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表看出: 我国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的坏账计提比例普遍偏低, 有些企业甚至没有进行坏账准备计提[8]。
五、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增多所导致的风险
(一)对上市公司现金流入的影响企业通过赊销方式销售商品,当发出商品时,开具销货发票,表明销售已告成立,但是货款却未收到,而税务机关一般采取“以票定税”,根据开具发票的金额计算缴纳的流转税,则企业要按时缴纳各种税款[9]。因此,企业不仅要垫付相应商品的成本,还要垫付相应的税款,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必将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
(二)对企业盈利状况的影响赊销是扩大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手段之一,但由于竞争引起的应收账款不断膨胀,随之而来的风险是坏账损失。
(三)对上市公司营业周期的影响
上市公司的营业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存活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营业周期等于两者之和。由此看来不合理的应收账款的存在,会延长上市公司的营业周期,影响可企业资金的循环,使大量的资金停留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资金短缺[10]。
六、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 内部原因
1.经营管理理念淡薄, 为了追求账面利润, 造成企业销售额与应收账款的比例失衡, 使企业的最终利润仅反映在应收账款中, 不能真正的实现。
2. 应收账款管理不当也是应收账款增加的主要原因。我国的应收账款的管理还仅仅停留在公司自己催收账款的方式上。这种方式不仅给上市公司带来了较高的账款管理成本, 而且也影响国家的经济健康的发展。总体来讲, 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系统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11]。
3. 国内多数上市公司是通过资金剥离后改制成立, 存续企业一般为公司的控股股东。由于将优质资产投入到上市公司, 控股股东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大幅降低, 不得不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 由此形成了大量的上市公司应收集团款。而一些上市公司为提高业绩以达到增发、配股及维持自身形象等目的而发生一些关联交易也形成一定的应收款项[12]。
( 二) 外部原因
1.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赊销是扩大销售的主要手段之一, 它除了能够向客户提供其所需的商品外, 还在一定时间内向客户提供资金占用价值。货币信用政策使企业获得竞争上的有利条件, 但同时也带来了应收账款风险。
2.信用水平低。我国有漫长的小农经济的历史,企业产权制度落后, 在这种情况下, 想形成严格还本付息的信用准则, 建立规范的信用关系很难。同时在市场经济建立的初级阶段要求人们具有完善的法制观念、成熟的信用竞争意识, 也是不现实的。
3.商业信用不发达。由于全民信用意识不普及,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备、不可靠, 造成了商业信用不发达, 一些客户不讲究信用, 应收账款变成坏账[13]。由于上述原因造成应收账款的增加, 应收款回款期延长, 占销售收入比重过大致使许多上市公司虚盈实亏, 陷入资金严重缺乏, 周转不畅的局面。因此上市公司迫切寻求减少应收账款发生并合理解决已存在的应收账款的对策[14]。
七、解决上市公司应收账款问题的对策
上市公司可以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 借鉴银行的信贷政策, 制订一个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 来降低应收账款的回收风险。应收账款回收制度中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一) 调查与评价客户资信情况, 建立客户资信档案客户资信程度的高低通常取决于以下5 个方面,即人们常说的5C: 信用品质、偿付能力、资本、抵押品、经济状况。根据这5 个方面设计一组具有代表性,能够说明客户信用品质、付款能力和财务状况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如赊购付款履约情况、资产负债率、
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等等, 作为信用风险评级指标。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确定其相应的风险权数, 然后对客户资信展开调查, 计算各客户累计风险系数, 按照客户累计风险系数进行排队, 给客户打分, 评定客户的信用等级, 并对客户档案资料实行动态管理, 实时更新[15]。
(二)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公司的信用政策是否健全以及执行是否严格,是提高应收账款投资收益的前提。公司运用信用政策可以把应收账款控制在适当的水平,并有效地减少坏账、呆账的发生,使公司资金的回收和周转处在一个良好的轨道上。信用政策主要有确定信用条件和制定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指公司接受客户信用订单时所提出的付款要求,包括信用期间、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率。信用标准指顾客获得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信用标准太高,将失去部分客户,不利于市场竞争;如果信用标准太低,则会导致坏账损失风险加大和收账费用增加。上市公司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信用政策,使信用政策改变导致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16]。
( 三) 销售与收款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 保护资产的完整,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 保证各部门经济活动协调有效的运转而形成的内部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系统。那么如何抓好销售与收款的内部控制? 销售与收款的业务流程包括向顾客接受订货单、核准赊销、发运商品、开列销货发票、记录收益和应收款, 以及记载现金收入等程序和方法。此项内部控制, 应坚持审批与执行分管原则, 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如接受客户订单的人, 不能同时负责核准付款条件和客户信用调查工作; 填制销货通知的人, 不能同时负责发出商品工作; 开具发票的人, 不能同时负责发票的审核工作; 办理各项业务的人, 不能同时负责该项业务的审核批准工作; 记录应收账款的人员, 不能同时负责货款的收取和退货工作; 会计人员不能同时负责销售业务各环节的工作。此项组织规划控制与订单、价格、发票、收款、售后服务、内部审计等控制一起组成一个销售与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系统。一个有效运行的销售与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系统可以通过不同岗位的牵制与协调时传送、反馈销售与收款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是防范、降低应收账款回收风险的前提[15]。
( 四) 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
一个企业的货款回收政策制定再完善, 落实再彻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坏账损失仍然是无法避免的因此, 按照谨慎性原则要求, 应根据账龄逾期的程度或应收账款的总额合理地估计坏账的风险, 并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当发生坏账时, 用提取的坏账准备金抵补坏账损失[17] 。
(五) 认真对待应收账款的账龄
一般而言, 客户逾期拖欠账款时间越长, 账款催收的难度越大, 成为呆账损失的可能性也就越高。企业必须要做好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 密切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进度和出现的变化。通过对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可以掌握以下信息: ( 1) 有多少客户在折扣期限内付款; ( 2) 有多少客户在信用期限内付款; ( 3) 有多少客户在信用期限过后才付款;( 4) 有多少应收账款拖欠太久, 可能成为坏账。如果账龄分析显示企业的应收账款的账龄开始延长, 或者过期账户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那么就必须及时采取措施, 调整企业信用政策, 努力提高应收账款的收现效率。对尚未到期的应收账款, 也不能放松监督, 以防发生新的拖欠。
(六) 开展应收账款保理业务
商业银行或其保理公司提供有关应收账款融资与风险控制方面的保理业务, 是解决公司应收账款增加和避免坏账损失的重要手段。上市公司应运用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是指企业把由于赊销而形成的应收账款有条件地转让给银行, 银行为企业提供资金, 并负责管理, 催收应收账款和坏账担保等业务, 企业可借此收回账款,加快资金周转。上市公司可以把应收账款让与专门的保理商进行管理, 使上市公司从应收账款的管理之中
解脱出来, 但是上市公司并没有完全脱离销售商, 而是利用保理商的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和信息, 建立公司的销售客户体系, 完善企业销售渠道, 提高企业的销售能力。同时, 保理公司具备专业技术人员和业务运行机制, 它会详细地对销售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 建立一套有效的收款制度, 及时收回账款, 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上市公司产生坏账的可能性, 有效地控制风险, 加速资金的周转。目前, 国内开展保理业务的时间尚短, 全国只有极少数客户了解并有意识地应用该业务。就银行业而言, 也只有100 多名业务人员通过了FCI 的保理资格认证, 且基本上以从事国际贸易结算为主。相信随着我国保理业务的发展, 银行业将会在国内开展更多的保理业务, 公司应当根据自身经营情况、筹资能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充分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原则, 选择大型或老牌的保理商, 开展适合本企业需求的保理业务, 有效利用市场分工, 抓好自己的市场和客户, 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与经济效益[18]。
(七) 建立对追债部门的奖励制度和业务人员的
奖金与应收账款挂钩制度对追债部门追回的账龄较长、金额较大的应收账款按追回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这样可以增加追债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考核计算业务部门( 或业务人员) 的利润、奖金时, 应对该业务部门( 或业务人员) 按其所发生的应收账款金额的大小、账龄的长短分别以不同的比例在利润、奖金中扣除再计发奖金, 其扣除部分以“其他应付款”的形式挂账, 待应收账款收回后冲销“其他应付款”, 将奖金退回给业务部门( 业务人员) 。这样将利润、奖金与应收账款挂钩, 增强了业务部门( 或业务人员) 的风险意识[17]。
参考文献:
[1]张燕飞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D] 贵州大学 2011
[2]李会萍 我国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的探讨[D] 贵州大学 2010
[3]赵娜 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及其防范[DB/OL] 中华会计网 2006- 02- 23
[4]金菊 浅析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对策[J] 北方经贸 2009( 11)
[5]耿丽 关于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思考[J] 审计月刊 2009( 10)
[6]赵爱良 浅析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管理[J] 财会通讯(理财版) 2006( 4 )
[7]翟金花 基于应收账款视角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分析[J] 财会通讯2009( 5)
[8]曾艳丽 浅议应收账款管理[J] 科技教育2009( 3)
[9]顾珍铭、关飞 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及风险防范[J] 辽宁经济,2008(07)
[10]周素欣 谈我国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J] 时代经贸(中旬刊) 2007(SC)
[11]隋玉凤 应收账款的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J] 现代商业 2008(15)
[12]张巍 张文华 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探析[J] 财会通讯 2004( 8)
[13]贾风鸣 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J] 会计之友 2006( 7)
[14]黄国珍 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 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
[15]邹翠筱 健全资金管理制度降低应收款回收风险[DB/OL] 中华学习网 2005- 04- 27
[16]何涛 浅谈应收账款的管理问题及对策[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7(02)
[17]张采风 李忠江 应收账款的管理与清收[J] 黑龙江财会 2001( 12)
[18]王洪海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杠杆效应与信用策略博弈[J]财会通讯2006( 7)