终盘点时竟发现,业务收入增幅在全国的排位全都垫了底,谁也没占到便宜。由于承受着巨大的增收压力,两家移动公司最后不得不坐下来,商谈取消变相降价、将价格恢复到原有水平。此时的价格战已变成了一把带血的利刃,所带来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
1、“价格战”会增加企业成本,影响企业发展,降低企业利润水平。
商品价值规律告诉我们,价格是由成本决定的,无论市场怎样竞争,价格决不能低于成本。而恶性价格战,显然已经到了不计成本、不顾效益的地步。恶性价格战带来的大都是低端用户,致使电信企业“增量不增收”的矛盾日益突出。2002年上半年统计显示,全国每部电话的月平均创造的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12.9%。据两家移动通信公司的统计,中国移动月均ARPU值已由2000年上半年的247元跌至2001年上半年的158元;中国联通月均ARPU值也由2000年上半年的138元变为2001年9月的92.5元。随着电信资费的下调,电信企业的利润空间已经日益缩小,而一波接一波的价格战,更使企业雪上加霜。如果没有合理的利润作保证,企业正常的科研、技术更新将无法进行,特别是电信业是高投入高科技行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如果不能保持电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就不能担当起振兴产业和推动信息化的重任,国家信息化战略将受到严重挑战。
2、降价有时是以牺牲产品质量和服务为代价的。
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是产品能够销售出去的重要因素,企业必须保持一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准才能保证产品的销售,产品销售出去才有利润可谈,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存。而降价实际上是降低了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当价格大战展开时,企业就像旋转的陀螺停不下来,价格越降越低,利润越降越少,甚至是亏本。企业为了保持成本获取利润,便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上打主意,降低产品原有的质量标准和服务水平,以低劣商品和低下服务来充斥市场,以此来降低企业成本,获取短期利益。
3、降价有时并不能有效提高市场份额。
价格战的理论基础是以赢利换市场,或牺牲短期利益来换取长期市场地位。当竞争对手瓜分市场夺取顾客、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下降时,企业首先考虑的就是降价。无疑,降价会推动市场的扩张,但实际上情况往往非常复杂。降价在短期内可能会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但当价格大战激烈起来、各家企业相继降价以占领市场、保住或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时,往往会分散消费者的注意力。降价产品多了,消费能力必然被分散,各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可能又会回到降价之前的状态,企业算是白忙了一场。有些企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那就是企业的利润,企业没有利润支持进行产品改进和技术提高,所获的市场份额很快又会被更新的产品、更新的技术、更低的价格所侵占。因此,企业在需要市场份额的同时,同样需要利润。
4、降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定位和企业形象。 关于产品“价格战”利弊之分析(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