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综合保本销售金额 = 固定成本总额 / 加权边际贡献率总计
4.4每种产品的保本销售金额和保本销售数量
每种产品的保本销售金额 = 综合保本销售金额 * 每种产品销售比重
每种产品保本销售数量 = 每种产品保本销售数量 / 该种产品的销售单价
量本利分析法的应用
1.量本利分析法在营利性组织的应用
营利性组织指经工商行政管理机构核准登记注册的以营利为目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如企业、公司及其他各种经营性事业单位。企业利用量本利分析方法做好成本预测的同时,在企业经营决策分析中,也要考虑哪种方案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边际贡献,以及如何更好地补偿维持现有生产能力所需支付的固定成本,从而使企业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例:设某企业只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单价为20元,产销可保持平衡。该企业目前年生产2000件其成本由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部分组成,变动成本为15000元(其中直接材料为6500元,直接人工为8500元),固定成本为10000元(其中折旧4000元,其他6000元)
该厂现拟购置专用设备一台,购置费10000元,可用5年,无残值,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据测算,这台专用设备投入使用后,可使变动成本在现有基础上减少20%,问:购置这一专用设备是否合算?
专用设备购置以前有关指标的计算:
单位变动成本:15000 / 2000 = 7.5元/件
单位边际贡献:20-7.5 = 12.5元
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10000 / 12.5 = 800件
安全边际量:2000-800 = 1200件
可实现利润:1200 * 12.5 = 15000元
购置专用设备对有关指标的影响:
可使单位变动成本减少到:
[15000 * (1-20%)]/2000 = 6元
每年增加折旧费:
10000/5 = 2000元
专用设备投入使用后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
(10000+2000)/(20-6)=857件
专用设备投入使用后可实现利润:
(2000-857)*(20-6)= 16002元
可见购置专用设备后可使企业每年增加利润:
16002-15000=1002元,
所以,说明购置是合算的。
2.量本利分析在非营利性组织的作用
非营利性组织一般是指这类组织的运营目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而是追求拟定的社会目标,非营利性组织并不等于没有盈利;非营利性组织是指那些具有为公众服务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组织自身具有合法的免税资格并可为捐赠人减免税的组织只盈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之外的公益组织,是以执行公共事务为目的而成立的组织。
非营利性组织主要分布在教育、医疗、文化、科研、体育,以及各类社会团体领域中。其具体表现形式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行政部门的服务性单位,第二类是行政主管部门与民间资金相结合组成的单位,第三类是自治性的民间组织。虽然非营利性组织不以获取利益为目的,但在其服务管理中仍需要运用量本利分析进行决策。以医院为例,在医院科室床位的设置、手术室规模的配置、特殊医疗服务定价等医疗服务管理中,都需要运用量本利分析进行决策。
例:某医院B超室的固定成本为90000元,变动成本为每人2元,
价格函数为:P=30-Q/1000(Q为服务量)
则总成本函数为:C(Q)=90000+2Q
总收益函数为:R(Q)=QP=30Q-Q2/1000
总利润函数为:L(Q)=R(Q)-C(Q)=-Q2/1000+28Q-90000
所以,边际利润函数为:L’(Q)=-Q/500+28
边际利润为零时实现利润最大化,此时的服务量为该价格水平时的最佳服务量。
四、量本利分析法的局限性
(一)量本利分析是通过分析产品成本、销售量和销售利润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掌握盈亏平衡点从而制定出最大利润方案。它需要在量本利线性关系前提下做的分析。若线性不成立则分析也不成立。
(二)量本利分析是在经济生活中只存在两类费用的前提下做的分析。若存在第三类费用,因在之前加以处理,否则,分析不成立。
(三)量本利分析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实际列支科目的范围、性质皆符合变动费与固定费的定义的前提下所做的分析。若不在此范围内则分析不成立。
结论
综上所述,量本利分析在营利性组织及非营利性组织的成本预测、成本控制、经营决策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论是企业的短期经营决策还是长期经营决策,满足量本利分析的基本假设条件就都是有效的。在运用量本利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1.成本性态分析是量本利分析的基本条件,在成本性态分析线性关系成立的条件下,才能谈量本利分析;2量本利分析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基础之上的,只有在特定的、基本符合其使用假定的范围之内,这些方法才是有效的;3.当情况发生变化,假定不再被满足时,应当及时对相关内容作出调整修正分析结论,灵活运用量本利分析思想,进行相关的分析。
致谢
参 考 文 献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管理会计.—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管理会计第三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