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余华的大量作品构筑的人性世界是悲观的,甚至是阴暗的。然而,这些作品也洽洽提醒了人们要警惕人的原始欲望与冲动,任何不加克制的行为,都会打破我们看似平和的生存秩序。从这个现实意义上来说,余华的创作又是超越现实的,是具有一种人本主义的意义。他的创作是指向人类生存之实的,他以自己锐利的目光,直视人类的痛处,以此来实现一位作家对人类灵魂的拯救。 余华在观照历史与现实、丑恶人性与苦难生活时,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旁观的态度,而无激越、悲悯之情。也正因此,使他在直面人生与现实时,表现出了最大限度的真诚与勇气,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救赎自我的愿望与期盼。作家将人生之实、人性之实揭示给俗世中的人们,以此来唤醒人们正视自身的存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余华于丑恶、苦难的观照中闪现出了理想的光芒当然这光芒是余华寄予世人的一种希望,他自己则永远隐身在那个阴冷、残忍、苦难的世界中,收起了悲悯之心,沉默地俯视着大地,细细地体味着其中的沉重与艰辛。
参考文献:
[1]张清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2]吴义勤.告别虚伪的形式.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3]吴义勤.文艺争鸣.长春:文艺争鸣杂志社,2000年第7期(128).
[4]洪治纲.小说评论.陕西:小说评论杂志社,2001年第3期(19).
[5] 童庆炳.文艺理论基础(修订本).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0).
[6] 张梦阳.文学评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00年第3期(51).
[7] 陈少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9年第11期(247).
[8](奥)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44).
[9] 余华.余华作品集(第2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92).
[10]余华.虚伪的作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87).
[11]余华.余华作品集(第2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81).
[12]余华.余华作品集(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
文明的末日图景——解读余华小说人物所构筑的人性世界(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