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主张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另一个前提条件是:要对儿童充满无限的爱。纵观他一生,很容易可以体会到他是个充满爱的伟大教育家,他对儿童和事业的纯爱是其不断从事教育探索的力量源泉;从立志教育到晚年甚至临终,儿童都是他的挂牵。在1981年6月,他在《家庭教育》重版序中写道“我虽然九旬,但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之心十分炽热。” 1982年他仍抱病与孩子们过儿童节。
陈鹤琴认为“热爱儿童,是作为一个优良教师的起码条件”,教师们应合理地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用爱和理解与幼儿沟通心灵,把儿童视为有独立人格的人,给他们探索的自由,允许他们犯错。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作为一种工作标准,从而为实施好教育儿童的工作奠定基础。
陈鹤琴还认为,父母与应当尊重子女,爱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他严厉的批评了就家庭“父严子孝,法乎天也”的专制信条,认为这“象专制时代的主人对待他们的奴隶一样”,只要求子女尊重父母,父母却不尊重子女,这样在无形中挫伤小孩子的独立人格,教育的作用也降低了。同时,父母还应注意爱与教相结合,爱护子女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会教育子女,却是伟大的事业。由此,他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1] ,“凡是儿童自己能过想的,让他自己去想”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给他人以关心和爱护帮助他做事,并非代替。
(3)建立幼儿园课程论
陈鹤琴针对当时幼稚园没有具有课程目标、一味抄袭外国的情况说:“这样是弄不好教育的,他认为在谈课程时第一个应当解释的就是目的,幼儿课程至少有四个目的”:一是“做怎样的人”,涉及到德育范围包括合作精神、同情心和服务精神;二是“应该又怎样的身体”;三是“应该怎样开发儿童的智力”;四是“怎样培养情绪”。
2.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求进步
陈鹤琴认为,“所有的课程都要以实际经验与生活里选出来。”他批评当时幼稚园的课程“天天走朝会圈,玩蒙台梭利恩物、福禄贝尔,就是学校生活和实际生活截然分做两途。儿童走出学校大门又换了一个生活,这种教育则是不切人生的教育。”切合人生的课程内容应是“儿童的一饮一食,一草一木的接触,灿烂的玩具用品。”实际上,幼儿的生活就是幼儿的课程内容,当然要适应社会。陈先生认为,我们选择教材时,要随儿童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这种教材对他现在或将来的生活上有不良的影响,那么小孩子能够学又能与他经验衔接的,也不能教他。”
(三)重要影响因素——家庭教育
陈鹤琴指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教养成与否家庭应负完全的责任。”父母的教育对儿童一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孟母三迁,小偷针大偷金无不印证了父母对教育的影响,同样为人父母,优质的教育造就了一代圣人,不加引导的教育滋生了后悔不已的惯偷。陈鹤琴著。陈鹤琴认为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才能使儿童得到最好的教育。“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必定要两个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一切教育,没有再比幼稚园更与家庭有密切的关系了。幼儿初离母亲的怀抱,父母爱护正是浓厚;加之在家时间较多,倘若不和家庭去合作,成效必少,这是幼稚园要借助家庭之处。”
三、陈鹤琴教育思想对当代幼教工作有何影响及意义
陈鹤琴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有力的对传统进行批判,创立了全新的儿童教育观,强化了学校教育、家庭庭教育与社会合作的教育理念。陈老的教育思想历史的产物,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为从事幼儿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重新认识陈鹤琴的幼儿以期教育思想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改革有所借鉴。
就个体而言而言,幼儿期(3-7岁)是孩子习惯、性格、品行培养与定型的关键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如何,将会给一个人带来终生影响。
1978年,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回答“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现在幼儿家长大部分是“80”后、“90”后,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心智都不够成熟,不会带孩子;甚至直接交给爷爷奶奶带,造成隔代教育的一系列问题。所以关于科学育儿,加大宣传非常有必要,宣传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学前儿童教育要实行保教结合的原则,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要通过家庭生活和家长的言传身教,着重于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与发展规律,注重科学性,有效地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家庭、托幼园所、社会共创良好的育儿环境,家庭教育尤需与幼儿园教育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三足鼎力之稳健发展态势,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