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保合作业务的潜在风险及监管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业和保险业以及各领域市场经营运作模式的不断成熟,银保合作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一体化背景下的重要发展趋势。然而由于市场环境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尚待完善,承保利润率下降、保险密度虚增、双重信用危机潜在,难以完美的实现银行利益和和保险公司利益均享和经营风险共担。因此,深入探讨和研究我国银保合作业务面临的的潜在风险和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有利于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我国银保合作业务的监管和健康发展。本文以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背景下银保合作业务的潜在风险及监管为研究对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银保合作业务发展状况的分析和探讨揭示我国银保合作业务发展中的潜在风险,通过借鉴和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提出完善我国银保合作风险监管的对策。
【关键字】:银保合作;潜在风险;风险监管
【正文】
一、绪论
(一)本文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增强竞争优势,从1999年开始,国内各大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普遍加强了合作,在各银行总行与保险公司总部之间及各自分支机构之间,签署了以保险代理、资金结算、资金融通和电子商务等业务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全面合作协议,而且银保合作业务呈现出多对多交叉的特点。近几年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险行业也实现了步步高升,保险行业总资产从2010年的50481.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82886.9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4.23%、19.13%、22.29%、12.7%。
图1 2010年—2013年我国保险行业资产规模及同比增速
与此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的不断提升,金融资产迅速增加,在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各项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居民对储蓄、保险和投资等金融消费需求迅速增长。据统计,1980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仅为4.6亿元,而截至2014年底,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已突破2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三,期间年均增速高达28%。受众多利好政策刺激,2015年上半年国内保险业利润增幅突破200%,迎来“史上盈利最好的一年。”目前,我国保险业已成为世界保险业的主要引擎,我国保险业规模也有望在5到7年内赶上美国。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繁荣和低通货膨胀率,使资本市场上日益增长的复杂的投资工具比低收益的银行存款更具有吸引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银保合作业务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发达国家的银行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银保合作业务诞生以来世界各国针对银保合作业务发展的研究和尝试可谓多种多样。
英国早在1986年就通过了《1986年金融服务法》,允许本国和外国的银行和保险公司持有证券交易所会员公司的股份,从此走上综合化发展的道路。
日本在1998年通过了《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即被称为“金融大爆炸的计划,允许各金融机构跨行业经营各种金融业务。从此开始了日本各金融机构跨行业经营的时代,也为日本银保合作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银保合作业务的潜在风险及监管对策研究(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