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 提问应具有层次性
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有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难点。如在《必修2》原电池的教学中,教师演示用石墨电极电解饱和硫酸钠溶液得到的H2和O2构成的原电池,能使小电风扇电机转动的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接着围绕Cu-Zn原电池产生的现象、工作原理,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程序进行探究:
第一层次:
(1)铜片上的气体可能是什么?
(2)如何确定该气体呢?
(3)有人说H2是由铜和稀硫酸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反应产生出来的。这种想法正确吗?
(4)纯净的锌片上没有气泡产生,锌片有没有参加反应呢?
(5)如何通过实验确定稀硫酸有无参加反应?
第二层次:
(1)H+所需的电子从何而来?
(2)失去电子的一极在电源中作正极还是负极?
(3)图中哪一极是正极?哪一极是负极?
(4)以Zn+2H+=Zn2++H2↑为例,发生氧化反应的这一极作什么极?发生还原反应的这一极作什么极?
第三层次:
(1)铜片的作用是什么?可以用石墨代替吗?
(2)整个装置是如何形成电流的闭合回路的?
(3)溶液中阴阳离子分别向哪一个电极运动?
(4)有人说在铜锌原电池中,活泼金属失去电子,不活泼金属得到电子。这种说法正确吗?
(5)为什么H+在铜片上得到电子,而不是在锌片上得到电子?
问题一个一个地提出,又一个一个地被解决,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
4.3.4 提问应具有探索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4.3.5 提问应具有整体性
在保证一定难度的同时还要兼顾广度,即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只提问少数特定的学生、先点名后提问及按学生座位或学生名册顺序轮流提问等,均不能体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提出后,还应根据问题的难易及学生的实际状况,应留有相应的思考时间,并视情况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暗示。
4.4 加强教学反思,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学活动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反思是教师成长与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
4.4.1 没有教师的反思就没有学生的发展。
“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表明了一个教师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成长历程。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现今创新和有效教学的趋势。任何事件的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而引起质变的过程,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经验的积累。一个教师在自己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不能说没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也不能说没有教材教法的研究,更不能没有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一个教材反复的教,一块黑板不停地写,谁没有教得得心应手的时候?谁没有发现“新大陆”的时候?谁没有精雕细刻的得意之作?谁没有激情澎湃的创新灵感?但是这些别人无法领略的“得意之作”、“成功之法”,不及时的总结和积累,得不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终归会“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既便来年再上这一课,不一定能教出当初的水平,不见得能达到当时的境界,久而久之,激情不再,灵感不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勤于积累,善于思考,把当时的感受及时的记下来,并从理论依据上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从实施环节上做进一步的补充修正,就能达到一种新的层次,教学艺术才能长青。教师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也就是学会教学的过程,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有了教师的反思,就有了教师的发展,有了教师的发展,就有了学生的发展。
4.4.2 没有教学反思就没有教学的优化。
我们知道,有反思才有问题的发生,有反思的过程才有尝试的意识;也正因为有反思的催化,才有新的困惑发生或进行调整的有效准备。正因为如此,我们将这种以反思性、发省性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恰当运用于课堂教学,就会形成成熟有效的反省意识和反省性教学能力。
【案例】:有关10电子数分子和18电子数分子的教学。
反思前的教学:采用举例法,10电子数的分子有:CH4、NH3、H2O、HF、Ne;18电子数的分子有:SiH4、PH3、H2S、HCl、Ar、H2O2、CH3F、CH3NH2等等。
反 思:(1)10电子数分子学生能写全,但18电子数分子学生记不住,写不全,这样的教学效果低下,还有更好的方法吗?(2)18电子比10电子多8个电子,元素周期表中第二、第三周期的同一族元素原子相差8个电子,SiH4、PH3、H2S、HCl、Ar这五种分子容易写出,那么,要写出其它分子有什么诀窍可找?(3)可以借用其它学科思维吗?
反思结果:受数字游戏的启发,18=9+9,9=10-1,CH4、NH3、H2O、HF各去掉一个H原子,不是变成了-CH3、-NH2、-OH、-F,它们相互组合就得到了18电子数的分子。
反思后的教学:用数学法解决:(1)18=10+8;(2)18=9+9。
案例的启示: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将“学会教学”与“学会思考”结合起来,通过优化处理,提练升华,把精彩献给学生。
4.4.3 勤于反思,成为专家。
智慧来自反思。反思有利于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回溯性的研究,一个教师只有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精神,做到勤于反思,善于总结,才能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从而反思问题产生的根源,探寻问题解决的对策,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走出单纯技巧,个别经验的圈子,在教学中独树一帜,逐步向专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正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反之亦然。
课堂,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最丰富、最富有生命意义的舞台。要让课堂成为精彩的舞台,教师就得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做起,这样,课堂才能焕发绚丽的色彩。当然,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远不止上述几种,应是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应是因材而异、因生而异的,有时还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这些都需要我们继续摸索和探究。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6):46-47.
[2]张 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37-40
[3]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4]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5]宋秋前.教学缺失与矫治策略[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65-83
[6]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