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论我国的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的概述及作用。
对现行会计目标理论的简要评价
会计目标的构成。
会计目标理论的重构。
参考文献。
内 容 摘 要
会计目标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境地的抽象范畴,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会计系统围绕会计目标发挥作用,会计目标引导会计系统进行。会计目标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境地的抽象范畴,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会计系统围绕会计目标发挥作用,会计目标引导会计系统进行因而,会计目标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评述现行会计目标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考察会计的历史发展,对会计目标理论进行研究,并对会计目标理论进行重构
会计作为“节约与企业相关的各产权主体及潜在的产权主体的交易费用”的目标与决策有用学派有一定的联系,在大多数情况下,交易费用的节约正是因为信息使用者在使用会计
信息后作出正确的决策基础上实现的。另外,在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并不健全的情况下,资本
市场的投资者尽管不能单纯依靠会计信息进行决策,但他们通过运用这些公布的会计信息而
节省交易费用确是勿庸置疑的。正是在这些意义上,与决策有用学派相比,“节约交易费用”
论更适合我国的国情,我们认为,会计目标由基本会计目标和具体会计目标构成,具体会计
目标因历史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而在这些差异背后,存在着共性,它就是会计基本目标
——满足会计信息需求。
论我国的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境地的抽象范畴,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会计系统围绕会计目标发挥作用,会计目标引导会计系统运行。因而,会计目标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评述现行会计目标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考察会计的历史发展,对会计目标理论进行研究,并对会计目标理论进行重构。
对现行会计目标理论的简要评价
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于会计目标的探讨主要有两种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它们都是对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情况下会计具体目标的阐述。由于它们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相对于这一环境,它们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也正是因为它们仅仅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末从会计环境的历史发展历程的角度进行考察,故它们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在受托责任学派来看,由于社会资源(主要是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源的受托者就负有了对资源的委托者解释,说明其活动及结果的义务。因此,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受托责任学派认为,为了有效地协调委托和受托的关系,客观,公正地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首先,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应强调客观性,在会计确认上只确认企业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项,其次,在会计计量上,由于历史成本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因此,坚持采用成史成本计量模式以有效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再次,在会计报表方面,由于经营业绩是委托者最关心的一个方面,因此,收益表的编制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经济环境中,尽管受托责任普遍存在,在会计上反映,或比较侧重这一责任的履行情况的反映也无可非议,但是,若将“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至少有一些不妥之处,(1)受托责任学派强调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的整体完整性,认为只有完善的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才能确保会计实务的正确性,但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内容复杂,保证二者的完善性这一提法比较抽象。一旦实务中出现问题,则难以确定问题的根源,造成众说纷纭,难以统一的局面,(2)在会计处理上,由于受托责任学派强调客观性胜于相关性,因此,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虽然历史成本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会计作为一门服务性的学科,应随时注意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忽视市场变化,只能使会计这门学科墨守成规,弱化其服务功能,(3)在会计信息方面,受托责任学派很少会顾及到资源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按照这一思想,会计人员往往难以体会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和需求,因而容易逐渐丧失完善会计信息的积极性,也难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决策有用观”所依托的两权分离、是以资本市场为媒介的,在这种情况下,股东和债权人虽然仍参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但是,他们同时关注着资本市场的平均风险和报酬水平及其所投资企业的可能分险与报酬,此时,会计已不仅仅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反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机会也是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目的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更值得肯定的是,它完美的解答了潜在投资者对会计信息使用的问题,他们不需要了解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而是利用信息作出投资决策,然而,“决策有用观”仅仅以这特殊的历史环境为基点,其局限性的存在也是必然的,这种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很多,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职工团体与个人以及其它利益关联者,因决策需要而利用会计信息,最贴切说明了投资者,债权人的目的,至于政府中的部分部门,职工团体与个人将会计信息作为去留决策的依据,其它利益关联者以会计信息作为可否继续保持某种经济关系的决策依据,但是,对税务部门来说,他们利用会计信息,并不需要作出任何决策,而是仅仅以此为据对企业进行征税,显然,“决策有用观”并不适合这一现实。(2)“决策有用观”同“受托责任观”一样,注重会计信息为企业外部使用者服务,而忽视为企业管理部门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这一点上看,“决策有用观“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值得注意的是决策仅仅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环节,它还包括预测,分析,控制等内容,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并不能代替会计为企业管理服务,可见,企业管理部门利用会计信息不仅仅是为了决策,会计也不仅仅只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3)即使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企业经营者都是为了决策而使用会计信息,但由于决策内容的差异,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迥然不同,不仅外部使用者与企业经营者的会计信息需求不同,而且不同外部使用者的会计信息需求的差异也很大,从这一点看,“决策有用观”的作用不如“受托责任观”,因为不同会计信息使用权用者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标准上基本一致,无非是资产的保值增值等,由此,我们认为,用“决策有用概括在内容上具有很大差异的会计信息需求,并不具有任何意义。
尽管在资本市场发达的情况下,决策有用理论可以使会计信息和信息使用者紧密相联,并能促进会计理论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及密切会计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但考察我国当前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大量非流通股的存在,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在企业资本筹集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并非完全以资本市场为导向,而众多的潜在投资者也仅仅是通过会计信息来初步了解一下上市公司而已,远远谈不上决策。因此,我国如果按照决策有用的思路来构建会计目标必然会在以下两方面给会计人员带来迷茫: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到底如何确定?谁有恰当的权利要求企业提供信息?
二.会计目标的构成
要全面地把握会计“节约交易费用”的目标,我们还需要分析构成和制约会计目标的三个要素即会计目标的主体,客体及实现方式,
会计目标的主体,它主要包括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主体和提供会计信息的主体两个方面,前者指出的是“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这一问题,既然会计的基本目标是“节约各产权主体交易费用”,那么,和企业产权相关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接受委托经营管理企业的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以及众多的潜在产权主体构成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主体,后者也应是“谁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这一问题,一般而言即为联结企业和各类产权主体关系的会计组织机构和会计人员。
会计目标的客体。它主要明确“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需用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这一问题,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为节约交易费用,必然对会计信息提出需求,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会计信息是客观的,色允的及他们需要的,因此,具备客观性,色允性,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构成了会计目标的客体。
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它主要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提供方式及用途,由于我们已明确会计信息的使用主体为那些和企业产权相关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接受委托经营管理企业的企业内部和级管理人员以及众多的潜在产权主体,那么会计信息在考虑各方面需求之后,其提供方式相应地就有了正式对外公布的会计报表和对内的会计报告及非薄记方式,提供会计信息的这些方式,降低了会计信息使用主体的搜寻信息 的成本及由此可能导致的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
三.会计目标理论的重构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都形象地描述了某种环境中待定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具有特定需求情况下的会计目标,但它们却未能概括会计的所有目标,其真正原因在于它们未能从整体上考察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相比,笔者比较认同“决策有用观”的观点。试图以某一具体会计目标来代替整体目标,通过上述考察,我们认为,会计目标具有两个层次:基本会计目标和具体会计目标,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会计其基本会计目标是一致的,而具体会计目标因历史环境的变化而不相同,因会计主体的不同而发生差异,其本会计目标适合于所有历史环境下的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而具体会计目标则仅仅适合某一环境下的某一具体会计信息使用者,事实上,我们对会计目标的认识,是从会计的具体目标开始的,只有通过具体会计目标的分析研究,才能最终抽象出具有共同性的特质
具体会计目标。具体会计目标是会计在特定历史环境下针对具体的信息使用者时所具有的,它直接体现了会计在这一历史环境下所具有的职能,当然,会计目标应在会计职能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因为我们对会计职能的认识,平时通过对具体会计目标及在现实中的可行性,使可以认为会计具有与该项具体会计目标相对应的职能,否则,即不具有这项功能。
在单薄式时代,人类社会处于自然经济发展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自经自足,而非交换,单薄式作为会计发展的最初形式,对政府来说,是要借助它核算其财政收支状况及其结果,为贯彻“量人为出”的财政原则服务,对民间商业与手工业来说,则要通过它来核算收支,以使在收支相抵中求得收大于支这一所企望的结果,因此,这一时期的会计,其目标是要为政府与民间商业及手工业核算收支,满足它们对各自收支状况及其结果的信息需求,故代数学家从记帐、算帐、报帐、用帐与服务相结合的角度,对会计作出了“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的结论。可见,这一时期的会计目标决定了会计具有核算的职能,也仅仅具有核算职能。
随着12-15世纪地中海沿岸某些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萌芽的出现,会计逐渐由单式薄记发展阶段进展到复式簿记发展阶段,会计的这种发展,也源于会计具体目标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商业对会计的需求,已不仅仅是核算收支了,会计具体目标可概括为:(1)为商人提供所扔有的所有财产和所进行的交易及其捐益的信息,(2)为经济往来各方提供债权,债务方面的信息,无论是对财产,交易的反应,还是对债权,债务的记录,会计者是为商人管理商业经营活动服务的,从而显示出会计的管理职能,也正是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圆满地完成了两大具体目标会计方能深受商人们的好评。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所进行的产业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并引起了生产组织和经营形式的重大变革,自此,人类社会进入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在此期间,股份有限公司已在为什业的最基本经营组织形式,在这类公司里,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这种情况也相应引起了这一历史时期具体会计目标的变化:A、为所有者提供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评价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B、为公司经营者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特别是成本管理。C、为债权人提供公司偿债能力先等方面的信息,从这些具体目标中可以看出,在会计管理职能得致电进一具加强的同时,会计的反映与评价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职能也得到加强。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委托与受托关系不仅进一步复杂化,并且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之中,此时,会计除实现上述目标外,还为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它利益关系人提供各种不同的信息。其后,正是在这些具体会计目标的引导下,会计在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并最终确立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对独立的地位。
上述可见,外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下的会计,具有不同的具体会计目标,当然,处于同一历史环境下的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其具体目标也不同,如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与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其具体会计目标显然存在差异。
(二)基本会计目标。具体会计目标因会计主体。历史环境等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但在这具体表现形式的背后,存在相同的特性,这种特性便是基本会计目标———“满足会计信息需求”。对于基本会计目标“满足会计信息需求”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会计信息需求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价值所在,会计作为一种信息系统,是一种开放式系统,它通过与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换,不断对系统要素的运行进行控制,最终产生出符合需要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需求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前提条件,也是运行的基本依据,满足了这些需求,也正是体现了会计信息系统的价值,当然,需求不同,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也不一样,产生的会计信息自然也不相同。
2、会计信息是会计所要满足需求的信息类型,会计信息系统到底应提供怎样的信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决定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发挥,事实上,会计信息的内容因具体会计目标和具体会计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单式薄记与复式簿记时代的会计信息,由于它只是为了反映已经发生的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等情况,无论它是为经营者还是外部使用者所使用,它都是一种历史性信息,处于股份有限公司时代的会计,为企业外部人所提供的信息,也仍是一种历史性信息,因为股东仅据以评价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债权人仅要了解公司当前的偿债能力,然而,处于科学管理运动蓬勃发展之中的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者们,深深感到控制成本的必要性,他们要求会计在提供历史信息的同时,还要提供面向未来的信息。
3、会计信息的供给取决于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信息需求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依据,作为会计信息系统重要环节的报告,也是由会计信息需求所决定的,至于随时满足会计信息需求尽可能地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在会计信息需求主体比较少,所需求的会计信息的内容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可以讲它是比较容易达到的,但在证券市场高度发达的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很多,很不固定,且需求多样化,这种情况下若要随时满足这样的需求,便可以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为使会计信息最大可能地满足需求和节约成本,证券市场下规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从表面上看,会计作为“节约与企业相关的各产权主体及潜在的产权主体的交易费用”的目标与决策有用学派有一定的联系,在大多数情况下,交易费用的节约正是因为信息使用者在使用会计信息后作出正确的决策基础上实现的,但是,“节约交易费用”论的优势是“决策有用学派”所不具备的,例如,当我们在明确了“节约交易费用”的目标后,可以更好地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从而较为准确地解释和预测会计变革的时间和程度。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现实和潜在的产权主体日益复杂多样,于是各产权主体必然要求会计提供客观、公允、相关的信息来节约其交易费用,因此,我们可得出结论:会计作为“节约交易费用”的目标始终贯穿关整个经济的发展。
另外,在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并不健全的情况下,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尽管不能单纯依靠会计信息进行决策,但他们通过运用这些公布的会计信息而节省交易费用确是勿庸置疑的。正是在这些意义上,与决策有用学派相比,“节约交易费用”论更适合我国的国情,我们认为,会计目标由基本会计目标和具体会计目标构成,具体会计目标因历史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而在这些差异背后,存在着共性,它就是会计基本目标——满足会计信息需求。
参 考 文 献
吴联生 会计学导论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