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业务相较于银行传统业务有较大不同,主要表现为客户需求不同、交易额度不同和服务方式不同。例如,银行在开展“扶贫助农”相关业务时,面对的是对银行业务流程不熟悉的农村居民,向他们提供服务必须简化流程,让客户能够理解服务的特点。另一方面,银行向小微企业或初创企业发放贷款时,因为贷款需求量往往远低于向大型企业提供的贷款,就需要银行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
实际上,商业银行可以进行服务和产品上的创新,对普惠金融业务的不同特点给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关键在于信息的收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不一定适用。通常来说,利用社会关系等方面收集的“软信息”可能对小微贷款的风险控制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基于小微企业的规模小、贷款额度低等特点,小微企业更愿意通过网上银行获取贷款,这就需要银行重视金融科技的应用,借助信息技术以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同样地,商业银行可以针对普惠金融目标客户的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创新产品。例如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在推广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时,创新性地推出的“云快贷”。这一创新产品利用大数据为企业生成“信用肖像”,不仅降低了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的风控成本,同时提高了小微企业客户的融资效率。
四、对监管部门的相关建议
基于普惠金融对发展实体经济、减少贫困和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的意义,决策层应该提高对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制定合理的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避免普惠金融的发展受到过多的干预。同样地,监管机构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要认识到监管的目的是促进普惠金融体系的良性发展,改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而不是单纯地抑制高风险业务的开展。
在商业银行开拓小微贷款市场时,必然会需要进行产品创新,监管部门应该对实现普惠金融创新的商业银行采取适当的差异化监管,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不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上,确保商业银行各项业务能够顺利开展。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风险控制可以看作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商业银行将资金投入到小微企业或者是低收入人群,都必然会承担更高的风险。监管部门应当引导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体制,提高风险控制能力,让银行主动配合监管部门对普惠金融业务的监管,最终促进普惠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我国长期存在的普惠金融需求是我国普惠金融快速发展的动力。根据金融抑制论,我国特殊的金融环境使小微企业相较于国有企业面临很高的贷款门槛,主要表现为贷款利率高、银行放贷速度慢、贷款额度低,这也使我国民间信贷快速发展,小微贷款需求日渐增长。通过长尾理论视角下的分析,小微贷款市场在快速发展之后,已逐渐成为总量庞大的市场,以商业银行为首的盈利性金融机构开始对自身经营策略进行调整,越来越重视日渐增长的小微贷款需求。另一方面,在政策的引导下,以“扶贫”和“助农”为目的金融业资金逐渐被引入到我国村镇地区,包括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投入一部分资金投入村镇市场,以满足这些地区的金融需求。
商业银行在我国目前的普惠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银监会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领域小微贷款的最主要提供者。普惠金融虽然不完全是小微贷款,但小微贷款无疑是普惠金融的核心,决定着底层小微企业的成长环境。同样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相比于小额贷款公司具有更雄厚的资金基础,并且具有稳定的存款来源。同时,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向银行借款获取资金,再向企业和个人放贷,这样影响了银行正常的风险控制,损害了实体经济,不利于我国信贷市场的正常发展。基于商业银行的自身优势,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应以商业银行为主力军,普惠金融的各项有关业务应该围绕着商业银行发展。
从短期来看,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商业银行财务绩效可能会有细微下降,但长期来看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商业银行在扩大小微贷款业务规模时,往往会引起业务及管理费的提高,并且带来一定财务风险。但对于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技术优势实现业务成本的降低,或利用产品创新改善业务的推广和完成。另外,普惠金融的发展往往会直接提高商业银行贷款总额和利息收入,有利于商业银行拓展业务、发展新客户,如果资金风险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就能在控制违约风险的成本上扩大银行业务规模,进而改善银行的财务绩效。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该改变传统的经营策略,重视降低经营成本对提高财务绩效的重要性,同时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将普惠金融业务转化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政策的看法(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