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艺术美表现在形式、形象及情感上。
1、语言的形式美表现为语音和谐、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富于音乐与格式的美。黑格尔说,“要把思想表现得回旋荡气,时而凝练、时而波澜壮阔,这种强制性的音律还能激发诗人‘因文生情’获得新的意思和新的独创,如果没有这种冲击,新的东西就不会来。”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美好的思想,必须表现在匠意经营的语言中,这才符合写作的要求。如果唐人绝句没有每首四行、每行五字或七字的形式的约束,哪会有如此精炼、含蓄的内容和听觉与视觉上的美感?
2、语言的形式美表现为形象、情感的美,也就是语言具有生动形象性。语言的对事物的描写不是平面的而是一种浮雕式的凸显。如托尔斯泰对安娜卡列尼娜的肖像的描写,如《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的生动刻画等等都是因为作家运用语言的功力深厚,抓住了人物最本质的特征,才使人物形象逼真传神、入木三分。语言要能够让作品不会浅薄乏味,就要以有限的言词揭示更多、更深的东西,寓无限于有限当中。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苍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条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这短短的几句描写,抓住事物的个性,寥寥几笔将二十世纪初我国农村的荒凉凋敝准确地呈现于读者眼前,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语言的艺术美使文学作品能够跳出具体情形的局限,形成更大的感情容量,实现更广的艺术概括。
(三)文学形式整体的和谐统一体现艺术美。
为了达到理想的创作目的,作家对形式需要有很精心的策划和安排。结构、体裁与表现手法的技巧为形式美在美学上的意义提供了保证,要达到形式美必须协调文学形式内部各层面、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建立起以主题蕴含为核心意义的一种整体构架○8。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表现手法的美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密切的联系中显现出来的。
体现作品的整体形式美的美感表现为三个方面:
1、整体布局符合内容的需要并做到起承转合。也就是有矛盾冲突的展开、激化与转化、解决的起伏变化。矛盾冲突激烈的作品可以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震憾,产生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但并不是说矛盾冲突平缓的作品就没有艺术性,如一些抒情味道很浓的生活故事,虽无暴风骤雨、大起大落,但往往是矛盾交错穿插,组织精巧,张中有弛,弛中有张,情节曲折富于变化,因此能让人久久回味,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2、各种形式要素相辅相成、自然融合,达到虚实结合、繁简得当、主次分明、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例如,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技巧对内容进行主与次、详与略、正面与侧面的表现,达到一种平衡美和整体美。如艾略特的《荒原》写战后一代人的幻灭和绝望,全诗共五章,用了六种语言。表面上看来诗的组织颇为散乱,但一个个境头、意象、场面、对话、片断等叠加一起时,就形成一种整体感,这种独特的形式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西方文明精神无可遏止的衰落。美来自于“和”,音乐美是音调、节奏的“和”,文学形式美则是多种要素多样统一的“和”。每个创作元素要达到“和”的目的,就要即保持相对独立,又服从整体构造,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如,卓有艺术功力的对偶、排比,新颖、准确的形容词和动词,妙趣横生的双关语、幽默语等等运用得恰到好处都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就连最不起眼的标点符号也可以使作品或问或叹、或喜或怒的感情的表达得以延伸。
3、形式要充满美感内涵。文学的形式能够对想象世界加以创造并呈现特定的审美意蕴,就不应该是简单的现象的堆砌,而是要穷情尽物,强调意境的创造。作品的意境不是游离于形式之外,而是由字字句句来承载的一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作品形式美要表达优美细腻、含蓄娓婉的情致,引人进入一股情绪的涓流,婉转而温润,慢慢地潜入人的灵魂。也要能表达崇高阳刚、深沉激越的感情,为人提供一种旷达而深广的情绪状态,感受到一种蓬勃的激情的力量。读者阅读往往会按照自身喜好选择语言、形式技巧模式不同的文学,满足自身的接受需要,这就是对形式所带来的美的选择。
四、文学形式美的艺术表现。
文学的形式美,体现了作家的艺术素养和美学思想,得益于作家对外部世界的传神的把握,是诉诸文字的自然流露。康定斯基在阐述艺术的形式问题中指出,“精神的呼唤是形式的灵魂。呼唤使形式获得生命,且由内向外地发生作用。”○9美的形式实现了作家内在体验的必然性的表现,作家的感受越深切,表现得也就越深远。
(一)形式美的艺术感染力。文学作品要感染作家本人,并能使读者体会到作家受到的感染,进而感染读者,也就是说好的作品要能够唤起读者的审美活动,作品形式应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如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文章中没有描写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没有刀光剑影、枪林弹雨,只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和一堂简单的课,就把爱国主义的精神表现得深刻感人,产生出激荡人心的感染力量。作品的这种艺术感染力得益于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一件大的政治风波在作家的笔下常常会通过一件小事来表现,作品不用空洞地高喊赞扬之声,就能通过某个具体的生活情节,通过感性化、个体化的细节特点给读者艺术的发现与感染。如孔尚任的《桃花扇》,是通过一个平凡的故事,总结一代兴亡的巨大教训,它比正面的写作方式更深刻、更有艺术感染力。同时,作品情动于衷的肺腑之言,真知灼见的精辟概括,从生活中精选的传神的细节、情节、场面的描写也都能够打动读者的心,而且往往是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二)形式美的风格多样性。每一部好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绝无雷同之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文学作品,也不会有文体效果一模一样的文学形式。当代社会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诸种体裁并陈,并且相互交叉形成了许多风格各异、有着独特审美特征的文体。作家由于自身文化修养不同,创作的能力习惯不同,特别是个体生存态度和价值取向不同,写出作品风格也就不同。由于不同的风格的出现,文学形式显得异常活跃,总是处于一种创造性的变异状态之中,体现了一种审美的自由创造的精神,作家需要这种精神来充实自己,同时也促使这种文化存在方式逐步完善。例如,《巴黎圣母院》中丑陋的戈西莫多与英武的菲比思两个完全不同的衬托性的人物,是用了美中见丑、丑中见美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独特风格就是美学的重要原则在文学上的运用。 文档学的形式美(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