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处理——一次市化学优质课的评价和实践(二)
(一)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
这次的教学比武中,有三节课,明显没有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其中一位教师仅上到乙醇与钠反应。究其原因:
对“材”没有吃透。有2为教师去年是高三,今年再接高三,对新教材苏教版高一、高二的化学没有完整地教过,也就没有深入的研究过,他们仍以老教材的思想去教,准备把知识点一步落实到位,根本没有考虑到高二《有机化学基础》乙醇的性质还要深入学习,因此深度挖掘了钠与乙醇反应比水慢的原因;拓展了乙醇与钙的反应:加深了哪些醇不能被催化氧化,乙醇的消去反应等。导致新课内容没有完成。
对“才”缺乏研究。有1位教师是来自重点中学的,而这次面对的是第二层次的学生,在乙醇分子式确定时,该教师选择了根据一定量有机物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及水的量,通过定量计算推导,确定其分子式的。这对于才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三个有机物,且通过计算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方法,只学习了根据质量分数的计算。因此,对普通中学的学生而言难度就显得大了。为此,我特地认真观察学生的解题情况,发现大部分学生自己难以完成。老师为计算推导,足足花了7分钟,当把乙醇结构式交代清楚,一共用了13分钟,这对于这节课的安排而言,时间紧张了,重点偏离了。我想该教师肯定没有预测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普遍偏弱的。
从中,我们应该知道,新教材是非常注重学生自身获得知识的内在规律的,强调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因此我们教师绝不能以传统的思想,以“填鸭式”的教学强加于学生。
(二)合理取舍,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在这次的比武中,可以看到,我们的教师都精心准备,除了上面讲到随堂实验,演示实验,我们还有五位教师准备了学案。而且每位教师都有PPT课件。其中每个课件含有的PPT页码有:14页(1人),17页(1人),19页(2人),21页(2人),23页(1人),30(1人)。
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技术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以图表、彩色文字、动画、游戏等多种方式呈现,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耳、动脑,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得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但是,如果在45分钟的一堂课中,学生被安排了两个实验要做,一份学案要完成,重要的板书要摘抄,二三十页的PPT近八九十的点击要看。这简直是信息爆炸。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课件的美观、新奇而忽略其实用性。像这节课,我们已经通过实验这种最直观的方式传递学生很多新信息,那么多媒体的教学就可以简单一些。
总之,一堂好课,应该是在教师引导和组织下的,师生共同参与,积极有效互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将新学的知识纳入学生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并融会贯通。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达成状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投入。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启发他们的情商,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与氛围中得到熏染和升华。
第二部分 实践
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处理。从上面的分析评价,我们看到了通过八位老师智慧,创造性地设计出了多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听课回来,我感触颇多,那时,我也正要上这节课的内容。于是,我决定把这次听课的材料运用到我的课堂教学中。但要是把八堂课的内容全盘吸收,或许还真的要用八节课的时间才有可能使我的学生接受,这在时间上是不可能的,而对于新教材的理念也是不允许的。因此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作了以下处理:
一、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教学内容
我校是普通高中的第三类学生,因此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学生选择文科居多,历年的本科升学率只接近40%;又由于现行的高考模式专科是不必考化学的。因此我把相对较难的,高二会加深的知识暂时放一边,如:钠与乙醇反应比水慢的原因,乙醇与钙的反应,哪些醇不能被催化氧化,乙醇催化氧化的反应机理等。更多地选择了与学生互动性强的,直观的,可操作性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二、注重语言运用,渲染课堂气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被如何引入课题,怎样的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浓厚的学习热情所困扰。因此让课堂尽可能增加悬念,语言尽可能与时俱进。跟着年轻人潮流。如我在引入新课时也选择了“烧不坏的神奇手帕”,但我是以这样的语言开始的:“今年最流行的综艺节目是什么?(学生答:‘魔术’),好今天老师也来表演一个魔术,不过,在表演之前,我先说一句话:‘如果,我表演成功的话,我要的不多,只要3秒钟的掌声’”(学生一听,是魔术大师刘谦的专用语。激动啊!)。然后,再做一个刘谦标志性的手势,然后说:“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然后与学生一起将这个实验完成。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早已全部集中到课堂上了。
再比如在乙醇燃烧实验过渡到乙醇催化氧化实验时,把作业本第地9题的题目转换成了情境。刚才做“烧不坏的神奇手帕”的实验,特地到小店去买的魔水——沱牌曲酒,在小店里刚好遇到一个电焊工也在向小店老板要这魔水。我想他要这魔水干什么呢?总不是个酒鬼吧!于是我上网查寻,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焊接师傅在焊接铜漆包线的线头时,常先把线头放在火上烧一下,以除去漆层,并立即在酒精中蘸一下再焊接,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吧这段文字通过PPT展示,让学生按照下划线部分进行实验操作,探究一下,到底会有怎样的结果。这样,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中学习化学,在自己的实际操作中获取化学,主动而积极。整个过渡显得自然而然。
三、注重细节设计,利于知识落实
在与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乙醇的结构式后,我看大部分的教师,都直接将结构简式告诉学生,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写有机化学方程式错误往往出在结构简式上,于是,我决定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因此,我一直到学生把乙醇与钠的实验做好,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书写方程式时,把学生乙醇的各种写法都罗列在黑板上,如:C2H6O,CH3CH3O,C2H5OH, OHC2H5, OHCH3CH2, C2H5HO,等,然后与学生一起得出那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并说明不合理的原因。同时指出,一般在有机化学方程式中以结构简式书写有机物。这样,有利于基础知识的落实。
第三部分 反馈
为了使实践过程的优劣能够及时地了解,我做好师生书面调查工作,以便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1、在对四位听课教师的了解中,我们的教师给我了这些评价:
★纱布的燃烧这个奇妙实验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引入恰当,同时也观察到了乙醇燃烧的实验现象。
★C2H6O模型的搭建很好,让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价键理论。
★钠与水,乙醇与钠反应的现象,反应实质对比的分析与讲解,语言精练。
★小魔术,乙醇的溶解性实验、乙醇的燃烧,乙醇与钠,乙醇的崔化氧化等实验贯穿整堂化学课,可以说,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2、在对全班52学生的调查中,他们也给了我真诚的反馈信息:
①对课堂设计中,哪部分印象最深?
乙醇模型的搭建(7人);刚开始变魔术的实验(5人);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铜丝由红—黑—红(7人);乙醇与钠的反应(8人);同学们共享试验成功,触摸到实验器材(11人)。
②在这节课中,哪部分的语言表达影响深刻?
开场白,模仿刘谦,语言比较幽默、搞笑。(11人)。在开始上课前说的乙醇与钠和水与钠之间的对比更易理解(7人)。实验现象的描述仔细(9人)。在讲到与生活有关的那个焊接师傅要用乙醇的原因时,能结合自己生活来传授化学知识,让人印象深刻(9人);乙醇的模型和结构(7人),
从这些反馈的信息看,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渴望,让化学课回归于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化学世界的无穷奥妙。
3、课后还编排了一些习题,让他们在5分钟内完成,并与高一(8)班进行了对比。具体的习题如下:
⑴下列有关乙醇的物理性质的应用中不正确的是 ( )
A.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水小,所以乙醇中的水可以通过分液的方法除去
B.由于乙醇能够溶解很多有机物和无机物,所以可用乙醇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
C.由于乙醇能够以任意比溶解于水,所以酒厂可以勾兑各种浓度的酒
D.由于乙醇容易挥发,所以才有熟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
⑵乙醇的分子式是 ① ,结构式是 ② ,结构简式是 ③ 。乙醇从结构上可看成是 ④ 基和 ⑤ 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⑶乙醇分子中的化学键如右图,在不同反应中断键不同:和金属钠反应键 ① 断裂;化学方程式是 ② 在铜催化下和O2反应键 ③ 断裂。化学方程式是 ④
各题正确率的统计结果见表:
⑴
(%) ⑵(%) ⑶(%)
① ② ③ ④ ⑤ ① ② ③ ④
1班 86.5 80.8 75 94.2 88.5 98.1 88.5 86.5 65.4 73.1
8班 76.9 54.2 75.8 91.7 87.6 93.8 90.3 64.6 52.1 52.1
可见,一堂学生自主参与印象深刻的课,也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
第四部分 反思
从优质课的听课,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到师生对课堂的反馈,一路走来,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一堂真正让学生学得轻松,而课堂效率高的课,并不是靠看几本教参,做多少习题,搞花式的课件能解决的。而一定要通过课堂的具体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检验,在课堂教学中去体验学生真正需要怎样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因此,希望,优质课的这种“同课异构”模式普及化,深入到每个学校,每个学科,每个专题,每一堂课。当然,如果经常这样做,对于我们的教师在时间与精力不够的话,可以让校与校之间协调好,把专题分配到学校,每个学校承担一个专题。而且课后,一定要认真评课,并把合理的优秀的教学过程整理出来,教师共享共用。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真正学会获取知识、学会技能的过程及方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2》(必修) 王祖浩(江苏教育出版社)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 王祖浩(江苏教育出版社)
(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2003年)
(4)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化学2》(必修) 王祖浩,王云生(江苏教育出版社)
(5)《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江苏教育出版社)
(6)《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年第2、3、4、期)
(7)《化学教学》 (2009年第1、2、3、4期)
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处理——一次市化学优质课的评价和实践(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