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学于教育界名师。学成归来,“五四”精神的强烈鼓舞下,大力提倡封建实用注义教育精神,给当时封建传统的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陈老从这里扬帆远航,向着寻找中国化幼儿教育的道路。
2.实验研究与完善成熟
陈老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本着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改革创新、精心实验。在留美时深受霍普金斯大学深受其校训“真理使你自由”的启示,认识到“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一个留学生不可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学完,但若是学得研究和方法,定能不负自己曾认真学习。”回国后,长期贡献于中国教育事业,先是集中全力找规律、求实证,在实验中精益求精,不断创新。
(1)找规律。长子一鸣的出生,真正开始了他对幼儿的研究,从出生起连续记录808天幼儿身心发展情况,了解中国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并为讲授儿童心理学、编订《儿童研究纲要》提供第一手育儿资料。
(2)求实证。创办鼓楼幼儿园,进行课程、故事、读法等的实验,并将经验供全国幼稚园参考。发表《我们的主张》,为当时的幼稚教育提供良方。。任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科长是整顿幼儿教育、编读物、研究领导制作玩具设备等。在上海(1928-1939)展开大规模、多形式的教育实验,创建中华儿童教育社,推进了儿童福利,并为深入研究儿童提供了可能。
(3)求精与创新。陈鹤琴明确提出“活教育”思想以后,他的幼儿教育思想也从“新教育”转为“活教育”,发生了质的飞跃,开启了他以“活教育”为核心的幼儿教育探索之路。办杂志、办师范学校、各处讲学、重建鼓楼幼儿园、发表《我们的主张》等重要文章……幼儿教育思想在此阶段基本成熟定型。
3.宏愿与发展
改革开放期间,陈鹤琴已年迈体衰,且身心受到迫害,幼儿教育理论并没有更大的建树。但其核心理念依旧不变,一直心系儿童。带病也要与鼓楼幼稚园的儿童过“六一”儿童节。甚至在病逝前一年的“六一”前写下:“一切为了儿童,一切为了教育,一切为了四化。”体现了他个人的终极愿望,并对后世人寄予希望。
改革开放后,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也都相继对其思想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
二、陈鹤琴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陈先生的幼教思想是他长期从事中国化幼儿教育实践探索的概括总结,是以“研究与了解、热爱与尊重”儿童为核心理念,以“活教育”为主导思想,注重家庭教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幼儿教育思想。
(一)核心理念
陈鹤琴在幼儿教育的长期实践中,有其始终坚持的理念——研究与了解、热爱与尊重。认为要了解儿童心理,才能谈到儿童,他指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的预备,亦具他本身的价值”;而且学龄前时期儿童身心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要实施“活教育”必须了解研究儿童,掌握其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同时,他认为对儿童的热爱与尊重,“爱满天下”的情怀,是贯穿幼儿教育过程的主线。
1.研究与了解儿童
陈鹤琴指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研究与了解儿童。他曾多次指出研究与了解儿童心理及其特点的必要性。那么怎样认识教育的对象——儿童呢?他们的特点是什么?陈鹤琴曾批驳时常成人把儿童当大人的缩小版。“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谬误,以为儿童与成人是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有所不同,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罢了……但以上说的误谬观念,到今天仍是如此。假使我们要吸收教育的良果,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实施的方法不得不研究。”陈鹤琴是从研究儿童心理步入教育工作领域的,他曾以长子为对象,对儿童的感觉、动作、身体、思维、情绪、言语、学习、智力等发展做了系统研究。他还指出儿童并非像成人惯常以为那样无知无识,而是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陈鹤琴根据对儿童心理的研究,总结出儿童系里的基本特征,包括好动心、好游戏、好模仿、喜欢成功、喜欢合群、喜欢野外生活等8个方面。之后,根据研究儿童生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学龄前儿童分为:新生儿期、乳儿期、歩儿期、幼儿期,并总结了各个时期的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养重点。
2.热爱与尊重儿童
论陈鹤琴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