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计准则与制度关系混乱
现阶段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是准则和制度并存的模式。一方面,在不断地制定和颁发新的会计准则和修订已发布的具体准则;另一方面,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然而各自的详简程度都不同,规范的对象一致但有时规范口径有出入,这会造成使企业无所适从的情况。
2、缺乏适合新准则运行的环境
在宏观环境下,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信息披露不完备,无法满足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要求在微观环境下,本土会计服务业实力不足,难以提供独立可靠的会计服务。我国会计服务业务范围单一,规小,实力差,面临着来自国际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严峻挑战。
3、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存在片面协调和单向协调的问题
片面协调表现在我国在会计国际化过程中只注重发达国家尤其是英、美等英语国家。单向协调主要表现在重“引进来”,轻“走出去”,习惯于借鉴国外已有的经验和引进国际会计惯例,忽视将中国自己相对不错的会计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外,对于一些新型的会计问题没有主动去积极研究这种做法的后果是我们一直不能在会计国际化中占据主动位置。
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会计国际化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才能使我国的会计国际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要充分考虑我国会计目前所处的经济环境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发育不完全,企业产权不明晰、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这些与会计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而各国不同的会计环境,导致会计原则和方法的适用性也不同。因此,我们在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不要为会计的国际化而国际化。即不能全盘接受国际会计准则,也不能全盘否认国际会计准则。应该推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只有那些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惯例才拿过来为我所用,对于那些超出我国发展阶段并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则不能盲目采用。否则,会得不偿失。
(二)要注意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双向性
会计国际化是各国会计原则和处理方法日趋相同的过程,其实质是各国的利益之争。从会计国际化的成本效益分析可以看出,哪个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占有主导地位,哪个国家就赢得了主动权,就会享有更多的利益。因此,在会计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的参与进来,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上施加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一方面我国要遵循国际惯例;另一方面也要使我国会计成为国际会计的一部分。我们要积极向国际会计界介绍我们的研究成果、实务做法,不断扩大我国会计的国际影响,使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时候,能够考虑到我们的做法和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三)要注意加快国际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为了使我国会计国际化健康、有序地进行,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人才培养制度。首先,要培养出一批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会计学家,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积极参加国际会计活动,扩大我国会计在国际上的影响。其次,既要通过增加国际会计准则、外语、电子信息技术等新的知识和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来造就国际型会计人才;又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全面了解国际会计惯例,提高业务素质。再次,要全面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客观、独立、公正地执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的向国际水平靠拢。这样,通过人才的培养,可以提高我国会计在国际会计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加快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四)要注意处理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
由于国际会计更多地强调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影响也日益扩大,采用会计制度的形式与国际惯例相悖,会计制度终将被会计准则取代。而在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并行,在同一个层次上指导我国的会计实践。从长远角度考虑,我国应按国际惯例,建立统一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规范体系,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步伐。
四、对加速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建设
(一)会计教育国际化
浅谈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