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政策的看法
商业银行作为普惠金融的主要践行者,其以提供小额贷款、发展微型金融等方式,在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消除金融排斥造成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并帮助“金融弱势群体”获取有效的金融服务,政府近年来开始重视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以下是我对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政策的看法:
一、主动争取普惠金融市场
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经营目的,因此常往往不愿意主动发展成本和风险相对较高的普惠金融。银行管理人员出于对银行资本风险和业务成本的考虑,尽量避免在欠发达地区开展业务,例如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许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不开设分支机构,在面对“扶持小微企业”和“扶贫助农”等业务时更是不主动。但在当今社会,发展普惠金融已经不仅仅是政策上的要求,更是商业银行扩大业务范围、提高银行声誉、寻找利润增长点的重要途径。随着民间信贷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一“尾部市场”越来越具有活力,也吸引了许多金融机构。据社会上的一些调查,有很大一部分的P2P网贷投资者,就是将一部分银行存款投入到P2P网贷中,以提高资金的期望收益。为了不失去普惠金融市场,商业银行虽然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但还需要制定出相应的经营策略,将发展普惠金融上升至银行整体战略的核心地位,并且重新梳理各业务种类的相互关系,对银行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普惠金融业务中。
二、提高银行经营管理能力
近几年,从年度报告的财务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营业收入稳步增长,但净利润增长迟缓,国有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增长较慢。不难发现,体量巨大、资金雄厚的大型商业银行,往往难以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利润增长点。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紧跟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银行营业收入的稳步增长实际上依赖于我国金融业不充分竞争和较低的市场化程度,这些都具有一定的外部性。能够让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真正得到改善的,应该是商业银行的“内功”,例如管理能力提高、绩效评价机制优化等在2013年我国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之后,商业银行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银行不得不面对更深的市场化带来的全新竞争环境。在竞争之下,不仅吸收新存款的成本可能会增加,还要注意原有储户的流失。此时,商业银行必须面对新环境,拥抱变革,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通过降低成本、扩大业务、改变经营策略的角度上提高银行的财务绩效。
三、鼓励服务及产品的创新
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政策的看法(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