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帐款的现状。
应收帐款的管理意义。
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经济效益减少。
降低商业信用,增加经营风险。
应收帐款的管理方法。
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1、制订合理的信用政策。
(1)确立正确的信用标准。
(2)创造正确的信用条件。
(3)确立适当的信用额度。
(4)加强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
2、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1)认真做好赊销对象的资信调查和监督。
(2)制订合理的赊销方针。
(3)建立赊销审批制度。
(4)强化应收账款的单个客户管理和总额管理。
(5)建立销售回款“一条龙”责任制。
(6)对应收账款实行辅助核算,建立应收账款核销制度。
(7)建立切实可行的对帐制度。
3、建立风险转移机制。
(二)规范相关管理流程
1、建立客户档案,进行有效的信用评估和跟踪记录。
2、事前监督:签订合同。
3、事中控制:发货查询、货款跟踪。
4、事后控制:欠款追收、拖欠处理。
内 容 摘 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安全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有许多企业因追求业绩或增加市场占有率,盲目扩大销售量,未对应收帐款采取有效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导致企业资金紧张,甚至陷入财务危机。此前我所处的企业也存在为了增加市场占有率而盲目增加销售,应收帐款率过高,导致企业资金占用过多,经济效益减少,增加经营风险。加强对应收帐款的管理已迫在眉睫。本文将简述应收帐款的现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意义,并对强化管理的措施方面加以探讨。
应收帐款的现状。
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我国目前的应收帐坏帐率大约5%,比发达国家的0.5%至1%还相差很远。坏帐占用企业过多的资金,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海外呆帐更是触目惊心。坏帐率已经超过5%,每年损失高达400亿美元,损失率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至20倍。据四川长虹04年6月的财务报表,218亿元总资产中,应收帐款与存货139亿元,占总资产的63%,而固定资产只有32亿元。尽管这些损失是由外方信用缺失造成的,但企业的应收帐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强化应收帐款管理的意义。
企业因销售业务的频繁发生及买方市场的作用,使应收帐款频频发生,如控制不当,将对企业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
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效益减少。
通常企业销售收入实现,往往意味着纳税义务的产生,企业需用流动资金垫缴当期税款;如企业出现帐面利润,那年度实现的利润要向投资者分红,导致企业增加资金流出。加重了资金调度的压力,将导致企业效益减少。
降低商业信用,增加经营风险。
企业应收帐款占用大量资金,导致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商业信用丧失。且无法从供应商处获得折扣,交易成本增加;甚至让公众对企业的偿债能力产生质疑,进而失去金融机构的支持。
强化应收帐款管理的措施。
中国企业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与规范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特别是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依靠主观判断或单一手段去加强客户风险及应收账款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规范相关管理流程、加强客户风险的科学评估和管理、充分利用第三方专业信用风险管理机构的商业信息及信控技术资源,是中国企业增加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当务之急。
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1、制订合理的信用政策。
(1)确立正确的信用标准。信用标准过严,可使企业遭受坏账损失的可能减少,但不利于扩大销售占领市场。信用标准过宽,虽然有利于刺激销售增长,但有可能使坏账损失增加,得不偿失。因此,企业确定信用标准时,一般采用比较分析法,分别计算不同信用标准下的销售利润、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及坏账成本,以利润最大或信用成本最低作为中选目标。
(2)创造正确的信用条件。信用条件主要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适当地延长信用期限可以扩大销售量,但信用期限过长也会造成应收账款损失风险增加。为了使客户早日付款,企业在规定信用期限的同时,往往附有现金折扣条件,即客户若能在规定的折扣期限内付款,则能享受相应的折扣优惠。但提供的折扣应以取得的收益大于现金折扣的成本为标准。
(3)确立适当的信用额度。信用额度是企业根据客户的偿付能力给予客户的最大赊销额,但实际上也是企业愿意对某一客户承担的最大风险,在市场情况及客户信用情况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应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其始终保持在自身能承受的风险范围内,需要根据以往的交易记录、社会公共信息甚至利用第三方专业信用风险管理机构的商业信息及信控技术资源对客户确立适当的信用额度。
(4)加强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成立信控部门,主要负责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价,对每一个客户进行分析,区分不同客户的信用差别,结合产品市场占有率、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分析,合理确定客户的赊销额和赊销期。由销售人员负责推销产品,并负责货款收回,由财务部门监督货款回收情况,减少企业的坏账损失发生。
2、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1)认真做好赊销对象的资信调查和监督。广泛收集有关客户信用状况资料,采用定性分析与定时分析方法评估客户的信用品质,取得分析结果后应注意或减少与信用差的客户发生赊账行为,并对往来多、金额大或风险大的客户加强监督。
(2)制订合理的赊销方针。企业可以在合同中规定,客户要在赊欠期中提供担保,如果赊欠过期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赊欠期较长的应收账款企业可与客户签订附带条件的销售合同,第一,如客户不能及时付款,销售方有权停止供货,直至欠款到帐为止;第二,在赊销期间货物所有权仍属销售方所有,客户只有在货款全部结清后才能取得所有权,若不能偿还欠款,企业有权收回商品,弥补部分经济损失。
(3)建立赊销审批制度。在企业内部分别规定业务员、业务经理等各级人员或授权人员批准,有利于控制销售赊销的限度。
(4)强化应收账款的单个客户管理和总额管理。对与自己有经常性业务往来的客户应进行单独管理,通过付款记录、账龄分析表及平均收款率判断个别客户是否存在账款拖欠问题。
(5)建立销售回款“一条龙”责任制。为防止销售人员片面追求销售任务而盲目销售,企业内部应明确追讨应收帐款责任人是销售人员而不是财务人员。同时制订严格的资金回款考核制度,以实际收到的货款数作为销售人员的考核指标,每个销售人员必须对每一项销售业务从签订合同到回收资金全过程负责任。这样就可使销售人员加强风险意识,促进货款的回收。
(6)对应收账款实行辅助核算,建立应收账款核销制度。
(7)建立切实可行的对帐制度。根据业务量大小及时间等因素对应收账款进行定期核对,由财务提供数据,销售人员与客户核对签章确认后,留财务部门留案,作对帐依据,如发生差错及时做出调整,避免差异越堆越高。
3、建立风险转移机制。
销售货物时,第一,国内销售如不能及时收回现金的,提倡收取银行承兑汇票,让银行承坦到期无法收回货款的风险;第二,外销出口的,需购买应收帐款的担保保险,支付保费,让风险转至保险公司承担。避免因买方信用影响企业正常发展。
(二)规范相关管理流程
1、建立客户档案,进行有效的信用评估和跟踪记录。
从初识客户到维护老客户,销售及各级管理人员都应全面了解客户的资信情况选择信用良好的客户进行交易。
已交易的客户应从外部媒体、交易记录及充分利用第三方专业信用风险管理机构的商业信息及信控技术资源等建立并及时更新客户信用档案,作为签订合同时给客户信用的参考。
2、事前监督:
销售货物前,必须与客户签订购销合同。合同的格式、内容、程序必须规范化。因合同的每一项内容,都有可能成为日后产生信用问题的凭证。是解决货款追收的根本依据。
销售合同中应明确的主要内容:明确交易条件、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明确履行合同的具体时间;如电话订货,必须有传真件作为凭证。
合同应注明,如果客户不能按合同规定时间付款,我司有权利停止向该客户提供本合同或其他合同的一切货物。
同类性质的合同建议采用固定格式,以免被对方刻意遗漏要点或增加模糊点,留下后患。
3、事中控制:
(1)发货查询。
必须经财务部签章后,才能发货。财务人员根据合同与收款情况仔细核对,符合条件才能发货。有欠款未付的,不发货。特殊情况须经销售经理、财务经理、总经理统一确认。
(2)货款跟踪。
财务部在发货后及时根据发货凭证入帐,形成应收帐款;根据回款情况核销应收帐款。财务部根据应收帐款帐表,每日、每周、每月报送相关的财务报表,并经常进行帐龄分析,以便销售人员、销售经理、财务经理、总经理及时掌握、跟踪应收帐款情况,及时为销售、管理提供依据。
应收帐款不能与管理脱节,以免造成帐目混乱互相推诿、责任不清。须形成定期对帐的制度,财务部把对帐单提供给销售人员,销售人员与客户核对一致后,把书面确认书交回财务留档。
公司货物销售后,应启动监控程序,根据合同条款、客户信用、回款情况,在货款形成早期由销售人员进行适度催收。
4、事后控制:
(1)欠款追收。对拖欠的货款,即时采取多种方法追讨,如电话联系、信函、走访等。催收货款责任到位,原则上采取经理负责制,再由经理落实到具体的业务员身上。
对已拖欠货款的处理:
A、停止对此单位提供货物。
B、采取多种方式,催收货款。
C、对拒不偿还欠款的客户,移交法律部门提起诉讼。
D、涉及债务重组的,提交公司董事会决议。
(2)销售人员催缴的货款要及时交给财务部入帐,挪用、占用、侵吞、贪污公款的,按公司有关规定进行处罚,情节严重触犯法律的追究刑事责任。
(3)财务部应发挥其监督职能,负责应收帐款的控制和考核。及时把销售、回款、欠款数据提供给销售部。销售人员是应收帐款的直接责任人,公司对销售人员考核指标是收现指标,考核结果与其经济利益挂钩,奖惩分明。提高销售人员积极性的同时,避免销售人员片面追求销售量,给公司埋下祸根。
参 考 文 献
1、《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2、网络统计数据
3、某企业的管理制度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