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南朝曾经有一种文体叫做骈文,它讲究华美的词藻、精巧的修饰、工整的句式,由于它对形式的过分注重,影响了思想内容的表达,因此这种文体很快就被取代了。相反,一篇有着深邃内容的作品即使它披着一件朴实而平凡的外衣,也能留给人长久而深刻的印象,读者会感受到这件外衣虽然平凡但是十分得体,是一种简约而不着痕迹的自然的美,这恰恰是形式美的一种高境界。
曾经有一种看法,认为文学与社会科学不同,文学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形式,认为文学最重要的是形式,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形式,这种把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的看法是错误的。我国早期的文学理论著作,曹丕的《典论文档》就提出“文以致用”的问题,主张文学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5,不仅把文学提高到兴国立业的高度,而且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战国时期墨子曾提出“不以文害用”的观点,提倡“先质后文”,也是强调作品的实用价值。
文学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阿利克.韦斯特在《危机和文艺批评》中指出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惯用表达方式,文学的价值总是在于它将社会能量组织在一种特殊活动中。文学的价值在于它表达的思想、主题,以及能最大限度表现思想情感的形式美。
(二)文学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它决定内容的表现程度。
文学的形式与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内容选择了形式,形式对内容又具有反作用,形式决定内容的表现与接受,没有形式内容就无从谈起。当作家的思想感情没有找到合适的外在形式之前,它是不确定的,无法让他人感知,只有当他确立了用什么样的结构、体裁、和表现手法表达内心的情感,并形成了某种文本形式时,他的审美情感才能得以传达。
不同的形式可以用来表现相同的内在情致,如一部文学作品可以被改编为多种体裁和形式,每一种形式通过其不同的手法赋予同一的内在思想以不同的特点,不同深度地挖掘主题思想,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的审美需要,也在认识和理解上形成差别。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洪升的《长生殿》都是咏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悲欢离合,一个是抒情性的作品,一个是戏剧类的作品,其艺术风格不同,思想内涵也不同。文学作品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体裁表现不同的内容,它可以是令人愉快的,乐于为人接受,也可能是不愉快的,为人所排斥。例如理论性的文章常令人感到乏味,但有一些优秀文学作品饱含丰富哲理却能让人久久不忘。如艾青的《盆景》就是一首富含哲理的诗篇,在作品中作家不去说理,而是采取寓理于情的方式,将深刻的哲理包裹在有血有肉的感情中,作家运用这种形式使读者对诗所反映的思想更为关注,对人生哲理的揭示更为深刻。
形式上的细微差别可能造成内容极大的不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勃留洛夫替一个学生修改习作,他只在几个地方稍微点了几笔,这幅拙劣死板的习作立刻变得生动活泼。这绝不是夸张,文学作品与美术作品一样,作家要找到使作品达到完满所必需的那些最细微的因素才能感染别人,而稍微欠缺一点,表现力就没有了,只有找到唯一的正确的形式才能做到恰到好处,才是美的。
三、文学创作各要素的运用是形式美的基础,单个要素彼此复合构成整体的形式美。
文学形式美的美学意蕴体现于作品美的内涵和内容的起伏感,达到这两点要求作品形式才具有美学价值。这种美学价值来源于文学创作各要素的运用,如语言、表达方式、体裁等要素的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及对作品思想的准确传达。
(一)文学创作是运用艺术技巧创造形式美的过程。
文学创作过程是一个深奥复杂的过程,对于文学创作来说,艺术技巧是至关重要的,不掌握熟练的创作技巧就难于创造形式美,作品就表现不出所要表现的内容。这种技巧是作家按照自己的美学思想,并考虑读者的欣赏趣味,运用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表达思想的方式。作家需要运用娴熟的创作技巧进行创作,如果忽略了艺术技巧的运用,也就谈不上什么文学创作了。艺术技巧包括布局、结构、表现、语言等方面,作家在未曾动笔之前,必定要先做一番规划,对所有素材进行精选、提炼,并在创作的过程中选字炼句,达到作品形式美的要求,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来抓住读者的思维,扣动读者心灵,给人以感觉上美的享受。斯汤达、福楼拜写小说都十分注意技巧的锤炼,他们在浪漫主义的风格中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写作技巧精微,描摹人物细致,因此作品虽不多,但艺术价值极高。
文学创作的各要素包括语言、体裁、结构及表现手法,它们以符合艺术形式美的规则加以排列组合,这种特殊的方式成就了文学的艺术性,形成了文学的审美与价值倾向。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学体裁不断丰富,各种创作手法不断成熟,作家能够不断积累并加以创造,从复杂多变的形式中提取适合的言辞,将人们说不清楚的感觉及越来越深刻的生命本质靠表达的方式和准确性来说清楚。这些形式与规则将作品的“审美质素有序地催化出来”○6,不断创造出文学美的新境界。
(二)语言艺术美是文学形式美的重要标志。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7。文学运用语言来表现作家对生活的审美感悟,语言是文学形式美不可缺少的条件。文学语言与生活语言有所不同,它可以为文学带来精妙无比的艺术效果。如人们在朗诵《春江花月夜》、《长恨歌》等佳作名篇时,那圆润闪光的文字如含珠玉朗朗上口,令人咀嚼回味,由此获得的审美感觉自是妙不可言。作家运用语言所做出的描绘为读者带来的是巨大的想象空间和艺术满足,一方面作家通过语言的描绘对形象进行传神的刻画,另一方面读者通过想象使文学形象具有灵活与可塑性,达到美不胜收,余味无穷的效果。语言具有的穿透一切的巨大表现力,使形象超出作家的预设而变得无限广阔,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档学的形式美(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