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渔翁》则体现了柳宗元诗的细致简洁,清秀自然: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在恬然自适背后,也蕴涵着无限寂寞和诗人孤高的性格。
借山水来抒发情感,使自然山水不仅是人欣赏的对象,而是染上强烈的情感色彩,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可以说柳宗元将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到了一个情意自然的阶段。
四、 晚唐山水诗——以追思和感叹为依托表现清苦与荒寒的山水意境。
晚唐从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到昭宣帝天佑四年(907年),大约七十年左右。这一时期里,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国势衰落,前景暗淡。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终于使唐王朝走向覆灭。在诗歌领域,由于外部的民族矛盾,内部的藩镇割据和牛李党争,加居了政局的动荡和社会痛苦,这使得晚唐诗人的心灵蒙上了浓厚的阴影。晚唐诗人面对社会的昏暗和衰退,提不起精神,只能伤时悯事。因此杜牧、李商隐等有着深沉忧患意识的诗人在现实面前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反复咏叹时代的悲哀与绝望。这是这一时期诗歌的情感基调。而表现在山水诗方面,则是诗人在对山水荒寒意境的吟咏下,将写景与抒情融入一体,蕴涵深刻,并在对山水的描绘中加入对历史的反思和感叹。
(一) “写景融情”的杜牧山水意境
杜牧(803-852)是晚唐最杰出的诗人,他与李商隐的诗以独有的风格,为伤感绮丽的晚唐诗坛增添了生气。他们继承了李白、杜甫关注国家命运,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传统,以各自的创作实践开拓了属于自己的新风格,被世人称为“小李杜”。
杜牧胸怀大志,但险恶的政治环境使他倍受压抑,无法实现抱负。在报国无门的状况下,不免有忧伤的情绪产生,但杜牧能执着于理想,开始对兵法的研究。而诗人与军事家于一身也影响到他的个性与气质,表现在诗作中,就有了清新俊逸的独特风格。咏史诗和写景抒情诗是他写得最好的两类诗。杜牧擅长写七言绝句与律诗,诗作风格俊爽,情味隽永。如名篇《山行》有清新之美,使人读后有爽朗的感觉: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在江南期间,明丽的自然与享乐的都市生活汇集到他的笔下,有时还加入对历史的反思,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融入到景色之中。在他最有名的诗作《泊秦淮》、《江南春绝句》中,充分体现了这种倾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绝句》
风景与风情之下,加多一层对历史的反思,写景融情,在诗情画意中的追思感叹正是杜牧山水诗的特点。
(二) “写意写生”的李商隐山水意境
李商隐(约811-859)早年清贫,作诗醉心于李贺诗歌的奇峭艳丽。中期陷入牛李党争之中,生活潦倒,终生都不得意。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以政治讽刺诗和缠绵隐约的无题诗见长的。但是在他极少的写景诗中,往往能在描写诗意风景的同时,以细微的笔触,将情理依托其中,达到表情达意,融思见理的目的。他的代表作品有: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桂林》
地胜遗尘事,身闲念岁年。晚晴风过竹,深夜月当花。石乱知道泉咽,苔慌任径斜。陶然恃琴酒,忘却在山家。
——《春宵自遣》
在《晚晴》这首诗中,也可以见到他的这种风格: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五)小结:
山水诗在唐朝时达到第一个艺术高峰,而山水诗歌风格的变迁有因唐代社会时局的的起伏变化引起,也有因政治文化的发展而引起的,还有因诗人生活环境有所改变而引起。初唐山水诗从宫廷及都城风光逐渐转向山林,山水诗人文笔由华丽转向质朴,并开始将个人情感接近自然景色中;而随着国运的昌盛,盛唐山水诗充分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生活情趣。诗人风格各异,尽显盛唐山水诗气象;至中唐,政局的变化,对现实的不满,使山水诗人以山水来排解内心的沉闷。这一时期诗作风格虽少了盛唐的鲜明特色,但却充分体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求宁静闲适,借山水抒发情感的特点;晚唐国势衰落,山水诗人在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中,更多地加入了说理和反思,使山水诗更具特色。
山水诗歌在唐朝的变迁,有时势不同引发的变迁,有文风的变迁,也有意境的变迁等原因,这里简单结合了政局变化及不同时期代表诗人的风格做了简单的描述,而博大精深的唐诗艺术还有待更深层的了解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陶文鹏、韦凤娟主编:《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凤凰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2、李文初等:《中国山水诗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冷成金:《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年3月第1版
4、文章:《禅与唐代山水诗派》 作者:张晶
5、文章:《唐诗选注集评》序言 作者:阮忠
试论唐代山水诗的变迁(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