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和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是重要的,其货币政策的影响也是显著的。本轮金融危机的冲击波及世界各国,这迫切需要中美两国在进行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时,不但从两国互利共赢的角度,同时从世界整体范围考虑,承担起大国的国际责任。中美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关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两国的范围,具有全球意义。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机制设计中的麦金农方案正是建议协调国应从全球视角看问题,而非从某个国家利益出发。中美货币政策国际协调应该追求整体收益最大,而非局部收益。要避免过去以邻为壑的政策,以负责任的态度,采取合作互赢的政策;要综合考虑两国利益,综合考虑对欧盟、亚洲等地区国家的利益;要切实考虑各国发展的长远利益。 在具体协调机制方面,采取短期以随机性协调机制为主,长期以规则性协调机制为主的设计方案。随机性协调机制具有针对性强,适用范围广,协调方案灵活的优点。在全球金融危机阴霾尚未褪去,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美债评级下调使得原本已经非常脆弱的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前景进一步恶化。在以美元为本位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债券市场是世界最大的债券市场。美国债限之争令美国险些陷入债务违约,美国国债违约一旦成为现实,国际金融市场将遭遇毁灭性打击,并由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部门蔓延,加大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另外,欧债危机由边缘国家向欧元区核心国家蔓延更加剧了市场的不安与恐慌,增加了早期经济刺激措施发挥效用的难度,欧美经济和金融市场面临的下行风险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在短期内,应该主张中美货币政策国际协调以随机性协调机制为主,注重协调方案的灵活性与可适用性,在较短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对中美经济以及全球经济发挥影响。 从长期看来,由于随机性协调机制的可信性相对较低。加之中国与美国在综合实力方面的地位差距,以及美国的霸权思想和本国利益至上,中国要警惕美国可能产生的违约行为。因此,构建基于制度的规则性协调机制是中美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长期选择,以便对双方行为构成一定的约束。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走向尚不明朗,复苏基础尚不稳固,为了降低复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中美需要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长期有效的协调机制,无论是针对经济刺激措施退出策略的安排,还是针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货币政策领域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从而促进双方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从双方特殊经济模式考虑,建构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经济基础
中美两国在发展模式、消费倾向、资源禀赋、贸易平衡、储备资产、核心产业、产业链地位和经济扩张主体等方面表现出了特殊且显著的互补性,充分认识两国在经济模式方面的差异,切实把握两国在产业结构、贸易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利用各自的自然禀赋,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缓解两国国内经济失衡现象,有助于为两国开展货币政策国际协调建构经济基础。 美国是典型的消费拉动经济型国家,依赖国内金融业、依赖过度消费拉动经济的方略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国内实业,推动出口增长,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中国是典型的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型国家,依赖外需,内需不足,是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国内经济的实体经济的主要原因,刺激内需,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是推动经济平稳增长的可持续方略。 8.2.3 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为起点,开启中美合作新时代 1、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关系新起点 从 2009 年 9 月至 2011 年 5 月的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展开、落幕,从“危机”到“复苏”到“增长”,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和中美经济关系的重点变化,对话主题和内容循序渐进,不断深化,为中美建立新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合作互赢的关系开创了新的起点。中美专家、各国媒体对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对话机制的里程碑意义。 (1)第一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评价与意义 历时两天,于 2009 年 7 月 28 日在华盛顿顺利落下帷幕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凝聚信心恢复经济增长,加强中美经济合作”为主题,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拯救金融危机方面,双方承诺继续实施强有力的
经济周期协动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国际经济硕士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