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到文化承传的沟堑的破坏性,则必须接通汉语的文化血脉,这不仅是语言多样性的需要,也是丰富由方言和古语带来的语言文化信息的需要。“礼失而求诸野”, 《秦腔》使用方言词语的意义正在于此。语言包含着文化的深层奥秘,体现着文化的基本精神,对文化的重视必然具体化为对语言的重视。所以,选择一种语言就意味着选择一种文化价值。这就是寻找中华文化之“根”。
贾平凹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致力于“新汉语”写作,直到《秦腔》成功,才引起重视。他的突破现有的现代汉语写作模态的努力,可以在建构与传统汉语对接的新的语言方面,尤其是在语言的意境创造、思维方式模态建构方面,产生重要作用,使汉语能够更突出中国传统的特征。
(二)对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重要作用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已经列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其目的正是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警告,“目前世界上约6000种语言中有近半数在本世纪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有语言学家甚至认为,“全世界有90%到95%的语言可能会在一个世纪之内消失。” 汉语虽然不可能遇到这样的灭顶之灾,但是,承载着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古语和方言,已经或正在走上消亡的道路。这是全人类都不愿意看到的文化悲剧。
地方语言中,都浸透着地方的古老文化。贾平凹的许多语汇,就源于古秦地方言。他从这里面汲取语汇,可以使它们获得新的生命力。这对于汉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保护、保养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也可以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做出贡献。
引文注释:
高玉:《中国现代文论的历史过程与语言逻辑——论80年代新名词“大爆炸”与90年代新话语现象》:“‘五四’之前主要是在旧的语言体系中增加新的名词,增加新思想,语言主体还是旧的古代汉语,词汇的主体仍然是古代汉语词汇。‘五四’之后,新名词主要是新思想,也即主要是新的术语、概念和范畴,这样,新名词就不再只是增加新的思想,也不再只是表述的不同,而是言说方式和问题意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是在新言说、新问题的意义上具有新思想。这样,由于新名词的思想性以及新名词在数量上的绝对增加,中国语言体系或者说语言类型就从根本上发生了变革。”《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贾平凹方言写作〈秦腔〉是障碍还是特色?》,《新京报》2005年5月16日
《评论家对〈秦腔〉褒贬不一 贾平凹感觉遭剥皮》,《京华时报》2005年5月16日
贾平凹:《关于语言》,《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6期
张英:《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贾平凹访谈录》,张英:《文学的力量——当代著名访谈录作家》,民族出版社,2001年1月
《优雅的汉语如果失传,优雅的心灵也将消失》,《南方都市报》2005年4月26日
《汉语言在没落?》,《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5月3日总第178期
任继愈:《汉语危机在中国》,《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2日
肖鹰:《谁带汉语回家——读朱竞主编〈汉语的危机〉》,《文化研究》
任继愈:《汉语危机在中国》,《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2日
高玉:《中国现代文论的历史过程与语言逻辑——论80年代新名词“大爆炸”与90年代新话语现象》,《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高玉:《中国现代文论的历史过程与语言逻辑——论80年代新名词“大爆炸”与90年代新话语现象》,《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秦腔〉:乡土中国叙事的终结》,《南方都市报》2005年6月13日
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9页
元•黄公绍原编,元•熊忠举要:《古今韵会举要》,台湾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232卷,1986年3月版,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51页
钱伯城主编:《白话十三经》,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2月第1版,第512页
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38页
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88页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8月修订第1版,第1102页
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58页
钱伯城主编:《白话十三经》,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2月第1版,第267页
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2月第1版,第435页
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33页
《二十四史》(全20册),中华书局,1997年11月第1版,《北齐书》第120页
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27页
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53页
《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291页
宋•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第1版,第1208页
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2月第1版,第17页
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46页
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203页
董绍克:《汉语方言差异比较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240页:鎅音[kæ],、音[kai]。
《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5月版
宋•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第1版,第20页 《秦腔》中的古词语探源(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