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萃取)教学想到的(一)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生成点把握探微
——由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萃取)教学想到的
摘要:笔者发现在生成性学习成为时下时髦的话题时,在实际实施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生成性学习度的把握存在偏差,致使生成性学习陷入形式的泥潭。本文通过教学案例,剖析了当前课堂教学中生成资源利用存在的诸多问题,借以引起同仁的关注。
关键词: 预设 生成性资源 动态 捕捉 摒弃
正文:在新课程改革正紧张有序进行的今天,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策略,新的课程文化,正展现在我们面前。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已经成为时髦的名词,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把生成性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对教学预设及时调整使其形成新的教学方案。
围绕课堂生成的定义,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1)课堂生成是否一定是出乎意料、意想不到的?(2)课堂生成是否一定由学生引发?(3)课堂生成到底生成出什么?
笔者认为,只有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才能对课堂生成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才不至于出现教学实践的偏差。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出现“两极化”,要么过于追求预设的结果,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而忽视生成性目标的达成;要么过于重视生成性资源的开发而使课堂凌乱无章,以致无法完成教学目标。特别是后者,往往津津乐道于自己捕捉到的动态生成资源,而忘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化学必修1中“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萃取“教学情境为例剖析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生成存在的偏差,同时解决提出的三个问题。
教材分析: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是苏教版必修1专题一第二单元的第一部分,本单元中,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定性检验,溶液的配制和定量测定,内容由简单到复杂,难度由低到高,一步步地深入,学好本节内容是学好这一单元的前提。它也是由学习元素化合物向研究实验方法的一个转折,这就要求学生用新的学习方法来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学生已在初中里初步学习了过滤、蒸发、结晶等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所以萃取和分液是本节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原述及剖析:
1.课前预设不充分,没有为生成性资源的开发打下基石,使生成无处滋生
教师:向学生展示溴水和四氯化碳,并讲解溴水成分,同时问学生是否知道四氯化碳。
学生:不知道
教师: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CCl4和水,混合并振荡,观察现象。然后教师介绍四氯化碳是一种有机溶剂及它的性质,如颜色、密度,在水中溶解性等。
本节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进入高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的,这个时候的学生对有机溶剂的概念一无所知,教师在备课中应设计好如何创设一个情境让他们了解CCl4这个完全陌生的有机溶剂,而不是简单地将CCl4的性质介绍给学生,这完全是传统的你讲我听的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在此处可以创设实验的教学情境:如取少量CCl4于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CCl4,充分振荡后观察现象。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分层现象,由于两层都是无色,学生自然会提出疑问,“哪一层是水呢”?此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生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水层。有同学提出加入无水硫酸铜粉末,哪层变为蓝色,则为水层;还有同学提出直接向其中再加一些水,哪层量增加则为水层。在这样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情景中,由于设计角度的多样性和问题结论的非唯一性,容易生成一些新的问题。关于两种方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以评价,那种方案更符合简易操作,绿色化学理念。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对于CCl4这个完全陌生的有机溶剂的认识会很深刻,对学生进入高二学习有机化学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本案例中显然教师课前预设不够充分,没有考虑到此时学生的知识层次较低。课堂生成并不一定是出乎意料或意想不到的生成,实际上,成功的课堂大多都是预设而成的。教师虽未预料到具体的结果,但已估计到了这种可能性,教学仍能在预设的框架内开放地进行。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预设能力,通过教师的预设引导学生的生成。
以下是一节关于“二氧化硫性质”复习课的一个环节:
问题:① SO2通入Ba(OH)2中有何现象?
②将一定量的SO2通入BaCl2溶液中,有没有沉淀产生?若有是什么沉淀?
③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产生沉淀?沉淀是什么?(学生生成的问题)
问题①很好解决,它实际也是对问题②的一个铺垫。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误认为SO2通入BaCl2溶液中也会产生白色沉淀,教师巧妙地将它作为预设资源,课堂教学中也并不急于否定学生的错误,而是与学生共同分析错误思想的运行轨迹。学生认为沉淀是BaSO3,发生的反应为:BaCl2 + SO2 + H2O === BaSO3 +2 HCl,此时教师提示学生认真分析该反应,“可能有BaSO3沉淀吗?”。学生知道BaSO3和 HCl不能共存,很容易就会否定自己原有的答案。在此基础上生成问题“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产生沉淀,沉淀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就分析出三种方案:
方案一:向BaCl2溶液中加入碱性溶液(NaOH,KOH等)— 沉淀是BaSO3
方案二:向BaCl2溶液中加入氧化性物质(Cl2,H2O2等)— 沉淀是BaSO4
方案三:向BaCl2溶液中加入还原性物质(H2S等)— 沉淀是S
“以上三种方案是基于SO2的何种性质呢?” 这样一个问题, 很自然地将二氧化硫性质进行了全面分析。
可见课前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比如给学生创设一个怎样的情景,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如何做好引导和疏通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事先考虑好的。要知道课堂生成是在有方向、有目标的价值引导下进行的。
2.动态生成背离了教学目标的约束而随意生成,课堂成为教师跟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感觉走的盲目教学,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所谓“生成”采取放纵的态度
演示实验:取少量溴水于试管中,并加入四氯化碳,振荡、静置,请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1:出现分层,上层颜色接近无色,下层颜色为橙红色
学生2:水于试管中液面凹下,四氯化碳于试管中液面凸上
教师:(神情为之一振)充分肯定了学生1描述的结果,学生2所描述的现象使教师神情为之一振,但马上请同学们对这个现象的原因展开了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约用去五分钟时间。(教师也简单的给出了自己的猜测)
笔者认为教学中的生成应该是在严格遵守课程和教学目标下的相机生成。忽视课堂教学的价值导向,教学在“放羊式”的课堂里偏离了文本,偏离了教学目标,让那些漫无边际的“生成”挤占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必然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此处学生提出水液面凹下,CCl4液面凸上的现象时,教师诚然应肯定该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但这个生成性资源并不为本节教学目标服务,也不能帮助我们突破重难点,此时教师在课堂上应果断的摒弃该生成资源,当然可以建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解决。
在本案例中,教师在课堂有限的宝贵时间内让一群步入高中不到一个月的学生分析液面凹下凸上这样一个让教师都困惑的问题,并且试图在有限的时间得出结论,这种做法是否有意义值得怀疑。在中学阶段,囿于学生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和学习资源,任务等方面的制约,还不能要求他们像大学生或研究生那样研究出自己的成果,但我们并不反对中学生的生成性学习,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提倡什么?是提倡一种生成性学习的意识与方法?还是提倡生成性学习的成果?笔者认为应该是前者。
当课堂未按教师预料的状态进行时,如果教师不作价值判断就轻易抛弃预设去迎合学生,并不一定能实现有效的生成。因为,课堂生成并不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毫不相关的想象、拓展,它应该是服务于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的。
3.不善于捕捉学生的“接下茬”,生成“趁热打铁”的新教学思路
由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萃取)教学想到的(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