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的发展保证了我国农村地区基本政策的顺利实施。其中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执行最为突出,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保证了国家对农产品收购政策的实施,并且解决了困扰农村经济多年的资金流转问题。
农村金融机构具有政策性和商业性的双重特征,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农村金融创新道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在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时机,由国家主导设立,即符合政策要求的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目标,又坚持了商业性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的运营原则。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有利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和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发展新格局。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更接近农户、个体生产、经营者以及小微企业,并可利用自身成本相对较小、信息获取相对完全、速度相对较快的优势,有针对性的设计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能够有效地的满足不同客户群体多样化融资需求。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因此通过实践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合理市场定位,会拓展出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与其它涉农机构形成互补共同担负农村金融发展的大任。
(三)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农村金融的发展难免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在1994年以后实行的银行商业化改革,使得农村金融机构逐步撤销。无论是商业性金融还是合作性金融在农村的营业网点都在迅速收缩,涉农信贷不断萎缩,正式金融的缺位使农村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并且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单一,信贷资产质量低也在制约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农村的金融供需发展不均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金融机构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整体来看,农村金融的需求与供给仍然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绝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长期经营困难,由于人情贷款、管理机制落后等现象存在,使得这些机构的社会效益低下,无法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后,退出了容易出现大量亏损的农户信贷业务,转而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大城市和转向一些大客户。在有些地区,中行、工行、建行等在县一级都没有设立支行,更不用提在乡及以下层次了。
农业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发放不均衡。随着“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在逐年增加,但是农业贷款与其他产业贷款在增长幅度上并不存在优势。农村信用合作社虽然逐年增加了农业贷款的绝对值,但与整体金融服务机构增加农业贷款的趋势基本趋同。尽管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贷款的占比逐年在下降,但历年占比的比例基本都维持在 80%以上,农村信用合作社仍是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的主渠道。
二、农村问题的原因与分析
(一)功能性金融主体缺失产生的影响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我国承担着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主要职能。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目标定位有着较大的差距。中国农业银行单一的服务功能影响着农民的业务办理。购资金的封闭管理虽然使粮食流通的改革顺利进行,但是也限制了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发展领域。
同时资金运作体制不完善也在另一方面降低了银行在农村金融中起到的作用。农业银行作为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其资金来源理论上应当具有丰富多元性,应通过财政拨款、发行金融债券、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境外筹资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农村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资金的筹集方式主要为向中央银行借款。
单一过窄的服务功能以及不健全的资金运作体制,整体弱化了策性金融的信贷服务,并且农村发展银行与农民间的借贷关系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在农户的借贷来源比重中来自农发行的借款占比为零,农民对农村发展银行几乎不了解,可见农发行并没有承担起解决农村中弱势群体信贷需求的政策性功能。这加剧了农业发展对信贷资金需求的紧张局面,农村政策性金融主体的缺失,造成农村正式金融抑制。
合作性金融是农村金融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农信社自身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阻碍了农信社作为我国农村合作性金融的发挥,农信社法人的结构不完善,影响农户的互助合作。由于产权界定不清晰,农信社的“三会”制度形同虚设,违背了农信社原本的改革目标。在深化改革之后,大部分机制刚刚起步,许多治理都有待完善。其次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定位是农村合作性金融的主体,是农民自己的资金互助组织,按照原则来说应该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属于服务性机构。但在实际运作中,大多数的农村信用社过分看重业绩,而且监管部门对信用社的监管均使用商业指标,在下达经营指标的同时,并没有在贷款、存款准备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这就使得信用社再走合作化路线还是商业化路线的选择上来回徘徊,偏离了为社区,为农户服务的原则宗旨。
农户在信用社办理业务时,信用社的手续繁杂,效率低下。根据资料数据显示,约有70%的农户没有向信用社有过借款经历,有50%左右的农户未得到信用社的小额贷款,由此可见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不高。
其次在商业化战略获得成功的同时,农业银行以收缩县级以下网点为代价,加大了开拓城市市场的力度,使其渐渐脱离农村。农业银行作为国有银行,在追求最大利益的驱动下对市场定位进行了调整,逐渐显现出商业化的经营模式。部分网点只存不贷,提高了对农业信贷管理的限制,最终导致支农作用大大弱化,支农的地位也不断下降。
(二)农村信贷配给的影响因素
农村金融问题研究 (5)(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