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环境会计的定义………………………………………………1
1.从企业和传统会计的角度出发……………………………………………………1
2.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1
3.从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出发……………………………………………1
4.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2
二、关于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 2
三、关于环境会计对象的界定…………………………………………3
四、关于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3
内 容 摘 要
文章主要对目前环境会计研究中环境会计从企业和传统会计的角度出发、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从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出发、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对环境会计的定义;阐述了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环境价值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应当将两者结合起来。从横向宏观:从受托责任观出发;对象是自然环境;资源环境、社会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的价值;社会环境和纵向微观对环境会计理论基础的界定;及会计环境必要性:可以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的基础;它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准确地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业绩的需要;建立环境会计是对外开放的必然需要等一些观点进行归纳,并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加以评述,为环境会计研究提供素材。
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建立有效的环境资源核算制度和切实可行的环境会计准则,非凡是如何建立和我国情况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是当今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环境会计的定义 第一类观点认为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并合理计量企业经营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全面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将会计学与环境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治理,为决策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以期达到合理配置资源,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和融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人认为环境会计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学领域。这两种观点都是从企业和传统会计的角度出发,将环境会计定义为“企业传统会计核算+环境资源成本”的模式,对环境会计的定义过窄,也没有反映出环境资源对社会、国家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而着眼将企业对资源的损耗和影响归纳到会计核算之中。 第二类观点认为环境会计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下、通过会计特有的方法、对企业给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带来的影响进行计量、告和控制,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以实现企业盈利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这种观点比上述观点的面有所扩大,注重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结合,侧重于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类观点指出环境会计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是指主要以价值形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这种观点的新奇之处在于拓宽了环境会计核算的内涵,将环境扩大到了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 第四类观点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认为环境会计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建立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对社会资源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有关环境资源信息,以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绿色会计的实质是要将企业生产所造成的牺牲环境质量的代价,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其会计循环应包括与企业有关的资源、废弃物及其处理。这种观点站在经济循环的角度,提出了环境会计应当以对环境资源耗费的补偿为中心进行核算。综上所述,在对环境会计的定义中应当对以下问题加以考虑:环境会计中环境的内涵不仅仅包含自然环境,还应当包括社会环境;环境会计的主体应当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环境会计核算不仅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而且要比其他会计更多的运用实物、劳动乃至文字的考核指标进行综合核算。
我个人的观点认为既然环境会计,又称为绿色会计,就要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纳入会计核算,以有关的环境、会计法规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与属性,正确核算评估企业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并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环境信息的现代会计学分支,使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交叉渗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生态经济的发展。
以上对环境会计的定义可描述为:环境会计是指以对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补偿为中心而建立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它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和实物、劳动量等形式对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资源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和分析,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国家的社会和自然的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从国家的宏观、部门和区域的中观、企业的微观环境出发,将企业生产所造成的牺牲环境质量的代价,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环境资源信息,以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状况,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关于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 有人认为,环境会计的建立基于以下理论基础: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具有资产性质;环境资源成本的货币计量性,依据资源损耗量与补偿性投入的比率关系,可以计算环境资源的价格;环境资源的价值受治理方式的影响;企业环境资源信息的重要性,有关环境资源的成本和价值对企业及其他信息用户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十分重要的。 也有人提出环境价值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环境治理理论是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环境价值理论说明环境有效用价值,而效用价值是可以计量的。这为环境会计的计量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并为各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提供了一般方法。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会计核算的持续经营假设应建立在自然资源不枯竭、生态资源不降级的基础上,以保证社会、经济不断地、持续地发展,会计核算和监督的正常程序和方法都应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环境治理的产生和发展要求会计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如环境资源的存量、流量、环境费用的总量、用途,环境资源所产生的效益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造成的外部环境成本、环境保护收益等。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前一种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的是环境会计的计量性,后一种主要是从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石来考虑的,作为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都有所欠缺,应当将两者结合起来。我认为构建科学的环境会计理论框架,是使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系统化的需要,是环境会计趋于成熟的表现,这对完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指导环境会计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关于环境会计对象的界定 第一种观点从受托责任观出发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本身活动能够影响到的有限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企业不仅是环境资源的受托者,也是委托者。企业的环境会计系统应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环境行为进行记录和反映。考虑到企业与环境的关系的复杂性和非货币计量因素,将环境会计的对象界定为:企业的环境行为所涉及的自然环境空间和环境要素,以及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影响的那部分环境空间和环境要素。这种观点所说的环境会计的对象只限于自然环境资源,范围狭窄。 第二种观点认为,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就是自然环境,是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不断消耗和不断补偿的循环过程。环境会计的具体核算对象可归为六大会计要素: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权益、绿色收入、绿色成本和费用以及绿色收益。这是基于循环经济的基础之上对环境会计对象所作的具体分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第三种观点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应考虑整个资源环境、社会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的价值,环境会计的会计要素应重新界定。要考虑到除资金之外的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价值。认为由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减少资源数量的耗减费用,由于废弃物的排放而造成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由于保护环境发生的人力、物力、财力耗费等等费用,都应纳入环境会计的核算范围。因此,在环境会计下的会计要素须重新界定,资产中应增加“自然资产”,负债中应将企业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加以确认;所有者权益中应将自然资本加入其中;在收入要素还应包括企业在进行环境保护政策时所带来的收益;费用要包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以及由于环境资源耗费所发生的开支,对象的定义视野范围有所扩大,对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体系,对会计对象的界定做出了划时代的变革,弥补了传统会计关于会计对象不完整的缺陷为微观层次上的会计制度制定奠定了基础。 第四种观点提出,绿色会计所核算的对象不仅仅是自然环境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还应包括社会环境。把视野拓展到整个社会,即把社会资源看作核算的对象,包括环境资源、信息资源及由此带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无形资源等。这种观点扩大了环境会计的对象。 第五种观点认为,我国的环境治理包括宏观治理和微观治理两个系统,宏观的环境治理系统是在全国范围内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微观环境治理系统是把环境保护纳入有关部门与企业的经济治理中去,从工业生产活动入手控制环境污染。因此,环境会计的主体应当包括独立核算的企事业单位、地区政府、行业部门乃至国家,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也应当包括企事业单位、地区政府、行业部门乃至国家的经济活动行为。 由以上可以看出,对于环境会计对象的界定,从第一种到第四种都是从横向来考虑环境会计的对象,依次增加了环境会计对象所包含的内容。第五种观点是从纵向来看环境会计的对象,两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最佳的考虑应当是将两者结合起来,既要考虑不同层次环境会计所面对的经济活动的不同,又要兼顾每一层次环境会计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会计要素的不同定位,这样才能更好的界定环境会计对象。我认为从整个经济系统看,环境向经济系统提供原材料和能源,同时原材料和能源在生产过程中以污染或废弃物的方式回归大自然由自然环境消化吸收,倘若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污染超过环境的再生能力和吸收净化能力而又不给予足够的补偿,就必然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生态系统的失衡。失去环境系统的有力支持,也就是丧失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环境会计的对像应该是还包含整个经济系统。
四、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第一类观点认为它可以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的基础。传统会计没有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价值都反映出来,因而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并未考虑环境因素。对于企业来说,现行会计制度中仅在企业“管理费用”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而并未充分考虑无规划的开发给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及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所以治理环境污染所发生的费用,应作为国民生产总值的扣除项,这样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破坏损失及环保收益才能得到充分的反映。从长远来看,如果考虑了环境因素,目前许多企业因忽略了未来的环境支出而低估了当前成本所反映的盈利不实。因此,通过建立环境会计可以使我们从宏观上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从微观上强化环境成本考核,注重环保的内外效益。
第二类观点认为它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准确地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业绩的需要。我国提出的采用“绿色核算”启动环境会计,宏观地说,就是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将治理环境、恢复生态所付的费用扣除掉;微观上是指绿色会计,即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进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披露绿色会计信息。只有将企业对环境影响的耗费作为收入的减项反映,才能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准确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进一步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从社会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企业的角度来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的业绩。
第三类观点认为企业发展需要环境会计。企业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高损耗、高污染,低利用率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它实质上损害了企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在全球环保潮流和污染日趋严重的双重压力下,产品定价不能不考虑环境影响,投资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已是势在必行。环境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能够准确地反映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使企业挖掘内部潜力,维护社会资源和环境;而传统会计则无法为企业管理者和社会提供环境因素影响下的成本、产品价格的正确信息。因此,企业自身也要求逐步树立起对环境会计的重视。
企业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要求注重自身的环境形象,自觉把环境问题引入会计核算。首先就是来自资金市场的压力。投资者出于投资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考虑,非常关心企业环境绩效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企业也必须注重自己环境信息和环境问题的报告。其次就是出于回避风险的考虑。由于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是由环境会计进行反映的,因此,企业也会越来越重视环境会计体系的构建,自觉为其出谋划策。
第四类观点认为建立环境会计是对外开放的必然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各国企业间的合作及投资会逐年增加,企业不仅面临着激烈的国内竞争,而且必须接受世界经济环境的挑战。若不重视环保并将其纳入必要的会计核算体系内,牺牲的将不是一代人的利益。而在目前环境保护已经是全球性的问题,环境会计纳入核算体系已是必然。
我认为环境会计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业化发展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不能以牺牲和损害环境为代价,只有有效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到了才是正确的选择。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需要;环境质量的恶化不仅严重威胁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利用会计手段对环境活动
进行确认和计量,可以改善环境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上所述,为了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最佳结合。这些都迫切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环境会计;建立完整的环境会计体系,大力发展环境会计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1、左建东,《建立环境会计体系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2、金隽敏,《建立绿色会计体系有关问题探讨》,湖南经济治理干部学院学,2005。3、刘艳萍、于洁,《环境下我国绿色会计体系基本框架的构建》,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