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处理——一次市化学优质课的评价和实践
【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市化学优质课中,8位教师对“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的教学设计与授课情况,从新课的引入,新知识的构建,结尾的方式三方面入手,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视觉加以分析、评价。同时,笔者整合这8节课的亮点,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进行了实践。并对实践过程从多渠道进行反馈,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目的;探讨“学生体验获取化学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评价(引入,实验教学,探究合作,结尾,不足)、实践,反馈,反思
第一部分:评价
随着各级各类优质课、双高课评比的深入开展,为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前不久,在我市举办的一次市优质课的比赛中,有八位老师参加上课,课题是苏教版必修教材《化学2》中“食品中的有机化学——乙醇”。每位教师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思考了多种创意,因此,重点突出,设计风格迥异,通过实践与交流不断提升自己,使教学能力逐渐走向成熟。
精彩纷呈,形式各异的引入方法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新颖、有创意的开头,能迅速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从而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在本次优质课中,各位教师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根据不同的形式,我将他们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引入类型 课堂引入方式 相关评论
利用
生活
实例 拿来现制的米酒,从乙醇的制备引入(1人);②PPT展示各类乙醇饮料、酒精灯的加热、医用酒精的消毒等,从乙醇的用途引入(2人) 使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联系,让知识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构建。
运用
历史
文化 选择含有酒文化的古诗词引入(2人);②从我国古代的酿酒技术引入(1人) 在历史背景下看化学科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使化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生命力,唤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通过
化学
实验 用高锰酸钾与浓硫酸混合做“魔棒点灯”实验(1人);②用市售的白酒做“烧不坏的神奇手帕”实验(1人)。 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工具,创造丰富而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
以上八位教师都把握了新课引入基的本条件——为课堂教学服务。其中我认为最值得推尚的是“烧不坏的神奇手帕”,它不仅使化学课的灵魂——实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更是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大家都在想这个手帕为什么这样神奇,它浸泡的魔水是什么?同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也正是乙醇氧化反应的一个知识点,为后续的教学内容作了铺垫。因此这个引入的方式相对于其它几个,更能体现课堂引入的原则,即实验优先,简单、实用、科学、有效。
二、运用新课程理念,引领学生构建新知
在乙醇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八位教师都认真研究《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化学2)》,及苏教版《化学2》教材,把握乙醇教学要求中的三维目标,虽然知识点呈现的顺序略有不同,见下表:
教学流程 人数
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2人
用途—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 1人
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用途及制备 3人
制备及用途—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 1人
物理性质—用途—结构—化学性质 1人
但八位教师都把化学学科教学特点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充分展现。
(一)实验教学成为知识传授的主要载体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八节课中,只有一节课是教师演示实验贯穿全过程,其余七节课都把“乙醇与钠的反应”和“乙醇的催化氧化”改成学生随堂实验,即使是这节演示实验课,教师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增加了“烧不坏的神奇手帕”,“蓝墨水在乙醇中溶解实验”,“C2H6O分子球棍模型的搭建”三个实验,同时涉及的演示实验也都是学生亲自上讲台做的居多,而教师只起着引导和点拨作用。而其他七位随堂实验的老师,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演示实验。如“魔棒点灯”,“水与乙醇的反应”,“乙醇与水,与苯的溶解性实验”等。因此实验占整节课的一半,学生完全是在做中学,在做中思,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验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合作成为新知识建构的主要方式
1、探究学习主导知识生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生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能由他人代替的。例如在“C2H6O分子式可能有的结构式有哪几种?”的问题中,一个班级是让学生在纸上写的,结果,我巡视了一个组(7人),只有二位同学完全正确,其他同学有多写,有错写、有漏写的,(尽管在教材的21页同分异构体时有结构式书写)。而另一个班级是给学生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再给他们一个氧原子,让他们把氧原子往乙烷的模型上连,看有几种连接方式,结果学生没有错误的,或许他们都回到了儿童搭积木的时代。可见新知识在学生自主探究中的获得是何等重要。
在对乙醇结构式的确定时,我们八位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过探究性实验。具体可以概括以下分解步骤:①通过定量燃烧实验的计算探究乙醇的分子式,②通过同分异构体书写或球棍模型的搭建探究C2H6O可能有的结构式,③通过钠与煤油,与乙醇、与水的实验现象分析探究乙醇分子的结构式是图(Ⅰ)还是图(Ⅱ)。
同样,在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中,铜的催化作用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而是通过实验探究:铜丝灼烧时由紫红色变黑色,伸入乙醇中又重新变回紫红色的现象得出的。
2、合作学习呈现集体智慧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促进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鼓励在合作学习历程中,积极参与讨论,进而产生互相帮助、有效沟通、建设性地处理冲突,最终达成共识的学习目标。因此,在这八节课中,呈现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如:教学涉及的几组随堂实验,都是以2—3人为小组的。而且大都数的教师采用了:提出问题——学生设计方案——交流讨论——确定方案——学生实验的程序。在对乙醇的用途,乙醇的制备等知识涉及多种答案时,都是以4人小组合作学习,让知识尽可能地完善。对乙醇催化氧化脱氢的位置是个难点,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达到知识的生成。
三、殊途同归,画龙点睛的结尾方式
常言道:“善始善终”才算是一堂好课,一个精彩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消除学生的疲劳和厌学情绪,精神饱满地迎接下一节课的学习,它象一台文艺节目的压轴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因此精心设计课堂结尾这一教学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次比赛中,虽然,也出现了几位教师由于自身课堂设计的原因,而未能很好的展示他们设计好的课堂小结。但在完成课堂小结的几位教师中,还是欣赏到了教师们精彩纷呈的结尾方式。
(1)首尾呼应法。如在以“魔棒点灯”作为引入新课的教师,在介绍了酒后驾车的测试酒精的方法后,对“魔棒点灯”实验发生的原理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新知识活学活用。
(2)知识网络法。教师用精炼准确的语言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通过图表的形式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知识点间网络化、立体化。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起到强化和巩固作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比如有一位教师将这节课通过下图清晰地展现课堂的要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且图中左下角的省略号也告诉学生,乙醇的性质在高二《有机化学基础》还会完善。
(3)趣味吟诗法。在结尾的过程中,有2位教师把乙醇的性质通过打油诗的形式作为结束语。这样的结尾方法既能调节学生大脑的紧张状态,缓和高度集中的神经,还浓缩了知识点便于学生的记忆。你看“与水互溶飘清香,电离水比乙醇强,钠粒投入放氢气,氧化成醛铜帮忙”。这首小诗扣紧着乙醇性质的主题。还有一位教师用打油诗的形式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展现的淋漓尽致。具体如下:
“学会一种方法: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推导物质的结构;
树立一种观点:用辩证的观点认识世界上的事和物,树立科学发展观;
增强两个意识: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能源意识;
掌握三个反应:乙醇和钠反应、乙醇的燃烧、乙醇的催化氧化。”
(4)习题巩固法。在结尾的过程中,有2位教师把乙醇的性质通过自编试题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归纳再现乙醇的主要性质:具体题目如下:
下列语言或应用体现乙醇的那些性质:
①“酒香不怕巷子深”
②75%(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医疗消毒
③久置黄酒会变酸
④高烧病人擦拭酒精或白酒降温
⑤汽车,飞机要“喝酒”
⑥用乙醇浸泡中药材
⑦电工师傅在焊接铜漆包线的线头时,常把线头放在火上烧一下,以除去漆层,并立即在酒精中蘸一下再焊接。
⑧交警用三氧化铬试剂测定酒后驾车的司机。
这些习题既是乙醇用途的体现,也是性质决定用途的本质回归。
因此,这几堂优质课的结尾虽然在方法有所差异,但都达到了深化主旨、启导引申、升华思想、激人奋进的目的。这些结尾的方法,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值得借鉴。
四、美中不足,甄需转变的教学理念
在精心准备的八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此我谈两方面的建议。
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处理——一次市化学优质课的评价和实践(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