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完善财务行为。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的财务影响可以从融资、投资、分配这三方面的行为来说。企业的融资手段开始扩大化,面向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有更多样的融资方式。企业的证券比例将会受到准则变革的影响。同行中的会计信息收集有一定的准确性,可以帮助企业投资合理化,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实现收益、投资之间的良好利益关系。会计准则的变革使得企业的盈余报表以及财务报表都被革新,会计收益对企业分红明显下降,企业少了原来的激励股权数量,会降低负面影响。
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改革的对策
(一)管理者应提升认知能力
在新的准则实施之后,企业管理者要及时地对准则进行认知,提升自己的认知、吸收能力,优化企业管理行为。会计准则主要起到了规范、向导的功能,准则的变革可以改善企业会计的价值衡量导向。所以,企业管理者要及时将新的会计准则、企业理念传达下去,灵活运用相关的准则与规定,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管理者应当提高对自我的要求,不断提升自我的认知能力,提升对会计准则的理论掌握水平,并将这些理论综合运用在实践当中,从而规范企业会计的各种行为。管理者在企业会计发展中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只有管理者的水平得到提高,企业会计才能更好地发展。只有管理者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企业会计才能步入正轨,进入长久、持续的发展之中。
(二)完善会计准则,认识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作用
未来的会计准则改革会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式和手段,准则的变革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管理者的衡量和统计方式,企业的行为也会因为会计准则的变革而发生直接变动。因此,要通过企业的检测行为和认知行为来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准则,制定实用的准则,如推行会计投资行为对管理者决策影响的准则等。在完善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还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体系。一方面,让会计准则指导会计体系的构建,让会计体系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另一方面,会计体系的构建要在会计准则的指导下进行,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让会计体系符合新时代的要求,适应变化,与时俱进。此外,完善会计准则还要正确对待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参与国际化进程。只有正确掌握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的方向,才能让我国在制定和实施会计准则方面取得方向性的进步。
在准则制定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形成相对民主化的会计准则,以利推行。我国由财政部制定会计准则,自然偏重于国家的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保护自己权益的呼声会愈来愈高。由专门的立法机构在政府授权下,遵循适当的程序制定会计准则,应是我国财务会计规范发展的方向。
(三)加强监督力度
会计准则变革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多重影响,为了使企业管理者及各部门的工作顺利,需要制定一些有关的监管策略,及时做好宣传工作,通过政府、企业的领导来完善具体的会计准则的实施,帮助会计准则的使用者、推行者实现互利共赢。在加强监督力度方面,还需要扩大监督的主体,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监督中来,切实发挥众人监督的作用。例如,相关部门可以建立会计准则监督组织,组织的成员可以从群众中选取,发挥群众的监督力量,从而让企业的会计准则得到更好的实施,让企业的会计准则在规章制度的要求下获得更好发展。同时,国家也要重视构建会计准则监督力量,加强制定监督力量的相关政策,让监督力量在企业的发展中产生更大的推进作用,帮助企业更好地执行会计准则,让企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四)重视规范化会计理论的研究
逻辑严密的会计理论是制定会计准则的基础,分散的理论研究成果往往因观点不一而难以成为制定会计准则的依据。我国应以基本会计准则为基础,由专门的组织进行系统化的会计理论研究。
(五)视企业规模不同采取不同的会计政策,以落实中央“抓大放小”的方针
大、中企业严格按会计准则要求呈送 会计报表并要经过严格审计,小型企业在报表种类、格式和 注释方面适当简化,审计要求适当放松。这样,既照顾了小企业会计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又能适应我国审计力量相对不足的现状。
目前中国大型企业集团越来越多,这些企业的规模、资金、效益与中小型企业相比都有非常大的差距。如果要求所有的企业都采用相同的会计制度,既不能满足各种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不适应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近些年,财政部进行的会计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总的思路就是,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为基础,制定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保留金融、交通运输等几个特殊行业会计制度,并专门为个体和小型企业制定一套简易会计制度。
(六)会计准则制定要考虑到长远发展的需要
包括:理论和规范要具有一定的历史超前性,以保证其相对稳定;加大稳健原则运用的步伐,重视资产的保值增值,刺激企业合理投资。
例如在关于财务报告方面,由于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其所处的经济环境有相当大的差别,其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也存在巨大差异。对于一个跨国公司来说,需要通过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向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相关而可靠的信息,而对于一个中、小企业而言,编制会计报表可能主要是为了计算所得税,或者向业主及有限的几个股东提供一些信息。这些不同的会计信息要求应当在不同的会计规范中得到体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学者提出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会计模式用于跨国上市公司,而各国则为其中、小企业制定特定的会计准则制度。
(七)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欧共体等组织的共同努力,使国别间的会计差异正在逐渐缩小,这些促使我国会计努力借鉴和吸收。但是,在资本市场上我国远不及美英,在经济规模和法制化程度上又不如法国,客观现实又必然要求我们不能盲目照搬,否则,建立的会计准则将因没有中国特色而成为“空中楼阁”。
我国在改革和完善会计制度的过程中,有必要吸收和借鉴国外会计模式的经验,借鉴国外会计制度改革和与国外会计模式优化的思路,将会计管理体制国家化与会计信息国际化结合在一起,这是我国会计模式保持中国特色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有效途径。
五、结论与展望
中国的会计准则的历史还很短暂,但是发展变化的很快。会计准则的产生、发展变迁有其特殊的必然性,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归根到底是会计国际化趋同的过程,是会计规范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是会计准则逐渐取代会计制度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交易费用最低化的过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但是在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同时应尽可能地保持“中国特色”,因为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必然受到该时期的制度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拥有和保持“中国特色”不等同于保护落后,对于那些国际通用的、先进的会计方法和惯例,我们则要坚决予以吸收与借鉴。同时,诱致型变迁方式与强制型变迁方式并存,变迁主体不在仅仅利用国家强制力办事,
参考文献
1、刘常青:《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发展路径的考证——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发展的总
结和思考》,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年3月,第4期
2、王建新:《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成就与发展趋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6年
3、刘峰:《会计准则变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年
4、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改革与发展》,人民出版社,2010年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改革路径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