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组建于1994年,实行总分行制。是我国独有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各省级,县域都有广泛分布。在建设沿边金融改革试验区之前,广西部分地区已经试点开展金融业务创新改革,为金融改革提供引导。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根据“三农”金融发展要求,贯彻落实其政策性银行的相应职责,充分发挥其政策职能和监管制度职能,建立了银行治理制度,保证了农村农业及农民生产开发中的中长期贷款支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近年来由于其机构网点的不断增加,在农村商业金融中的作用越来越强。中国邮政银行实行总分行制的管理模式,并严格按照商业化运作模式经营。目前发展壮大,在全国拥有庞大的营业网点,网点数量及覆盖率都处于领先水平。在农村地区高达2.96万个,为农户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及基本服务,同时发展创新了多种其他新型服务方式,如农业保险的代理服务、电费电话费和电视有线费等家用多样性服务。同时办理代发粮食补助金等国家政策相关补助金。
2.非正规金融机构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中,非规范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这是由我国特殊的农村经济市场决定的。主要表现为农村内部融资组织、民间借贷等,这些自发性的金融活动处在国家宏观货币调控范围之外且不受金融监管制度约束保护,被称为“民间经济”、“地下经济”。近日,随着《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8》研究的发布,西南财经大学及中国农业银行对现阶段民间金融的发展做了必要分析,2018年农村有债务负担的家庭比例为37.7%,债务均值近55113元,债务超过家庭收入比大约50%左右,有近10.5%的债务家庭出现了资不抵债的困境。而报告也指出,民间借贷成为了农村家庭债务的主要形式,民间借贷占据了农村债务总额的高达64.6%。同时研究表明,2018年我国农村家庭参与民间借贷活动的势头旺盛,呈现出34.7%的农村家庭通过民间金融方式解决资金需求,参与度高达43.8%。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民间金融在农村经济市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三、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风险较高
农村金融合作基金会的全面整顿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使得农村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其地区风险仍然较高。农村金融机构监管方式不完善,并未与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表现在监管方式单一,采用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管理,忽略了金融机构本身的自律体系建设,同时,监管人员素质不高,无法做到公平、公正、有效监督。
(二)农村金融服务有待提高
在存款市场上,由于存贷比约束的存在和扩大业务规模的想法,各金融机构从农村市场吸收大量的资金,处在一定的竞争状态。东部发达地区处于竞争状态,西部农村地区处在垄断地位,东部发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良好,各金融机构先后纷纷加入,形成了高竞争状态,而西部欠发展地区的金融机构少,农村信用社占据了市场份额的一大部分,处于强的垄断地位。这种分配不均,导致了东西部,存贷款各方面的发展不均,农村金融发展受到制约。相对应的,非正规金融机构能够及时满足农村的信贷要求,但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都较高,且缺乏法律规范。各学者认为非金融机构的产生有其必要性。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供给抑制论。二是需求诱制论。非正规金融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如信息相对对称、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等,使得农村金融交易主体对其产生需求。三是供给抑制与现实需求共同作用论。
(三)城乡之间不公平的金融消费环境
由于城市快速的金融创新,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金融产品,如银行卡、电子银行、代客理财、衍生品、资产证券化等丰富的业务品种,满足了城市居民的资金需求,而农村金融相对匮乏的只能提供存、贷、汇款等基本服务。
(四) 农村金融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
农村金融机构监管方式不完善,并未与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表现在监管方式单一,采用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管理,忽略了金融机构本身的自律体系建设,同时,监管人员素质不高,无法做到公平、公正、有效监督。
四、完善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降低农村金融风险
农村金融问题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