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萃取)教学想到的(二)
板书:萃取——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分离方法。
教师:上述实验中我们用CCl4把溴从它与水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其中CCl4称为萃取剂。(停留一段时间,让学生理解萃取的定义,并分析作为萃取剂的要求)
学生:小声嘀咕,萃取就是“夺人所爱”。
教师:用眼神制止学生,并进行了分液(分液在萃取前已讲)
在此处学生小声嘀咕,萃取就是“夺人所爱”时,教师却将这一举动视为“调皮捣蛋”,不予理睬。然而笔者认为一个“夺人所爱”的成语却将萃取这个抽象模糊的分离方法概括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你看CCl4将溴从水中抢了过来,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因为Br2更“愿意”溶解在CCl4中,这才是萃取能进行的前提。萃取一直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一种分离方法,但这些来自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不时为我们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搭建了一座桥梁。
本案例中的学生小声嘀咕说明他已经有所胆怯,如果教师对学生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有的学生产生的问题也不敢问,既害怕老师的课被打断,遭到训斥,又害怕同学们讥笑自己,这样一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受到了压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一种宽容、自由、融洽的研究氛围。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只要不是故意的调皮捣蛋,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在特定情况,甚至调皮捣蛋也是教育资源),有时学生的“接下茬”,不是课堂的“最大干扰”,恰恰是可成为精彩生成的火种。
如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氢键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很难理解,笔者在教学中以水为例分析氢键的特点时,下面有些男同学就在议论:就是“拈花惹草”,“婚外恋”,当时第一时间我想批评他们扰乱课堂秩序,但马上冷静了下来,学生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于是顺着学生的话进行了分析。笔者课后仔细思考后,认为氢键的问题其实还蕴涵着社会哲理,作为高中学生他们有能力理解。水分子内氢氧之间存在化学键(共价键),水分子之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共价键比氢键作用力强的多,氢键只影响物理性质,较易被破坏,而化学键才影响化学性质,较难破坏,像水加热沸腾时,仅仅破坏氢键,化学键未被破坏。现在社会上存在的“婚外恋”不正是这样吗?一旦暴露,多数人还是以保护家庭利益为主,家庭这一“化学键”还是相对稳定,难以破坏,第三者参与构成的“氢键”极易攻破。在化学课堂上也给学生上了一堂社会伦理道德课,相信这样的比喻更易让学生理解接受。
4.违背客观事实,刻意生成,生成资源缺乏科学性
学生:老师我认为萃取并没有达到分离提纯物质的目的,原来Br2溶解在水中,现在Br2溶解在CCl4,仍然未能得到纯净的Br2
教师:(欣然一笑)这位同学思考得很到位,分液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出溴。
到此由萃取自然过渡到蒸馏的教学中。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做到不为唯书,不唯师,敢就文章的“关键点”“疑惑处” “重难点” 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但同时教师应消除一种误解,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并非都可以作为生成性学习资源和情境。在此处学生就萃取这种分离方法提出自己的困惑,认为萃取分液后仍未能得到纯净的溴,最终怎样得到纯净的溴呢?从教师在课堂上欣然一笑的神情足以可见他对这一生成性资源的渴望。在课后评议中,该教师还一直沉浸在对该生成性资源充分“利用“的喜悦氛围中,认为这样处理较自然的引入到蒸馏的教学中。笔者认为,此时,教师固然应该充分肯定该学生严谨的思考,但在进行生成性资源整合时,一定要考虑到它的科学性,严谨性。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实际工业上萃取分液后,还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如加入“反萃剂”等,作为中学生特别是高一新生更本不必掌握,也没有能力掌握。而所谓的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溴和四氯化碳更是不科学的。请看下列数据,有关物质沸点,溴:58.76℃,CCl4:76-77℃,水:100℃,如果真的要用蒸馏法分离,为什么不直接蒸馏溴水,而蒸馏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呢?毕竟溴与水的沸点差距远远大于溴与四氯化碳的沸点差距,更有利于蒸馏法分离。
在生成性资源的利用上一定要遵循科学性,否则会滋生课堂学习的错误动机,甚至令人产生矫揉造作之嫌。教师要不断学习,关注经典原理的含义和应用所发生的变化,避免内容在科学性上与现代科学脱节。
笔者认为该处教师违背客观事实,刻意生成主要在于以下三个原因:
4.1 教师未能深刻体会编者用意
笔者认为教材在此处用CCl4萃取溴水中的溴,其意图不在于要求学生掌握如何从溴水中分离出纯净的溴,只是通过这样一个素材让学生掌握萃取的原理,了解萃取剂的要求。(毕竟他们才刚刚步入高中,知识层次较低)对于有志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工生产的同学,将在后续学习研究解决。
实际在工业上用CCl4萃取溴水中的溴,并不是为了得到纯净的溴,而是为了达到溴的富集,增大溴的浓度,得到的溴的CCl4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具有溴的基本性质, 可直接与有机化合物发生溴化反应。关于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以前的教材用的是溴水,新教材改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其原因不外乎两点:①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由于溴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性好溴的挥发会少一些,发生化学反应时体现的只有溴单质的性质 ;溴水:溴的挥发多一些,由于Br2 + H2O = HBr + HBrO,参加化学反应时有溴单质的性质,也有可能是HBr或HBrO的性质。②溴在水中的溶解度小,而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大,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可以增大接触面积。如果教师不能较好的理解编者意图,一味的追求生成,就会与我们的教学目标脱轨。
4.2 教师未能对教材前后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网络体系
笔者认为本案例中的教师对教材整体结构欠缺了解,虽然在萃取这部分教学中不曾涉及到关于从溴水中提取溴的方法,但在必修1专题二已有所涉及,这也体现了新教材螺旋式上升的编写特色。其实工业上从溴水中提取纯净的溴,比较前沿的方法并未采用CCl4萃取的方法,这在教材上也有所体现。
如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关于从海水中提取溴的方法是这样描述的:
从海水中提取溴,通常是将氯气通入提取粗盐后的母液中,将溶液中的溴离子转化溴单质。生成的溴单质仍然溶解在水中,鼓入热空气或水蒸气,能使溴从溶液中挥发出来,冷凝后得到粗溴,精制粗溴可得到高纯度的溴单质。
笔者在这部分教学中,就遇到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向得到的溴水中加入CCl4萃取呢?(请注意下画线,并未提到向溴水中加入CCl4)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已经联想到前面讲到的萃取。此时教师在这个生成点上,可以引导学生明白萃取并不能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从海水中提取溴的方案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这样学生在前面的疑问在这里就得到了诠释,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一体化。
教师在课堂对生成点的把握,尺度要恰当。要考虑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和教材整体布局,不能在本节教学中完成的生成性问题,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完成前面的生成性问题,到达水到渠成的效果。
4.3 教师未能做到注重化学理论与化工生产的密切联系
新教材与旧教材比较最大的特点是更加注重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也体现了这点,下面是2007年山东省高考试题第31题:
工业上对海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部分工艺流程图如下所示(略)
溴单质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得多,四氯化碳与水不互溶,故可用于萃取溴,但在上述工艺中却不用四氯化碳,原因是 。
萃取实验作为中学化学教材中的一个基础实验和考试大纲的一个重要考点,学生应该牢固掌握。在萃取实验中关于萃取剂的选择,多数教师可能只会给学生点到只要它有良好的选择性和良好的物理性质就可以了,而它的化学稳定性、毒性、价格等问题常被忽视。相信这道题目一定让很多学生措手不及,在他们的意识中用四氯化碳萃取是理所当然的,根深蒂固的。殊不知CCl4被列为对“人类有致癌可能”一类化学物质。因此生产CCl4的工序要求严格密闭,使用CCl4的工场要求通风,进入高浓度CCl4作业环境时,必须佩戴滤过式或供氧式面具。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用四氯化碳萃取法工艺复杂、设备投资大、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严重。现在工业上采用吹入热空气法,这样所用的原料——空气,比较廉价,符合工业生产的原则。
笔者认为虽然在“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萃取中无法展开生成点,但在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溴中却可以得到全面的展开,这不正符合新课程理念——螺旋式教学吗?以上是笔者对“萃取”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对生成性学习度的把握存在的误区作出的个人评论。
结束语:
课堂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化的头脑,教学是一次次思维的碰撞,好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是富有机智和充满变数的。新课程中的“生成”来源于学生,也来源与教师,,只有当我们更为全面准确地把握了“生成”,在教学中才能发挥“生成”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1】余述萍《浅谈“教学的生成性”》网络日志 2006-08-16 11:10
【2】谈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化学教育 2008年第1期
【3】正确引领生成 构建流动课堂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7年第1期
由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萃取)教学想到的(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