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摘 要
会计信息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以及决策论和信息论的广泛应用,其作用显得至关重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为更加深入的融入全球市场经济,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势必越来越高。会计信息发展的同时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社会上也存在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如何正确认识会计信息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寻找有效的对策,规范会计行为,从而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充分发挥其真正的职责,建立健全适应我国国情的会计法规体系,是我们共同追寻的目标。
目录
浅谈会计信息的失真2
一 、会计信息概要2
(一)会计信息的定义2
(二)会计信息的特点2
(三)会计信息的使用对象及用途2
二、会计信息的现状和危害3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5
(一)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可选择性6
(二)会计准则于制度中对于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没有作出规定或规定得不够恰当6
(三)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7
(四)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8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9
(一)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10
(三)逐渐形成职业企业家阶层,进行声誉评价10
(四)加大处罚力度,降低经营者的预期风险收益11
(五)完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适当推行会计委派制11
浅谈会计信息的失真
一 、会计信息概要
(一)会计信息的定义
会计信息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以及决策论和信息论的广泛应用,其职能和包括的范围亦在迅速发展和扩大,1996年美国会计学界对会计作了新的阐述,美国会计理论权威机构—美国会计学会(AAA),对会计所下的定义是:“会计是提供鉴定、计量和传送经济信息的一项服务,借以使信息使用者能够据以制定经济决策。”
(二)会计信息的特点
从以上定义的阐述可以看出会计信息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在会计定义中更明确的阐述了会计的目标,即会计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服务的,它所提供的是与制定经济决策相关的信息;
2、会计信息的职能和范围扩大了,它所提供的不仅限于财务信息,而且还提供经济信息。因此可以看出会计信息是联接企业和经济决策制定者之间的纽带:首先,会计计量和记录,提供了企业的经营活动数据;其次,将数据存储起来,并加工处理成为会计信息;最后,通过报表将财务信息传送给经济决策者。会计信息系统输入的是企业经营活动数据,输出的是经济决策制定者所使用的财务信息。
(三)会计信息的使用对象及用途
会计信息的使用对象主要是:经济决策的制定者。它包括企业管理人员、投资人、债权人、政府主管机构、以及企业职工等。
会计信息的用途主要是:
1、向企业经营者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2、向股东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3、向债权人提供企业偿债能力的信息;
4、向政府机构提供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
5、向社会公众提供企业治理环境污染和改善本地区生活福利的信息。
因此,可以看出会计报表不仅是向现在的投资人和债权人提供信息,而且还向未来或潜在的投资人和债权人提供信息;其不仅向现在的投资人和债权人报告资产的有效利用情况,还向未来或潜在的投资人和债权人提供预测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从而使未来的或潜在的投资人和债权人据以作出合理的投资和信贷决策,故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投资人和债权人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对政府作出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会计信息的现状和危害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使得整个会计环境不断的发生变化,"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我国加入WTO,更加深入的融入全球市场经济,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只要是市场经济,只要资本市场中所有权与经营权依然存在分离,只要是相关人员目标存在差异,只要会计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只要审计手段存在局限性,只要是有利可图空可钻,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这种现象就必然有其生存的空间,就必然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以产权制度变革为标志的过渡阶段,股权多元化作为“一股独大”的反拨,使得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总是力图把握任何与决策有关的会计信息;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进一步分离,使得股东和债权人更加关注经理人受托责任的履行,而会计信息正是经理人业绩的综合体现,而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如经理阶层)因占有信息优势和直接参与会计活动而有条件实施干预,经理人在追求本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往往利用其能干预会计信息的优势寻机粉饰会计报表,以达到夸大经营业绩的目的,或者在合法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评价或其它目标的会计政策,造成会计信息偏离实际情况。
因此,目前粉饰、虚构、伪造会计报表的现象在我国相当普遍,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实、侵犯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案件层出不穷,从1997年的琼民源、红光到2001年银广夏、麦科特、ST黎明等一系列造假公司的曝光,牵连出了相关的中天勤、华鹏、华伦等会计师事务所,也引发社会各界对诚信问题的极大关注。朱镕基总理更是对会计人员提出了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不做假账",尽管这四个字只是会计人员最起码的操守底线,但有时却显得分量很重。最近两年,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共公开处罚了近90家上市公司,其中有60多家是因为在会计信息上造假。大致可分三种,一是虚增利润,比如琼民源、蓝田股份、银广夏;二是在经营业绩下滑时未按规定预报亏损;三是擅自动用资金,不按募股用途使用资金,把资金转向母公司,或向母公司提供担保使母公司获得贷款。从我们研究的结果看,进行资产剥离后上市的公司,造假的动机最强,母公司把上市公司养肥,让它保持高增长,目的就是为了让它上市圈钱,反哺母公司。
现将虚假会计信息对社会的危害略举如下:
1、虚假的会计信息会严重扰乱社会经济序,使得投资人和债权人难以作出合理的投资和信贷决策,让真正反映经营信息的经济人难以获得投资或贷款支持,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2、虚假的会计信息不利于企业经营者改善经营管理、评价经营状况,从而制定出有效的经济决策;
3、虚假的会计信息会造成政府宏观调控出现偏差,最终导致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虚假的会计信息会成为一些腐败分子用以掩护腐败行为的工具;
4、虚假的会计信息会滋生许多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经济违法犯罪行为,从而使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否已经成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阻碍,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目前已经成为会计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现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寻求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有关对策。
(一)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可选择性
任何一个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可能尽善尽美、涵盖一切,它们只是对会计工作提出基本的原则和规范,而且大多数只是对以往会计实践的总结,每当许多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的时候,总是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如会计计量方面的区间规定以及会计计价方法的多样性规定等,虽然制度规定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计价方法要保持一致,但不同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计价方法。而当前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政策选择权。同时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社会、法律、金融环境的日趋丰富,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这样,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也因此加大。
(二)会计准则于制度中对于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没有作出规定或规定得不够恰当
这些重要信息主要有三个方面:
1、一些重要的表外信息,如衍生金融工具、或有事项等,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对这些表外业务的披露规范很少或根本没有。但事实上(尤其是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的迅速发展)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作用。
2、对于有关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也没有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无形资产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资产,它所凝聚的价值与成本高度分离,有时较小的投资便可获得价值极大的无形资产,而有时很大的投资却难以取得与之相称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只要保护得当,便可产生极大的增值,它在企业的经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某些情况下,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可以左右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而我国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无论以费用形式抵减当期受益或以成本形式计如资产,都未能精确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创利能力与价值,以正确引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3、对一些企业社会责任等非经济信息,现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中也没有要求对之加以反映。但是随着人类认识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这部分非经济信息也越来越关注,成为决策的依据之一。由于会计准则对一些重要信息的规定不全或不够恰当,使会计报表虽然遵守了会计准则的要求却不能全面真实的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
随着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进一步分离,经营者(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所有者(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是委托代理关系,双方作为独立的理性经济人,都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但他们的效用目标通常都是不一致的。经营者除了寻求以货币衡量的物质报酬以外,还致力于一些非物质性的因素来实现其效用的最大化,如增加闲暇时间,追求在职消费等等。而所有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目标是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一致的。但由于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存在激励不相容,即一方追求效用最大化会损害另一方实现效用最大化,始终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经营者作为有限理性经济人,为了追求自身效用(包括经营业绩和报酬)最大化未必会提供所有者决策所需的全部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因而,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双方的利益不一致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
(四)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由于经营者(会计信息提供者)和所有者、投资者(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占有的不对称而导致在交易完成前后分别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严重减低市场运行效率。
“逆向选择”是经营者和所有者、投资者在交易达成前进行博弈时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一个问题。企业经营者知道自己的态度和能力,并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自身的经营业绩作出正确的评价。而企业所有者、投资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过程,只能通过经营者提供的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所有者、投资者是“外部人”,而经营者是“内部人”,所有者、投资者只能了解企业经营的大致状况,在会计信息占有方面经营者占优势地位,所有者、投资者处于劣势地位。由于这种博弈双方信息占有的不对称,所有者、投资者就不能对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企业获利能力、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等作出可靠的判断,也没有一定的标准去比较选择众多的经营者。因而所有者、投资者就可能按照所有企业的平均业绩来决定其愿意接受的企业业绩从而选定经营者或选择投资企业。由于兼并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存在,企业经营者为了避免企业被兼并以至自身从经理人市场中被淘汰而利用信息优势寻机粉饰会计报表,达到夸大经营业绩的效果。这样一来,所有企业的平均业绩上浮,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原本经营业绩良好且提供真实完整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其帐面业绩很可能低于平均业绩而遭到解雇;而原本经营业绩差但提供经过“加工”的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其帐面业绩很可能高于平均业绩而得以继续留在经理人市场,这便产生了类似于货币史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便是逆向选择问题。
“道德风险”问题是经营者和所有者、投资者双方在交易达成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是指经营者知道自己的努力程度以及是否在按所有者、投资者的利益谋划和决策,但所有者、投资者却因不可观察、证实,或因成本太高难以接受而不知道。因此,交易达成后,在执行合同的过程中,经营者就会利用自身占有的信息优势实行“内部人控制”。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便是经营者在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效用的同时作出的不利于所有者、投资者及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败德行为。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颁布、实施,以及近期对《会计法》再次修订,均针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管进行了重点修订,使监管工作责权明确并落实到位,会计信息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仍未能得到根本的解决。故现根据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拟定以下几个治理的方案:
(一)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
如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应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群体;最终确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对于准则中的某些定义和释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如果某一定义和释义可能会有多种理解,则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均作详细的阐述,表明各种理解的适用情况,这样就不会给准则的使用造成误解。另外,在一些会计概念或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规定上,尽可能少用“也可”、“或者”等模糊性词语,尽量使同一内容的规定一致。
(二)法定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是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尽量减少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由于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所以不能简单的通过限制企业的选择权来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应通过内部审计或一定的监督机制来制止企业钻会计政策的空子。另外,对于同一行业相类似的不同企业,其会计政策的选择性范围因有所限制。
(三)逐渐形成职业企业家阶层,进行声誉评价
声誉是经营者在经理人市场中存在、获利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声誉有利于经营者的长期发展,而劣迹斑斑的声誉记录则很可能使其被逐出经理人市场,甚至毁掉其一生的事业。因此,建议逐步形成一个职业企业家阶层,由有关机构定期对其经营业绩、行为进行考核,并评定其声誉,记录在案。对于经营者的劣迹要随时公布,从而迫使经营者自动放弃短期行为转而追求长期利益。
(四)加大处罚力度,降低经营者的预期风险收益
通过加大处罚力度,让经营者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不仅要承担声誉损失成本,还必须承担物质成本。根据“有限理性经济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规律,获得风险收益是经营者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那么,使经营者的风险成本大于其风险收益则能有效防止经营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加强会计社会监管力度,提供审计质量,从而增加经营者造假受罚的风险,而后便是加大处罚力度,降低经营者的预期风险收益。
(五)完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适当推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是指委托人通过向企业委派会计人员以改变在原有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下企业经营者能轻易操纵会计帐务的弊端,使委派人员能站在委托人以及社会公众的立场上公正、客观地处理会计事务,从而达到尽量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目的。但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它也有局限性。在分别拥有独立法人财产权的母子公司之间实行会计委派制会影响企业的理财自主权,不符合目前现代化企业制度建立,对两权分离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弱化了会计人员的理财能动性。因此,权衡上述因素,我认为应划清各类财会人员的职责,有选择地选派偏重于核算职能的财会人员。相对而言,会计委派制更适合于法人企业向其内部的独立核算单位委派会计人员。
会计要适应加入WTO的要求,要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就要规范会计行为,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建立健全适应我国国情的会计法规体系,依法治理会计,适应世界进步潮流,使我国会计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现代会计理论》立信会计出版社;
2、《财务与会计》2000年5期
3、《财务与会计》2001年5期;
4、《财务与会计》2001年10期
5、《财务与会计》200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