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苏教版高中化学不同版本改动之我见(二)
但是,笔者还是觉得有点不足。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的电化学知识,从而在书写由CaCl2转化为Ca时产生了困难,建议此转化方程式不写。
必修Ⅰ第3版对混有少量氯化钾的硝酸钾粉末,明确的给出了数据,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读懂溶解度曲线的含义,然后进行定量计算后设计实验方案提纯硝酸钾。这样无疑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并且很多学生也是听得不知所云。从中看到很多教师只看本节课知识有哪些,不能从整个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编排体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不知道如何研究和处理教材的内在联系,简单地将教科书内容“知识点”化,忽视了课标中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的落实。为避免教师人为的加大教学难度,且也为符合学情。到了第4、5版,明显降低了难度,并且教材把实验方案完整的附在了教材上,
对于另外一个题目:粗盐的提纯。必修Ⅰ第3版涉及的杂质离子较多,有SO42-、Mg2+。学生刚刚接触到这种题目难度是相当大的。到了第4版,离子得以简化,只是剩下了Mg2+,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而到了第5版,干脆把此题删掉了从新编制了新题目。
为什么这样改动?如果我们从整个苏教版高中化学的教材学习中就能得到答案。因为在选修Ⅲ《化学与技术》氯碱工业中就有对粗盐的提纯。教材在必修Ⅰ中将此修改,就是为了避免重复,可见编写者的良苦用心。
(二)、观察与思考栏目改进了实验,实践更可行
选修Ⅴ第2版卤代烃的水解和消去实验的缺点是烧瓶容积大,所需的原料多,造成浪费。并且采用广口瓶作为洗去乙醇蒸气的装置也太庞大,不简洁。到了第4版实验装置较第2版而言采用试管作为反应容器,原料节省。但是在检验生成的乙烯时采用收集气体的方式。在实际的实验中,该实验产生的乙烯量不多,因此实验效果不明显。到了第5版,又有了明显的改进。实验在集合了原3、4版教材装置的优点的基础上又有了突破。按照实验常规,对盛有液体的试管进行加热时一般试管应倾斜45°角,以增大受热面积。而此实验装置却违背常理。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究其原因,因为实验所用的卤代烃的沸点低,主要是为了减少受热面积以达到减少卤代烃挥发的目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教材在3、4版的基础上将卤代烃由溴乙烷改为了1—溴丙烷,也是考虑到原料的挥发造成实验效果不理想的因素。通过教材的一再优化该实验,不仅体现了编写者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且教学者也应充分领会到这一意图。特别是将试管直立加热这一“反常现象”,告知学生学习有时不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而因从实际出发,进行一定的“反常”创新。这样“反常”也就正常了。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但是,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实验发现,直立加热并不能有效降低溶液的温度,大量的1—溴丙烷还是会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到盛有水的试管中。查阅了1—溴丙烷的沸点是71.0℃,笔者用温度计测了直立加热时反应液的温度是80℃左右,因此该实验温度还需进一步降低。笔者尝试用65~70℃的水浴进行加热,效果明显。
对于速率比较的实验必修Ⅱ第3版到第4版改动,从实验的理想角度来说,两个版本的实验都能较好的反应出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但是从实验的实际操作来看,由于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都比较剧烈,因此实验有时并不能明显的看到产生二氧化碳快慢的差异,实验效果不理想。而第4版的实验改用镁条和铁片与酸的反应操作性就很强,即使是学生实验,速率快慢也很明显。
(三)、活动与探究栏目避免了重复,内容更简明
必修Ⅱ第4版把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程度的实验删掉了。究其原因,FeCl3溶液与KI溶液反应的实验已经足以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有一定限度,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这一结论。再进行重复,已显得没有这个必要。教材内容的精选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知识和经验的前提,而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这样删减也体现了作为教材简洁,精炼的思想。
(四)、资料卡栏目增添了内容,表述更准确
必修Ⅱ第3版专题3中《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中对水泥的标号表述的比较笼统,学生看了不知所云。到了第4版明显得到了改善。不仅将水和沙的比例修正了,而且对怎样进行规格标号也作的比较详实的说明,便于学生更好的了解。
除了在上述的方面教材做了改动外,在必修Ⅰ、必修Ⅱ的第4版增加了第3版没有的一个栏目《整理与归纳》。该栏目的设置不仅使教材内容更加充实条理,知识点系统化,而且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每个专题的知识框架和脉络,从而在学生的知识建构中起到一个理清思路,清晰了脉络,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提升。
笔者以为并不是所有的改动都是完美的,在新教材的使用中肯定会有新的完善。有些改动笔者以为反而欠妥当了些。如:在必修Ⅱ第3版的附录中有对整个高一所学的化学方程式的索引,能够方便学生的查阅,应该是个非常不错的创意。这在原来的老教材中是从来没有过的,是个创新。但不知什么原因,在改版后的教材中却将此删去了,这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强烈建议在今后的改版中再将该附录恢复。
附录Ⅳ 化学必修教材涉及的化学方程式索引
一、无机化学反应 册次 页码
1.氯、溴、碘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反应
(1)2Fe+3Cl2 2FeCl3 1—41
(2)H2+Cl2 2HCl 1—41
…… 必修Ⅰ第3版
结语:苏教版化学教材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在深入分析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个维度内容的体系结构,形成不同水平的发展层级,实现层层深入、螺旋发展;在教材组织和呈现中,形成不同内容的核心线索,并且做到了各条线索的有机融合,为实施以科学素养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材设置的丰富多彩的栏目,在于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栏目的呈现方式和内容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改变了传统教材单调传递知识的倾向,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互作用。不同栏目承载不同的功能,但始终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宗旨,注重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通过教材各栏目的不断完善,在教学上笔者也从中感受到教材处理问题的严谨性,务实性,逻辑性,实验的直观性。
教师要细细的研读各个栏目,不仅要纵向的把握各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教材中的呈现方式,把握好深度和广度。避免教学中不必要的重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再听到教师教的苦,学生学得累的呼声。而且要横向对改版教材同一栏目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差别,领会教材改版的意图。教材的一系列细节上的该动,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在进行学生探究时,就要要求教师精心策划独立式的科学探究,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探究步骤,实际有利于数据处理的实验记录方式,等等。
再者,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对于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分析和分类,进行取舍是十分必要的。教材中的知识点,哪些是“不学也已经知道的”,哪些是“教师稍加点拨就能够知道的”,哪些是“需要教师做讲解的”,哪些是“感到很费解的”,根据知识点的定位再对教材做相应的选择和调整,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前面已述的反应速率比较第3版与第4版的改动。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做镁条和铁片与酸反应,然后再让学生去观察两个反应有什么现象,问化学反应有快慢吗?这样对教材的处理是失败的。因为这样只是对教材的逻辑起点作了分析,而忽略了学生的现实起点。化学反应有快慢在生活中,在初中科学中学生已经比较熟悉,若忽视这点,仍按部就班地照着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生怎能有浓厚的兴趣?如果教师将“观察与思考镁、铁与盐酸反应”的教学目标改为“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再现生活中及已学过的化学知识中证明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慢,且表现出一定现象的实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设计一组或几组其他化学反应快慢实验,说明化学反应速率与物质的性质有关,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有关等,随后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如煅烧硫铁矿石制SO2为何需粉末或颗粒,夏天吃剩的菜要放冰箱等)。此时的学生肯定跃跃欲试,教师则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而找准教学的起点。
改版后对同一问题的教学,教师若能理解改版的意图,对知识点的落实也是效果明显的。比如在硝酸钾提纯,第3版设计进行定量处理上,只有极个别学生才能答的上来,绝大多数学生只是作为听客。而降低了难度后,学生在活动和探究,交流与思考上面,明显参与情绪有了很大的高涨。另外,在观察与思考上实验的改进,不仅实验的现象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在让学生参与实验方面也得以很好的落实。笔者针对不同版本的高一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你觉得高一学习化学有兴趣吗?必修必修2用第4版的学生调查问卷比用第3版的学生在对化学有兴趣上有80.8%上升至90.1%,有了显著的提高。虽然其他因素有很多,但笔者认为教材的完善是功不可没的。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Ⅰ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3版
[2]王祖浩.化学Ⅰ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4版
[3]王祖浩.化学Ⅱ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3版
[4]王祖浩.化学Ⅱ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4版
[5]王祖浩.化学Ⅴ选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6]王祖浩.化学Ⅴ选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2版
[7]王祖浩.化学Ⅴ选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第3版
[8]孙丹儿,王祖浩.给予化学实验思维发展的教材内容体系建构探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年(5):6
[9]郭琦,俞安雅,刘晓红.高中化学新教材(人教版)栏目对教师教学影响的研究[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年(5):32
[10]杨剑春.论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年(5):18
问渠哪得清如许——苏教版高中化学不同版本改动之我见(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