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经营者阶层逐渐兴起。这个对生活采取极为现实态度的阶层的出现,对社会结构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疏离社会政治、消解理想主义、关注现实人生的生活世俗化倾向。人们对未来理想的憧憬,转向了对现实物质利益满足的追求,并努力去适应这世道人心的变化,来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充实。强烈的物质欲求和难以满足这一欲求的现实条件的矛盾,困扰着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以至于人们不得不以全部的身心来应付日常生活。窘迫的生活、疲惫的身心、烦恼的情绪体验,使人们感到生存的沉重。这种繁复、琐屑、沉重的生活,使人们告别了青春期的诗意,放弃了对人生目的、意义的形而上的思考,纷纷踏上了应付自我生存的归程。随着精神乌托邦的幻灭,青春诗意已经让位于中年的务实精神,务实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伴随着整个社会汹涌而来的商业浪潮而出现的价值世俗化倾向,以及物质主义熏染下所形成的对于物质利欲一味趋赴的社会人文环境,迅速瓦解了人们昔日所尊奉的价值理想。池莉、方方等人的新写实小说都是这一社会意识的深刻变化在文学上的具体体现,她们都密切关注着当今国人的社会情绪、生存困境,向当代中国社会展示出人们的生存之累。文学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逐渐倾向于对世俗生活的认可;从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转向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关注。以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关注芸芸众生卑琐灰色的人生,就成为当时的一种文学潮流。如刘心武的《立体交叉桥》、李国文的《没有意思的故事》、叶兆言的《夜泊秦淮》、梁晓声的《母亲》等一大批作品都具有世俗人文主义倾向,这与《班主任》、《乔厂长上任记》等包含着沉重的政治理性的小说明显的拉开了距离。这种新写实小说在文坛上出现的意义首先在于传达出一个新的重要信号——作家的创作开始从表现重大、严肃和富有社会文化意义的主题转入现实世界中无足轻重的生存本相。当然这种描写重心的转移还不是问题的关键,以普通百姓为对象也能表现出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关键在于作家的写作态度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创作主体开始有意识地规避严肃、重大主题,不再热衷于描绘体现时代精神和理想人格的人物,而更为关注普通人平淡无奇的生活和琐碎平庸的人生烦恼,认为这才是社会人生的真实构成主体,才是人的生存世相的本来面貌。作家心态和意识的平民化,使她们自觉地拒绝崇高和伟大,而趋同于凡俗人情。
现实主义作为人类艺术史上一种广阔的理论和现实运动,它的形式、手法、题材和风格随着现实的发展而不断地探索革新,新写实小说只是它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环,是现实主义在“写实”向度上的一次新发展。它拾起了当代文学长久以来旷废的写实功能,又对在它之后的新体验小说等其它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对小说创作的世俗化倾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现实主义发展史上留下一道属于自己印痕。
参考文献:
(1) 钟山编辑部 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钟山》1989年第3期,第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第462—463页,197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第462页,1972年版
(4) 别林斯基(俄)《我们的、俄国人摹写自然的作品》出自《别林斯基文档学》
第129页,梁真译,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5) 方方《仅谈七哥》,《中篇小说选刊》1988年第5期
(6) 南帆《叙事的幻觉》,《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2年第11期,第126—127页
(7) 张德祥《“走向写实”:世纪末的文学主流》,《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第12期,
第91页
(8) 尹昌龙《1985:延伸与转折》,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9) 陈思和等《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10) 朱寨、张炯《当代文学新潮》,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版
新写实小说作家的真实观(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