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允价值计量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公允价值的本质
三、公允价值的现实运用 四、运用公允价值应考虑的因素
五、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现状及前景
内 容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重新允许运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成为国内会计人员关注的焦点。通过介绍公允价值的本质、特征,分析了应用公允价值的优越性,并对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
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的出现是现代会计计量以价值取代传统计量强调成本的结果。当处于静态的经济环境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可以较准确地确定企业产出中的保值和增值部分。但是当处于变动的经济环境中,企业所代表和拥有的是一种生产能力或创造未来有利现金流量的能力,此时,资产计量属性就有必要由历史成本转向公允价值。因此,现代会计计量逐渐以价值取代传统会计所强调的成本。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是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会计计量发展的必然结果。2006年2月,我国颁布新会计准则,在准则中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一、公允价值计量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计量属性是随其计量对象内涵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公允价值是计量属性随资产内涵发展演变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众所周知,资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会计理论都倾向于从成本的角度来理解和界定资产,当时的资产一般都是指企业通过实际交换行为所取得的实际资产。这种计量对象的成本特性体现在计量属性上就是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建立及广泛运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计所处的具体经济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产的定义几乎完全摒弃了原有重视成本的倾向,无一例外的强调资产的未来服务潜能,即未来经济利益。 由此就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即计量属性必须体现出计量对象“未来经济利益”这一根本属性。而无论是历史成本或其改良模式(重置成本、现行成本)都无法很好的体现计量对象这一根本属性,也就无法解决资产面向过去(或现在)的定量(资产计量)与其面向未来的定性(资产定义)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会计理论界及实务界都进行大量艰苦卓绝的研究与尝试,公允价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二、公允价值的本质
世界各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有很多,但其核心都是将公允价值界定为“公平自愿的交易价格”。因此,公允价值的本质就是真实可靠的使用价值。
1、公允价值中 “公允”的本质是指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国际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定义的描述中强调的都是“知情、公平交易和自愿交易”。“知情”意味着信息公开,而“公平交易、自愿交易”则往往是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相联系的。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说,就是指资本市场的强势有效性,其本质特征就是真实可靠。因此,无论是“知情”还是“公平交易、自愿交易”体现的都是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换言之,真实可靠性是公允价值的本质属性。 2、公允价值中“价值”的本质是指使用价值。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任何商品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基本属性。从会计计量的角度来看,价值是与成本相联系的,其量的规定性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时间上则属于现在或历史的范畴。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与财富相联系的,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其时间范畴既包括过去,更强调现在和未来,其量的规定则取决于人们对其有用性的量度。在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对卖方而言体现为交换价值并具体量化为由价值所决定的交换价格,对买方而言则意味着存在于物品本身之中的有用性。对于企业资产而言,这种有用性就体现在人们对其获取未来经济利益能力的判断与估计。因此,显而易见,公允价值中的“价值”无论从“量”的范畴或“时间”范畴来看,指的都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公允价值的又一本质属性。
3、公允价值的范围
在明确公允价值本质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对公允价值的范围做出探讨和界定。从时间角度来看,计量可分为过去、现在及未来三种时间界区;从对资产估价的立场来看,计量又可分为流入价格、流出价格及预计收益三种方式;由此形成的资产计价的可能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及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几种。
第一,代表流入价格的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等是从实际(或虚拟)交易的耗费角度来衡量资产的计量属性,与公允价值以未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计量属性不符,因此不应将其划入公允价值的范围。
第二,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使用价值,因此,应该严格区分企业对于不同类型资产的持有用途,从而来界定与之适应的公允价值范围。对于存货和以投机为持有目的的投资,与流出价格相关的现行市价和预期脱手价值属于公允价值的范围,但其量的确定必须来自于活跃市场。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权益性投资,从理论上来说,与流出价格相关的现行市价和预期脱手价值不能代表其公允价值;但从实务操作来说,现行市价和预期脱手价值不失为其公允价值良好的替代。
第三,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不一定就代表公允价值,只有公允的(真实可靠)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才是公允价值概念所涵盖的范围。 4、对公允价值的进一步认识: (1)、虽然公允价值必须在公平交易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才能产生,但若无相反的证据证明所进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非自愿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2)、计量客体的价值凡不是在市场上达成的,而是其他不同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形成的都不能视作公允价值,因为不同主体得出的价值信息缺乏可比性;
(3)、在某些事项不存在实际交易的情况下,则可在市场上寻找相类似的交易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
(4)、有时在市场上也寻找不出相类似的交易价格,则必须在允当、合理的基础上估计相关的计量属性,除非市场上存在相反的证据证明该估计是非确当的。
三、公允价值的现实运用 1、 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越性
一方面,如前所述,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使用价值,其侧重点在于对资产使用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衡量。因此,公允价值的概念从理论上完美的解决了资产定义中定性与定量的时间维度统一性的难题,从而为现代财务会计从成本核心向价值核心的转变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越来越多的会计工作者认识到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就是提供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即能够导致决策差别的相关信息。无疑,不同类型的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是有区别的,但目前人们已达成的共识是面向未来的预测信息要比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对决策更有用,其信息含量更高。也就是说,具体到计量属性,面向未来的公允价值要比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更有用于决策。 (1)、公允价值的计量有利于企业资本的保全。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耗费资源,同时为了进行再生产,又必须购回这些资源,只有这样简单再生产才能维护,扩大再生产才有基础。若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进行。反过来,若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此时不管是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是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在现时情况下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维护,企业的生产将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2)、公允价值计量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要求。
目前,收入与成本、费用在时间上和因果联系上是的配比的,同时收入和成本、费用在计量的单位方面也是配比的,都是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但是在计量的属性方面却不配比,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成本、费用却是按历史成本计价。从以上可看出,为了使得会计核算符合配比原则就有必要在会计核算中推行公允价值计量。当然,由此类推同样可得出,推行公允市价计量也是符合会计的相关性、稳健性和一致性等会计原则要求的。 (3)、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也就是说,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4)、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
目前的企业收益计算是通过收入与相应的成本、费用配比计算出来。众所周知,现行企业计算收益的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的,而计算收益的成本、费用,则是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很明显,这两者之间的差额(收益)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企业自身创造的纯利润,另一部分则是由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价格差。但现行的利润分配制度对这两者却不加区分,从而出现收益超分配、虚利实分的现象。如企业计算收益的成本、费用是按公允价值计量,则这种现象就可得到很好的解决。
2、公允价值现实运用的难点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通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考察,概括出最基本的两点:相关性和可靠性。其既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也是对会计计量的基本要求和制约,偏废任何一方的会计信息都是低质量的,是无用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两个方面本身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而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正是公允价值现实运用难点的根本所在。 一方面,会计信息要满足决策相关性要求,就要求会计计量应尽可能的将所有影响企业现实及未来收益的因素完全涵盖。其中既包括资产的预期未来收益,也包括目前广泛讨论的对企业未来收益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人力资源及物价变动等因素。在这个不断扩大的会计计量范围中,会计人员的主观估计与判断不可避免且日益重要。
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备真实性和中立性的特征,具体体现就在于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即知识结构大致相同的不同专业人员对同一客体的计量结果应大致相同。这就要求在会计计量过程中与个体差异(主要指知识结构、对待风险的态度等)相联系的主观估计与判断应尽可能的减少。在现时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加强势必导致其可靠性的削弱,反之亦然。因此,会计计量属性必须也只能在会计信息两项基本质量特征的制约下选择和发展,公允价值计量现实运用的难点和关键点都在于对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有效调和程度。 第一,公允价值中的“价值”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特征。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也正是在于其建立在未来经济利益基础上的决策相关性。但与此同时,要准确计算公允价值,就必须准确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其中涉及的因素至少包括预期未来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的时间分布及折现率。无疑,对上述三项因素的确定都需要会计人员大量的主观估计和判断。 第二,公允价值中的“公允”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特征。这就意味着对于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预计必须可验证,否则不仅使其计量的科学性存疑,更易导致资本市场的混乱。 此外,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整体中的各部分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以单项资产为计量对象所得到的公允价值并不能代表会计主体的整体公允价值,但若以会计主体整体作为计量对象,其理论依据及实务操作都存在更大的难题。倘若不能从现值技术和会计处理程序的角度解决会计主体整合生产而对其分离计量的矛盾,公允价值的决策相关性也是有待商榷的。 四、 运用公允价值应考虑的因素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上市公司借助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公允价值在1998年出现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会计准则中后,一些企业滥用公允价值,借助关联交易,打着债务重组和资产重组的旗号,弄虚作假,粉饰财务状况。鉴于前车之鉴,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虽然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但在现阶段,不宜广泛运用公允价值。可行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项目考虑以下两个因素,选择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 1、权衡相关性与可靠性。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根本的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函数,相关性与可靠性二者不可或缺,信息既要相关,又要可靠,这是会计的中心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不确定性,相关性与可靠性常常相互冲击。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改变会计方法时,可靠性可能有所削弱,反之亦然。也就是说,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常常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不能使这二者都保持最大,而只能依据不同的环境,做出职业判断,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在保证信息整体有用性的前提下,可以牺牲一些相关性来换取更高的可靠性,或牺牲一些可靠性来增强一些相关性,这一切都取决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相对权重。 2、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从成本效益原则来看,采用公允价值的效益应大于其成本。当金融市场发达,有着较为健全的交易和信息规则,交易活跃时,企业能够取得公允市价,即使没有现成的市价,不必花费过多的成本即可完成公允价值的估计,这就符合了成本效益原则。因此,考虑采用公允价值的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需考虑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环境逐渐完善,我国会计计量将逐步由历史成本计量向公允价值计量过渡。相信通过会计界学者的不断探索,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将日臻完善,会计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必将在我国得到普遍推广。
五、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现状及前景
如前段所述,在现阶段,我国尚不宜广泛运用公允价值。之所以要谨慎地运用公允价值,是因为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基本确立,但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完成,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活跃市场还会受到种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或负债缺乏完善的市场,难以通过市场取得有关公允价值的完备信息。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与国际上较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目前情况下,如果不顾条件地运用公允价值必然会带来公允价值的滥用,并最终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尤其应当注意的是,在我国,作为活跃市场事后证据的市场价格等交易信息系统还不够完善,难以为由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鉴证提供可资依赖的、必不可少的证据。此外,公司治理、企业高管人员道德观和会计人员的素质等也是我国不宜以公允价值作为主导计量属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允价值的确定,有赖于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或最近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抑或预期未来净现金流量的现值,这些都需要有主观判断,既然有主观判断,也就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主观意志的影响。而目前我国公司治理还存在许多缺陷,一些高管人员的道德观和诚信意识缺失,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执业能力也还参差不齐。因此,在现实会计环境下,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持谨慎态度仍是最优选择。
关于债权人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财政部曾于1998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对其进行规范。在该准则中就引入了公允价值,允许债务人将重组债务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并在利润表中反映。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生产资料市场、产权市场尚在建立健全中,相关的公允价值难以真正地显现出“公允”,从而有可能影响“利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此,财政部对于1999年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做了修订。由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或股权的账面价值取代了公允价值。2001年财政部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对原来采用公允价值的部分做了修改。修订后的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发生的非货币性交易,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以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在我国目前的会计实践中,虽未实行公允价值计量,但一些会计要素及报表项目,实际上已经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了,如收入要素就是按现行市价来进行计量的,又如在《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中,存货的期末价值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来进行计价,就是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肯定。我国敢于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正式纳入对具体准则具有统驭力的基本准则中,不仅反映出我国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而且也足以证明我国对本国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充满自信。因为公允价值运用的条件是存在活跃市场,如果不存在这样的市场,也就无法运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在一个缺乏活跃市场或者说价格扭曲的经济环境里是不敢、也不可能运用公允价值的。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中广泛运用公允价值,这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布:中国因为有了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所以建立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会计准则体系。反过来也说明我国因为建立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会计准则体系,从而具备了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要件之一。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计量属性的选择必须符合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各种生产要素市场还很不健全,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电算化水平以及相关的信息处理能力较低等,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比较严重,这些都限制了公允价值的推广和应用。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环境的逐渐完善,通过广大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界人士的不断探索,公允价值计量理论将日臻完善,会计按公允价值计量必将得到普遍的推广。
参 考 文 献
李传玉,赵欣艳 《谈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 市场周刊,2006,(3)
于永生 《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比较研究》 财会研究,2005,(6)
陈敏 《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理论缺陷浅析》 财会月刊,2005,(10)
谢诗芬 戴子礼 《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21世纪财务变革的重要前提》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