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行管理会计是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西方企业发展的经验表明,作为内部控制的支柱——管理会计体系,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中人的行为,为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为控制提供科学的标准,并且有助于形成奖优罚劣的机制,使企业充满活力和效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是统一法人领导下的“统一计划,统负盈亏”的分层经营、分层管理、分层核算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建立管理会计体系有利于对内部责任部门甚至员工个人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除广泛运用目标管理、价值核算、预算控制、决策分析等基本手段外,管理会计主要通过“设立目标-记录实际-分析考评”机制来实现对过程的控制,以引导各责任单位根据本部门的经营状况及责任目标,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努力增收节支,提高经营效益,促进部门管理工作的深化。商业银行只有运用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提高内部经营管理水平,最终带来良好的经营效益。
三、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面临的问题。
目前,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还存在许多难点和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信息系统基础薄弱,原始信息极度欠缺。会计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也是如此。一方面,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为计划、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等部门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它也需要财务会计、信贷管理、资产管理和统计等部门所提供的信息。不仅如此,在评价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评价产品、部门的经营业绩时,还需要外部的金融市场、宏观政策、行业分析和同业经营等有关信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基础还相当薄弱,缺乏统一的核心系统,不但许多经营管理所急需的外部市场信息难以收集,就连银行内部的金融电子化工作也很不完整,“金字工程”还有待进一步展开和深化。在这种情况要全面推行管理会计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
(二)现有成本资料和分析手段欠缺。管理会计特别注重对成本的分析和管理,它以贯穿于经营管理各个活动中的成本与效益分析而著称。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有其独特的要求,从国外的资料来看,他们十分注重产品分部门和分地区的盈利能力报告,而盈利是和成本相配比的,这就意味着相应的成本资料也要分产品、分部门和分地区。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做到这一点,面临着许多困难。从实务的角度来说,原有的银行会计工作流程没有区分上述的成本,难以归集分产品和分部门的成本和费用,也就难以与其相应的收益配比;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作为服务行业的商业银行,其自身的业务特点也造成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难以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不可能象生产企业那样,产品一出来,与之相关的生产成本信息也就出来了。即使现有的银行会计工作流程已经按照传统会计方法的要求去做了,所得到的成本信息也不很准确。而且管理会计所用的变动成本法对于银行而言,是力所难及的。
(三)业绩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不够完善。国外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特别强调业绩评价体系的合理与效率,从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内容的设定,乃至于整个评价体系,都有精确设定。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业绩评价体系的不合理,如业绩评价体系只包括财务业绩,不包括非财务业绩,不能综合全面地反映银行的价值;以财务指标作为考核业绩的标准,而不考虑非财务方面的贡献和业绩,使评价结果与银行长期发展战略不相关,助长了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财务指标基本为结果性指标,是对过去经营成果的反映,缺乏解释性指标,如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指标等等。一个有效而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业务部门的个人及集体的业绩得到承认,也有利于管理部门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这个评价体系在合理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平衡,这也是推行管理会计的一大难点,因为它不仅有技术因素的作用,更多的是人的因素以及部门的协调问题。
四、对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一些思考
(一)整合商业银行内部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打造管理会计系统平台。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内部都存在着种类繁多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些信息管理系统大多只为特定地方或者特定部门服务,互不链接,相互之间无法实现数据共享。要开发管理会计系统平台,商业银行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内部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做到各系统间信息联动,数据共享,为管理会计的实施奠定信息基础。一个非常具体的工作就是,将目前分布在各个省,甚至各个地市的数据中心,都集中到全国一个或者多个数据中心。此外管理会计工作还可借鉴流程再造的思想,将实现管理会计功能作为系统需求,融入正在或即将开始的计算机系统重构工作中,以解决现有的信息系统基础薄弱、原始信息极度欠缺的情况。
(二)完善业绩评价体系,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一级法人、分级管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管理体制。由于管理权距加长,造成普遍的“代理人”问题是这种体制的一大特点。具体而言,就是代理人利用其信息优势,或隐瞒利润,虚报费用,或帐外经营,资金体外循环,或消极管理,不负责任等等。推行管理会计工作,既不能推翻这种分级管理体制,也不能座视种种“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的行为蔓延。因此,强调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中的“代理人”问题,完善业绩评价体系,将管理会计信息与分级管理结构和激励约束制度结合起来,建立以管理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利益协调和“整合”机制,是当前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重点之一。
(三)建立健全资产负责比例管理制度。资产负责比例管理制度是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责管理是对利率、流动性和资本充足性风险的管理。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必须加强预算控制,提高预测水平,强化成本管理,要特别关注有关利率风险、信贷风险、流动性状况的信息,做好利率决策,信贷资配的辅助决策工作,将分支机构资产负责比例管理的工作成绩纳入业绩评价的范畴中去。
(四)要重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再好的理论和方法,都需要人去应用,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这对人才的要求十分严格,除了需要有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和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并且熟悉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能够把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总体运作情况。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引入、培训等多渠道而拥有一批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龙锬:《商业银行与管理会计》,《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11年,第5期
2、胡浩,冯炜:《商业银行与管理会计》,《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13年,第7期
3、唐有瑜:《商业银行与管理会计的难点重点和突破点》,《四川会计》,2011年,第2期
4、潘飞:《九十年代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及未来展望》,《会计研究》,2008年,第9期
5、李伟,冯迪:《入世后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的十大变革》,《 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11
年,第10期
浅谈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