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基本理论的冲击与影响
1.会计目标多元化;
2.会计对象由资金运动扩展到实物运动;
3.会计的主要职能由核算、监督向预测、决策和控制职能扩展;
4.会计本质体现为管理信息系统;
5.会计原则更具灵活性、开放性。
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1.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流程的影响;
2.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质量的影响;
3.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方法的影响;
4.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三、实行会计电算化应关注的问题
1.要提高对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
2.要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
3.要重视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
4.要制定统一财务软件的标准。
四、结束语
内 容 摘 要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高效、准确等优点被认可并逐步地应用到会计领域,会计电算化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也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传统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了会计管理和决策的效率,同时对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实务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网络化;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实务;会计核算;会计方法;财务软件;标准。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影响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高效、准确等优点被认可并逐步地应用到会计领域,会计电算化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也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传统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了会计管理和决策的效率,也对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实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基本理论的冲击与影响
1.会计目标多元化。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会计目标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会计的目标或中心内容是提供信息。手工记帐时,会计一般只提供事实性信息。会计电算化以后,随着财务电算化系统的不断完善,同时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财务信息的要求,系统将提供有关预测性财务信息及控制决策性财务信息,还可能提供与财务信息相关的其他信息,甚至提供一些不太可靠但相关的信息(提供这些信息在手工会计时是不易的),以便用于判断其可信度。
2.会计对象由资金运动扩展到实物运动。传统会计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业务作为对象,实践操作中以资金运动作为主要对象。长期以来会计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其一,计量的单一性和内容的片面性。计量上一直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虽然使用一些其他有关实物的计量单位,也不能充分体现经营过程中实物的变化状况。其二,资料信息不完整,企业的经营状况得不到充分反映,满足不了经济、社会、科技信息的需要,特别是新的会计领域如责任会计、环境会计、信息会计等等的需要。其三,即使使用货币计量也存在本位币与辅币的矛盾,涉及外汇业务的核算不准确,提供的信息资料不能反映市场的变化。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扩展会计核算的对象,由单一的资金运动领域进入到实物运动领域。当前,手工会计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是有限的,单做资金运动就相当困难。会计电算化具有处理数据信息快、效率高的特点,可以对资金运动以外的非资金运动,如:实物运动采用多种计量单位进行科学的核算,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社会信息发展的要求。
3.会计的主要职能由核算、监督向预测、决策和控制职能扩展。传统会计的主要职能确定为反映和监督,预测、决策和控制职能只作为辅助职能。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会计职能将由原来的反映、监督职能扩展到预测、决策和控制职能,以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核算部门的数据资料全部由会计信息系统在不同的部门或信息中心产生,而不是在财务部门产生,把原来占用财务人员大部分工作时间的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算账、结账等繁杂的重复工作,通通由计算机在各职能部门分别完成,把财务人员从繁重的会计核算任务中解放出来,核算职能实质上在不断地被淡化。传统的会计监督职能一般局限于对经济业务进行事后反映和监督。会计电算化后,所有经济业务发生时,会实时形成会计资料,在经济业务的执行过程中就能由各有关部门实行有效控制,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延伸,不再是财务部门专有的职能,从而多角度加强了事中监督。会计工作由过去主要对外报送会计报表转向利用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并支持和参与企业内部的业务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由过去单纯的事后核算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全面管理。会计人员的角色由为领导提供信息资料转变成为给领导提供决策方案,更多地从事经济活动的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未来的会计人员将充当管理角色,其主要任务是为管理部门收集、过滤、分析经济资料,并解释信息。”会计的职能已经不可逆转地发生着变化。
4.会计本质体现为管理信息系统。会计本质,会
计界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即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论,财务工作电算化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达到全新的融合,会计核算与管理贯穿在一起,会计不仅在“核算”的基础上可以提供各层次财务信息,而且会更多地利用财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参与管理活动,因而,会计本质更加明显地体现为管理信息系统。
5.会计原则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传统的会计是
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原则,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工作的重心将从有形资产计量转为无形资产计量,市场价值的变化十分频繁,单一历史成本计量具有很多缺陷,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没有得到全面和正确的确认和计量,这样历史成本原则显得不合时宜。另外,权责发生制原则不利于反映现金流量信息,使得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较为困难,并且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观念等因素,对于电子商务时代的衍生金融工具等经济事项,无法做出恰当的处理。其三,传统会计理论中的配比原则是将当期的收入与成本费用相对比、相互配比,电算化、网络化、信息化环境下,“虚拟公司”的出现要求合作各方面的合理分配,配比原则的配比范围扩大了,即不仅配比实物资产的耗费,还要配比人力资产、智力资产的耗费。其四,传统会计报告主要提供财务资本的货币化会计信息,既不反映人力资产、知识资产的价值,也不反映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不能满足用户全面了解企业的机会和风险以及企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的需要;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报告体系,能够将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在报告中全面、适当、公正地予以揭示和披露。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一)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流程的影响
手工核算是从处理原始凭证开始,根据原始
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再据以登账,而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财务处理系统以手工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信息为起点开始进行处理,将已制作完毕的记账凭证输入计算机中进行处理。手工核算时,按照复式记账原则,总分类账与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必须采用平行登记的方法,从而将总分类账中的余额、发生额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中的相应数字进行核对,保证记录的准确性。在计算机处理系统中,计算错误完全可以避免,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核对失去了意义,而且总账库存文件与明细库存文件中有数据同时产生,也就不再需要编制科目汇总表。因此,在电算化条件下,可以不考虑账簿间的核对工作,而核对、制约工作主要靠正确输入凭证和账簿内部控制来实现。因此,会计电算化有效地开展,不仅会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给会计核算流程带来根本性的改善。
(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质量的影响
账务部门要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充分体现其作用,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关键。会计工作的电算化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可理解性、一贯性和可比性都有重大影响,从而也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企业有效地开展会计电算化后,除录入与复核记账凭证,录入一些原始数据之外,几乎所有的计算整理,归类等工作均由计算机自动完工,手工干涉很少,计算机调整处理的特点充分发展,由此带来的会计信息及时性的改变是质的飞跃,企业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会计信息的滞后问题不再是问题了,会计信息更为接近实际情况。实行会计电算化,会计人员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择适用的会计方法,可避免由于人员变动等因素而改变会计方法的不利因素,从而更好地保持会计信息的一贯性可比性,使会计信息质量将有较大的提高。
(三)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方法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的有效开展使得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分析工作主要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可以利用计算机运算速度快,能进行复杂运算等优势,采用或选择一些手工下难以完成或无法选择采用的方法。会计人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处理中脱离出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采用各种会计方法来开展和搞好会计工作。
(四)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在手工条件下,有岗位责任制,各种内部牵制制度,保证了会计信息的正确性,企业资产的完整和安全。计算机的引入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的形式、内容、重点等都发生了变化。一是内部控制的形式发生了改变。原手工下达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后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如制造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等试算平衡的检查、凭证的借贷平衡校验、月间余额的检查、余额发生额平衡检查、各核算系统之间的数据核对、报表数据的勾稽关系检查等。二是内部控制的内容发生了改变。计算机技术的引入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工作内容,也增加了新的控制内容,如计算机硬件及软件分析、编程、维护人员与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内部牵制,计算机内及磁盘内会计信息的安全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治、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维护人员等的岗位责任等等。三是内部控制的重点发生了改变。会计电算化后的内部控制的重点将放在人工处理的控制、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的控制、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处理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联接的控制方面。
三、实行会计电算化应关注的问题
(一)要提高对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
许多单位的领导和相关个人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还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一是一些人认为会计电算化为时过早,实现会计电算化就是编程序的过程,是单纯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是会计部门的责任等等。二是传统的会计理论也禁锢着部分人的头脑,一些人肤浅地认为“算盘”和“账本”就是财务会计的工具。这些片面的认识给会计电算化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健康顺利地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政策与法规中存在着不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规定。颁布电算化政策与法规是为促进会计电算化服务的,而目前,我国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规定。例如,有些涉及软件技术开发上的具体细节规定,不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反而因规定的太死抑制了软件的自我发展,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
(二)要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普及率总体上偏低,企业管理信息技术的采用明显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一是当前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不到总数的40%,而且分布极不平衡。主要是大中型企业采用,小型企业很少采用;主要是国有企业采用,集体企业和乡镇较少使用;较发达地区的企业较多使用,广大内地企业较少采用;有先进管理水平的企业较多采用,管理水平落后的企业较少采用。二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在一些启用了“管理型”或“决策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企业中,由于管理环境跟不上或软件使用人员的知识技能跟不上,企业应用会计软件的水平远远落后于会计软件本身的发展。许多会计软件功能齐全,但在企业实际使用时只能完成少部分功能,致使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不充分。三是软件中会计核算功能部分能被使用,但财务管理和决策分析功能部分使用率很低。四是有些企业会计人员在运行会计软件过程中面对出现的意外问题不知所措,干脆弃而不用,仍然采用手工会计核算,会计信息系统只作辅助作用,或者搁置不用。
(三)要重视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
会计电算技术的使用在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一是在采用了会计电算化手段的企业中,有半数以上的企业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核算型”财务软件,主要是用电脑代替人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其软件主要是一些软件公司早期开发的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也有一些是自行开发的核算软件,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的企业较少,采用ERP的企业就更少。这样,会计信息系统的启用并不能对企业管理带来实质性改善。二是会计电算化人才严重匮乏。一方面,财会队伍中的部分人员知识老化,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积极性不高,短期培训很难取得明显效果。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复合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直接影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
(四)要制定统一财务软件的标准
由于财务软件的开发未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再加之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是各自向软件开发商购买的,甚至有的软件开发商还别出心裁地搞出各自的特色,结果使会计电算化所用财务软件比较混乱,就是同一行业的不同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也不尽相同。不同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使用方法的不一样,导致了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的不方便。从国外情况看,在某些会计电算化搞得好的国家,基本上是通过行业会计协会制定统一的财务软件标准,甚至某些国家就直接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规定哪些行业必须使用哪种财务软件。这样国家有关经济管理、监督部门就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财务检查、专用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单位也可以利用网络及时地进行财务报告的传送等。
结束语
在会计电算化的冲击下,传统的会计理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会计电算化促使会计信息处理的及时性、方便性、针对性得到充分展示,将使其同其他计算机系统一样,成为一个开放系统。近年来,随着INTERNET网的兴起,采用INTERNET来构造企业信息系统将是便捷先进的技术。虽然在现有条件下,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研究也尚未对会计电算化形成强有力的支持,但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电算化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其会计信息更具有时间和空间价值,其会计行为将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其核算方法更为灵活,会计以核算职能为主的职能将逐渐被以管理、分析、预测、决策、控制为主的职能所替代。会计电算化以会计实务也产生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推动会计实务不断发展变化,而会计实务的发展变化,势必对会计理论形成严峻的挑战,促进会计理论不断变革发展,更好地适应和指导会计实务,以更好地满足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建设提供更有效、更便捷的会计信息,更好地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参 考 文 献
1、李心和.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挑战.财务研究.1998;
2、李春鸣.论电算化会计师信息系统对会计理论的影响.中国会计电算化.1999;
3、刘忠玉.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及对策探讨.财经问题研究.1999;
4、孔庆林.论基本会计假设.中国农业会计.1995;
5、范睿.对会计电算化有关问题的思考.财务与会计.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