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写实小说真实观产生的背景
小说作为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有其自身的生命形式和发展规律,同其它任何艺术形式一样,会受到以往社会文化心理和艺术经验的影响;同时,每个时代的小说又是对一定时代生活方式的摹写或再现,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生态与心态的折射。新写实小说的大量涌现,无疑有着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性,同时也与当时特定时代的现实境况密切相关。
(一)文学自身生命规律使然
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自身的关照,书写自身生活是人类永恒的精神活动之一。建国以来的文学一直是现实主义占主角,从类型上来说又主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现实主义精神的国度中,一个作家不受现实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左倾”思潮一直对文学有着严重的干预。“十七年”文学时期虽然产生了一批反映广阔社会变迁的宏大作品,但毕竟存在题材领域狭窄、人物形象单一片面,艺术风格、艺术形式的发展也受到很大限制。“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观念和政治意图更是直接转化为文学作品,那一时期的代表作如《艳阳天》、《金光大道》等以“三突出”的创作原则来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在艺术上更有力地倡导当时的“典型化”象征方法,无论是作品中人物的个体意义,还是作家的体验本身,都被整合到小说所认同的“文化大革命”统一的历史叙述中。现实主义经过庸俗社会学的过分侵染后,实际上成为了伪现实主义,也被涂抹上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已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从七十年代末开始,文学挣脱了瞒骗假空的锁链,开始回到说真话、抒真情、写真实的轨道上来,经“伤痕”、“反思”、“改革”几个浪潮,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文学显示了从未有过的辉煌,似乎也逐渐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的使命,但是,文学不可能从这里停止下来,80年代中期开始,在“文化寻根”和“现代主义”两面大旗的倡导下,“寻根小说”、“先锋小说”陆续登上了当时的文坛。
从文学自身发展来看,“寻根文学”是“反思文学”的自然延伸,因为“反思文学”对政治的反思必然要走向对“文化”反思,因为政治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由于从政治批判进入到文化批判,这样,文化视角的开辟、文化思考的深入,无疑开阔了文学视野,增强了文学的思想力度和审美广度。但是,文学这一选择致命的弱点是没有强调生活之源对于文学的意义,没有强调时代发展对于文学的重要性,忽视了从现实生活出发这样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因此,文学也就失去了源头活水,寻根的想象割断了生活的本源,为寻根而寻根,文化之“根”也就过于抽象化了。
在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下,“现代主义”在80年代的文学中始终是一个无法了却的情结。“先锋小说”刚在文坛出现时,其新奇怪异顿时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风靡一时。然而,“现代主义”毕竟不是产生在中国社会文化土壤中的,它要么是演绎西方现代哲学中的某一观念,要么是纯粹文本主义的形式操作,抽象的深刻附着在想象的漂浮物之上,很难让人体察到普通中国人的生存状况。从叙事形态来看,“先锋小说”因为过分醉心于对叙述、结构和语言技巧的玩弄,把文学变成了故弄玄虚的智力游戏,不顾广大受众的审美情趣与欣赏习惯而孤芳自赏,最终摆脱不了遭受冷遇的命运。生活是文学的源泉,这始终是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文学不能不体察存在、审视人生。“新写实小说”汲取了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某些有益的艺术养份,又对前者疏远时代生活,后者一味夸张主观变形的感觉等缺陷作了适当的补救,因而在上世纪80年代各种文学流派的沧海横流中显示出价值和亮色,赢得了读者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二)特定现实境况在文学领域的反映 新写实小说作家的真实观(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