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摘 要………………………………………………………….2
引 言…………………………………………………….…….3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定义………………..………….….3-4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利弊分析…………..………..………4-5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处理比较………..……...5-7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两者历史发展的过程…..……….…7-9
现代社会对企业的管理是要求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10-12
参 考 文 献…..…………………………………………………..13
内 容 摘 要
摘 要 :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的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会计制度正在同国际接轨,在会计核算中合理地使用两种核算基础,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补其短,才能更好地进行会计确认和会计核算,才有利于建立一个完善会计体系,进而达到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有效评价绩效、防范财政风险和提高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 :会计基础;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
对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应用的探讨
会计基础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权责发生制是被广泛使用在现代企业会计中,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全国会计基础主要是使用收付实现制,在实现市场经济后,特别是在对国有企业改制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企业只选择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编制报表,收付实现制只是在国家会计中被运用,但我认为在现代企业经营中,单纯的采用一种会计基础的时代已过去,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起来的模式形成是企业未来的会计基础,长期以来,权责发生制在会计核算中的地位已为人们所公认,并已成为财务会计的原则之一。然而,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许多被历史尘封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又为人们所审视,收付实现制的重新被提出,就是一例。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因其成为会计核算的基础性选择而为人们所熟识。就其本质而言,两者作为本期收入与本期费用的确认标准,是一项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或是假设。并且,通过配比原则的运用,可以产生不同的收益结果。从这层意义上讲,会计基础选择不仅仅是会计政策选择的技术问题,更是涉及到了以收益为基础的财富分配问题。因此,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选择,对会计核算而言举足轻重。
下面我将就两种会计基础核算方法的差别以及两者如何在现代会计报表中的运用说明,两种会计基础结合的运用模式才是最适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定义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以应收应付作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以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具体讲就是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在现金收付的基础上,凡在本期实际以现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应计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应计的收入处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十七条规定 :“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在保证会计如实反映企业及政府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不能把它们作为一项任何情况下都应坚持的“原则”,在我国国情下,在许多时候很需要两者的合理性并存。主要是我国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企业采用权责任发生制,两种不同经济体制的存在,必然导致两种会计核算方法的长期存在。虽然在一些国家政府会计中已经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但没有一个国家完全抛弃收付实现制,都增加一张反映现金流入、流出及净现金的现金流量表,以便政府利用现金流量的信息对财政收支及债务规模作出合理、正确的决策,2001年会计师国际联合公立单位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第2号提出,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并列报报表的主体,应根据该准则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并且将其作为每期报表的中心部分加以列报。因此,权责发生制基础与收付实现制报表结合的模式不仅是现代企业会计运用的主要模式,也必然是未来政府会计运用的模式。
二、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两者历史发展的过程。
在会计发展历史的初期,尚未出现商业信用和借贷行为的情况下,收付实现制成了中西方复式簿记的基础,并且,以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差额来确定当期的收益。然而,工业革命到来以后,随着企业对机器设备等长期资产投资的增加,以款项的实际收支为标准的收付实现制,由于前期大规模购建固定资产所引起的大额现金流出,造成了收益结果的显著差距,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对资本的吸纳。因此,在早期美国经营铁路业务的企业,取而代之以经营后期的现金净流量作为计算收益和股利分配的依据,虽然藉此大大增强了投资者对铁路股票的兴趣,但毫不顾及长期资产的折旧所形成的虚拟现金流入,严重冲击了“资本保全”的基本要求,收付实现制在工业社会逐渐失去了其生存的基础。同时,伴随着商业信用的逐步扩大,对权责发生制的青睐使其长期以来盛行于各国的会计实务之中。
权责发生制产生并能立足,主要归功于收付实现制不能产生“收入”与“相关成本”的关联;换言之,即收付实现制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相反,基于会计分期的基本假设,权责发生制将 “应计”的概念成功地导入了企业收益的计量之中,取而代之以应收应付为标准确认各会计期的收入与费用。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个“致命”的副产品——— 权责发生制本身并不能真正地解决“应计”问题。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对于经济业务事项是否“发生”的判断,却不能不说是主观判断的结果。这其中不仅包含了诸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等会计政策的选择,也隐含了包括坏帐计提比率在内的会计估计问题。由于权责发生制无法避免的人为因素,使得利润也最终成了一种受制于理念的计量结果,因而也为调节经营业绩、粉饰财务状况提供了可能。相对而言,现金流量却是一种“事实”,因为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所确定的本期收入与费用,无疑最大可能地压缩了人为调节的因素。同时,以实际的现金流量信息作为评价财务风险的重要指标,也已日益受到管理层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关注。正因为如此,收付实现制在经过很长一段无人问津的境地之后,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三、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利弊分析
(一)权责发生制:由其定义可知,运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具有以下优势:1、是它能够准确核算企业收入。因为在这种核算制度下收入的实现是以发生为标准,而不是以是否收到款项为标准,发生了即确认为收入。2、是能够正确反映所应负担的费用,并与本期收入相配比。3、是能够正确确定各期的收益,反映当期会计期间的利润。4、是能够向决策者提供过去发生的关于现金收付的事项和将要收付的现金来源信息。
但权责发生制也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权责发生制而只处理与反映那些对企业的经济利益确实产生了影响的交易或事项,对非交易事项则不予处理与反映。第二,权责发生制过分注重资产的可验证性使得一些重要的数据无法得到反映,而且忽视了资产实际价值的变化,造成资产价值数据失真,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业绩作出正确评价。第三,权责发生制下的传统会计最终决定的是净利润而不是现金流量,因此不能准确地反映现金流入、流出,往往导致账面盈利与支付能力的不协调。第四,权责发生制确定的收益是一种主观指标,缺乏客观性。
(二)收付实现制: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程序比较简便,在处理经济业务时不考虑预收收入、以及应计收入和费用的问题,会计期末也不需要进行账项调整。这种处理方法的好处在于计算方法比较简便、直观,易于理解。但收付实现制不能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因为成本与收入不与生产期间相配比,不利于经营者掌握产品成本,控制成本支出、正确确认收入,因而无法正确反映企业当期的经营业绩,也不能够向决策者提供过去发生的关于现金收付的事项和将要收付的现金来源信息。
四、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处理比较
由于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原理不同,因此两种会计基础下,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就存在很大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进行核算时所设置的会计科目不尽相同。权责发生制是依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个基本前提来正确划分不同会计期间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归属,并运用一些诸如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项目来记录由此形成的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而收付实现制则不会有应收、应付、预提等项目,核算相对简单。
(二)对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不同。权责发生制下,只有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在收付实现制下,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应计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应计的收入处理。
(三)对损益的确认不同。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企业在权责发生制下运用如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项目来反映跨期费用,在资产负债表下对于归属于本期的收入、费用则在损益表上反映,因此,能够准确的反映企业一个期间的经营业绩。收付实现制以现金收付为基础,不管收付是否归属于本会计期间,故这种核算方法不能正确反映费用收入的配比关系,不能正确核算企业利润。
(四)对现金流量的反映不同。在权责发生制下,一个在损益表上看来经营很好,效率很高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却可能没有相应的变现资金而陷入财务困境,这是由于权责发生制把应计的收入和费用都反映在损益表上,而在资产负债表上则部分反映为现金收支,部分反映为债权债务。通过编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或财务状况变动表,可以弥补权责发生制的不足。
(五)适用的会计主体不同。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必须以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的基础,对行政单位,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采用收付实现制。综上所述,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作为财务会计确认基础之一,各有优势与不足,随着经济的多元发展,如何将二者融合,以便真实的反映客观经济业务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此外,从会计主体的角度出发,对于一些资产质量欠佳的企业,尤其是应收款项占速动资产份额较高的情况下,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受到了影响,而权责发生制所确定的企业收益,不仅无助于缓解企业的财务风险,现实的所得税税负对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以全球化、网络化、高新技术和知识化为本质内涵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更是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要求有不同侧重点:1、关心企业获利能力的会计使用者认为权责发生制对评价企业获利能力方面优于收付实现制,因为权责发生制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提供劳务或服务耗费资源的成本,并能更好地将成本与收入相比较,而收付实现制下现金收付与收入、费用没有配比的关系,难以对企业的产出进行费用核算,企业需要正确的计算损益,必然选择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例如一些季节性生产的企业在这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制糖业,一般制糖企业的榨季也就是生产期为半年的时间,其它的时间工厂都处于停产检修的时期,在榨季工厂需收购蔗农的甘蔗,在这半年的时间企业支付了所有的生产成本,而有半年的时间企业卖糖全部是收入。如果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编制财务报表,利润表上企业在上半年是净成本,到了下半年又全部是净收益,包括用收付实现制编制的现金流量表也是很“难看”的。在这时使用收付实现制核算不能很好的反映企业的情况。2 、关心企业偿债能力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认为,收付实现制在评价企业偿债能力方面优于权责发生制,企业的偿债能力靠现金实现,收付实现制反映了现金的收入与支付以及现金净流量的情况,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的要求。一个企业的现金包括经营产生的现金净额,投资产生的现金净额和筹资产生的现金净额,对一个企业生产情况及发展能力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经营产生的现金净额,他是企业自身造血所创造的净收益,对企业的收益能力和偿债能力分析这都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所以当企业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报表不能解释利润表中有利润而企业的现金周转却有困难时,按收付实现制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就应运而生了,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是需要在工作流程上按收付实现制编制调整分录,不需要在账薄上记录调整事项,于是现代企业会计采取了这种权责发生制基础与收付实现制报表结合的形式,全成满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不同要求。
五、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辩证统一关系
对一笔收入或费用,权责发生制所描述的是收入的收取权利或费用的支付义务已形成,它具有收入或费用的真正经济含义,是从本质内容上加以确定。当然,它还要与具体会计期间联系。而收付实现制所描述的只是收入的收取行为或费用的支出行为已经发生,它只是表面形式上的确认,并没有收入或费用的真正经济意义。因此,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之间的关系不是根本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其差异主要是权利、义务的形成时间与现金收付行为的发生时间不一致所引起的。
权利和义务的形成时间与现金收付行为的发生在时间上有三种情形:
1、权利、义务的形成时间在现金收付行为发生时间之前。这种情形,经济业务的收入收取权利或费用支付责任已经形成,但这种权利或义务只是抽象的存在,它只有通过以后具体的现金收付行为才能得以最终实现。反映在账务上,就是运用应计、预提等科目,把具有本质内容的收入或费用确认下来,留待以后通过现金收付行为的形式最终实现。
2、权利、义务的形成时间在现金收付行为发生时间一致。这种情形,收入或费用的本质内容与表面形式取得了一致,内容是表现为收付形式的经济内容,形式是反映经济内容的收付形式,这在确认上不存在任何问题,两者是致的。
3、权利、义务的形成时间在现金收付行为发生时间之后。这种情形,某一经济行为引起的现金收付行为已发生,但这种从形式上确认的收入或费用中有多少会成为具有本质内容的收入或费用尚不可知,即还不符合实现原则,它只是在将来随着权利或义务的慢慢形成而不断地被赋予经济内容时才真正实现。反映在账务处理上,就是运用预收、待摊和递延等科目,把表面形式上的收入或费用确认下来,在它被赋予本质内容时转变为具有真正意义经济含义的收入或费用。
总之,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实质上是内容与形式,本质与表象的辩证统一关系,两者是能够统一、有机结合起来的。
六、现代社会对企业的管理是要求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
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投资者与经营者按照分工的原则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对投资者和债权人来讲,最关心的是企业的盈利性和流动性。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而言,盈利性和流动性也极为重要。既然按权责发生制报告的信息,在盈利性和流动性方面存在的不足,而在反映流动性方面收付实现制优于权责发生制,在反映企业的盈利性方面,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存在时间性差异。因此,要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盈利性和流动性,必须兼顾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在现代社会企业管理理念中利润与企业所持有的现金同样重要,但同作为衡量企业财务增长状况的一项指标,由于确认和计量基础的差别,利润与现金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着差异,且在利润的计算过程中,会计方法选择的差异以及会计估计的应用都会对企业利润产生不同影响,例如采用权责发生制时,当对方确认收到货物就要作收入,而收付实现制,则要在收到货款时再确认收入,这种会计方法选择以及会计估计的差异,将会影响企业当期的会计利润,许多企业利用这种方法在年底减少存货,增加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到了年初又以退货的方式调整存货。这就出现了在现实中,有些企业尽管账面上表现出丰厚的利润,却因无力支付和偿还到期债务而陷入财务困境,而有些企业账面利润表现并不突出,但其现金流量状况良好,支付能力强从而获得投资者、债权人的“青睐”。由此可见,利润仅仅是一个账面数据,易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与操纵,选择什么样的政策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而现金流则表现为企业实在的现金流入与流出,是企业现金流量的真实反映,从而体现出客观性,在实际工作中,我单位在香港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进行合并报表审计时,会计师事务所对现金流量表的数据特别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金额,可能会直接影响上市和债券发行的时间。
针对一些企业的市场价值严重偏离了权责发生制下的帐面价值,很多著名的中介机构已经开始尝试以现金流量的概念评估企业价值的新的方法或思路。如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的通过实体现金流量贴现模式和经济利润模式的企业价值评估法,普华会计公司以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基础的企业价值评估法是,斯图尔特公司以现金流量调整后的经济增加值为导向的企业价值评估法,等等,均体现了收付实现制支持下的“现金流量至尊”的财务新理念,企业编制的三大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这三张表格,其中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结构”和“风险”的问题,而利润表最重要的是“规模”和“收益”问题。但是能够总揽公司“结构”和“风险”,“规模”和“收益”的却只有现金流量表。只有现金流量表才能提供企业现金流量状况,从整体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并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合理预测,通过对现金流量规模与结构等的密切关注,能够正确分析企业不同时期的支付能力,客观评价企业经济实力,优化企业决策行为,客观评价企业经济实力,优化企业决策作为,从而达到未雨绸缪、防范和化解破产风险,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在现代理财环境下,关注现金流量应该成为企业管理层关注的重点。
正如权责发生制对于经营成果的客观反映有目共睹一样,收付实现制对于现金流量的如实计量和决策相关性也显而易见。综观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本身,在于更好地同扬其之所长,避其之所短。如果因为回避权责发生制之所短,而对权责发生制之所长视而不见,那将是又一次的重蹈覆辙。时至如今,高速、畅通的网络技术已经使会计核算不再有工作量的羁绊,人们在会计基础问题上所作的选择也不应有“鱼”与“熊掌”难以兼得的遗憾。因此,有更充分的理由在为收付实现制叫好的同时,也为权责发生制称道。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在会计领域的广泛运用,完全可以设想在多元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建立起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专用“频道”,以应不同的决策需求。参 考 文 献
[1]杨华,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选择,2005年3月
[2]中级会计实物,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考试辅导教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85-100;
[3]李传彪,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探微,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