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纺织品配额获得量在全国领先。纺织品贸易的平稳较快增长,依托于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建立在配额分配较多的基础之上。近三年,在输欧美纺织品配额分配和招标中,浙江获取配额的企业数和总量,在全国均居第一或第二。如2006年输美21类纺织品首次分配配额,浙江配额总量居全国第一,其中织物配额和服装配额分别占总量33%和20%以上。输欧纺织品出口许可数量第一次招标,浙江有609家企业中标,占全国中标总数的18%,获配额分配量占全国的30.8%。2007年输欧、输美纺织品配额招标,浙江企业中标数仍居前。第一次协议招标,浙江中标企业905家,占全国总数的21.6%,居全国第二。输欧美二次分配配额,浙江有791家企业获得配额,占全国总数的25.4%,列全国第一。输美纺织品第二次协议招标,浙江中标企业1084家,占全国总数的26.5%,居全国第二。输欧纺织品第三次协议招标,浙江中标企业567家,占全国总数的23.5%。
海关数据显示,2009年1—5月,浙江纺织品(包括服装和化纤,下同)出口154.73亿美元,增长26%,比去年同期提高7.2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比重达26.2%,比去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对全省出口增长贡献依然较大。1—5月,规模以上纺织行业出口交货值786.77亿元,占全省工业出口交货值的比重达21.2%,对全省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6.6%,比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出口业绩领跑全国。1—5月,纺织品出口增幅比全国高出10.6个百分点,对全国纺织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36.2%,比去年同期提高10.8个百分点;占全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的23.4%,比去年同期增加2个百分点。与其他纺织出口大省相比,浙江表现出更好的出口业绩,以26%的增幅高于广东(-13.6%)、江苏(19.9%)、上海(5.2%)和山东(16.3%),出口值分别是这四个省市的1.27、1.44、2.56和2.64倍(见图3)。
图3 2009年(1-5)浙江省各地区纺织品增长率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数据
(3)纺织品出口单价总体上升。据海关数据计算,浙江出口纺织品(剔除非纺织物制作的服装)平均单价:2006年为1.52元,比2004年的1.37元提高10.9%;2007年1-8月则为1.54元。在两大类(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19个类别中,2006年平均单价比2004年提高的有12个,提高率为63.2%。分别是合成短纤与棉混纺纱线(缝纫线除外)(提高106.75%),丝织物(提高55.8%),人造纤维短纤纱线(缝纫线除外)(提高23.05%),合成短纤与棉混纺机织物(提高19.12%),棉浴巾(提高17.87%),织物制袜子(提高16.6%),织物制服装(提高12.95%),亚麻及苎麻机织物(提高12.52%),手帕,棉机织物,织物制手套,帽类。纺织品出口单价总体上升,一方面表明出口纺织品的品质稳步改善,性价比更趋合理;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出口设限、成本上升、退税率下调和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压力下,不少企业通过提高出口价格来消化一部分减利因素(见图4)。
图2 06年出口纺织品单价增长物品增长率统计表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网
(4)纺织品出口市场更趋多元化。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由高速增长向适度增长回归。2005年,浙江输欧美的纺织品出口分别增长50.1%和55.5%,比上年提高33.9和26.1个百分点。受配额限制,2006年,对欧美出口增长率减缓至21%和11.5%;2007年1-8月,浙江对欧美出口分别增长15.6%和13.5%。对欧美出口比重下降的同时,对部分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长明显。历年来,浙江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2005年其出口额所占比重为46.7%,市场依赖度过高,产业风险较大。2005年纺织品出口波动后,企业重视开拓新兴出口市场。2006年,浙江对非洲和拉美的纺织品出口分别增长29.8%和49.1%,高于出口欧洲和美国24.7%、11.5%的增幅,占纺织品出口的比重为8.9%和6.7%,分别比上年提高0.5和1.2个百分点;此外对墨西哥和巴基斯坦的纺织品出口增长191.2%和87.8%。2007年1-8月,对非洲和拉美的纺织品出口比重又提高到9%和7.5%。浙江纺织品出口额超过一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逐年增加,从2004年的43个增至2006年的52个。
3 浙江省纺织品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景分析
3.1 出口退税政策对浙江纺织品贸易的影响
出口退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报送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将其在出口前的生产和流通的各环节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
出口退税作为WTO的例外规定已经成为扶持中国产品出口的重要工具,它必将更广泛地运用于中国的外贸发展战略中。纺织行业作为中国最具竞争力和高外向性的部门之一,已成为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的主要创造者。浙江省作为纺织业大省,新一轮的出口退税的调整势必对浙江纺织业带来影响。此次出口退税率的调整有利于浙江纺织行业缓解频发的贸易摩擦,优化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但也会使出口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受挤压,企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贸易转移现象将更加明显,出口方式将向加工贸易转移,贴牌生产可能增多。
浙江美欣达印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服装部经理表示,由于皮革作为“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被取消了,公司的成本因此增加了不少。由于2008年来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企业本身经营就比较难,在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下调的双重压力下,预计企业日子不太好过。但同时,这种挑战其实也是一种动力,倒逼着企业不得不去研发高附加值的产品,往附加值高、深加工的方向发展。
从短期看,对出口企业而言,出口退税税率的降低无疑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2006年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将更难以继续高位增长。如果出口退税税率下调两个百分点,短期来看对外贸出口企业是不利的,尤其是那些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纺织品出口企业。在目前对设限地区出口下降、出口利润空间大幅压缩,棉花缺口巨大,棉纺织产品出口难度加大以及国际纺织品贸易形势趋于恶劣的情况下,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势必将进一步增加企业生产、流通成本,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
但是从长期来看,税率下降两个百分点,有利于纺织企业加快改变以量取胜的竞争模式。由于价格过于低廉,中国纺织品出口大幅增长势头一直不减,遭到欧美等国家或地区的强烈不满并频频发起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设限。而纺织行业产能过剩、竞相压价的混乱局面也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下调出口退税率有利于改变我国纺织产业过于依赖价格优势的单一的国际竞争模式,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在价格优势减弱的情况下,依靠自身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附加值的增加参与竞争,对改变我国纺织行业低水平产能过剩、竞相降价的无序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
3.2 原材料上涨对浙江纺织品贸易的影响
近年来,国际贸易条件趋紧,能源原材料、资金、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扬,低成本发展赖以取得竞争优势的基础不断被侵蚀,加快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势在必行。浙江纺织行业还面临国内纺织强省的竞争压力。2005年,浙江成为全国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第一大省。但是近两年,浙江纺织品出口增速落后于广东,出口总量又退居第二;纺织品生产总量第一之位,也被江苏反夺。加快转变出口增长方式时不我待。要素制约加大企业经营困难。纺织行业所用棉花、羊毛、化纤原料、染化料及助剂等价格涨幅5%—30%,煤炭价格涨幅高达60%。绍兴煤电和蒸气的价格上涨50%,运输费提高一倍;织里镇水价上涨一倍。7月1日起浙江工业用电每度提高3.9分,仅此一项预计下半年全省纺织行业将多支出近9亿元。企业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大,部分中小企业不得不依靠非正式金融渠道寻找高成本资金。据调查,目前非正式市场年利率至少在10%以上,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借贷市场的利率甚至高达20%—30%。
由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国际市场上聚酯切片、PTA等纺织业原料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并且其价格还明显高于国内市场价。受其影响,不少从事加工贸易出口的纺织企业减少甚至停止了从国际市场进口聚酯切片、PTA等原材料,对纺织企业的加工贸易出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2008年加工贸易出口大户绍兴天龙进出口有限公司今年前两个月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为799.87万美元,同比减少32.03%;浙江雄峰进出口有限公司2008年底已暂停进口切片,其2月份加工贸易出口实绩为零。
3.3 人民币升值对浙江纺织品贸易的影响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6/6
关于浙江省纺织品出口贸易困境问题----内容编制与结果分析(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